正文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1 / 3)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地方,人口也很有限,雖然有成十上百的器具,卻沒有什麼人去使用。老百姓都顧命護命、把遷徙看得很重,因此誰也不願意走出去很遠。雖然有盔甲兵器,但是不需要拿出來擺出來更不需要使用。讓民人重新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去。對於食物,吃得噴噴香。對於穿著,穿得心滿意足。對於住房,住得踏實安穩。對於風俗習慣,覺得舒服自在。與鄰近地地區城鎮,互相看得見,也聽得到對方的雞叫狗吠,但是互不往來,直到老死。我前麵說過,老子是原道旨主義者。他相信、他信仰人的嬰兒狀態,人類社會的早期狀態。他為此刻畫出了一個烏托邦,其中“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一句,膾炙人口,很有幾分類“桃花源記”的理想國風情。人就是這樣的,人類就是這樣的,文化越來越發達,頭腦越來越複雜,手段越來越多樣,享受越來越高檔,能力越強,焦慮越來越多。

在這種時候,對於文化、曆史、科技、現代化的反思與批判的調子越來越高。人類有兩種烏托邦,一是向前看、幻想未來的烏托邦:設想今後的極樂世界,人間天堂。起碼是發展得無所不能無所憂慮,例如設想今後會發明出不死藥來。一是向後看的懷念過往的烏托邦:設想回到例如唐堯虞舜周公時期,回到人類的無憂無慮的童年,回到簡樸真誠樂天單純的田園生活中去。老子的烏托邦是第二種。所以老子的思想,也隻是思想,哪怕是偉大的與超前的思想。真是超前,還什麼時候,老子對於文化已經采取質疑的態度了。老子的烏托邦也還是烏托邦,哪怕是美麗的與爽氣得很的烏托邦。也許人類再發展一段,再鬧騰一段,再愚蠢一段,再糟蹋一段地球生命與人自身,會更多地接受老子的這種烏托邦?我則設想,老子的思想是偉大的,是一種清醒劑,同時人類的發展還會向著高科技、高生產率、高消費、高度緊張的狀態走去,越全麵高漲,越會覺出老子的偉大,而老子越偉大,他的烏托邦也就越發難以變成現實。問題在於,不論你怎麼樣反思批判立驚人之論,停止或者扭轉這樣一個文化發展、生產發展、與現代化全球化的趨勢,幾乎是不可能的。還有,人類的原始、半原始狀態,前文明狀態當真是那麼美好嗎?人類的發展未必都是正麵的進步,那麼篤定是退步是毀滅嗎?

原始狀態包含著單純也包含著愚昧,包含著純樸也包含著野蠻,包含著善良也包含著殘酷,許多人類學的研究發現了下列的原始風習:殺害俘虜、虐待罪犯、祭天殺人、暴力濫用與性變態的風習如割去女人陰蒂……不能將文明文化萬能化,同樣也不能把拒絕文明文化萬能化,把文明文化萬惡化。而他的小國寡民的烏托邦越是實現不了,就越應該鑽研討論,去發現它的長遠價值、思考價值、哲學價值,並反思人類文明的種種歧路,種種危殆,反問我們自身,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有沒有更好的前途?除了對於這種向後看的烏托邦可以進行文化學人類學的考量以外,也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予以探討。人是會向後看的,誰不懷著深情回憶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春年華呢?這與一切價值判斷無關,與意識形態無關,與曆史觀無關,隻因為生命是短促的,過往的已經丟在你的身後的你比現在更年輕,你傾向於相信,你的過去才是最美好的,至少,年輕比不年輕好啊。所謂單純的童年,快樂的童年,如詩如夢的童年,比如舒曼的著名的《夢幻曲》,其實原文就是《童年》,是多麼可愛啊。比如羅大佑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這不是也與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情調有相通之處嗎?一個人的童年是值得懷念的,那麼人類的童年呢?“天下”的童年呢?結繩紀事的童年呢?結繩紀事是一個象征,一個比喻,老子反對的是記事太細,是把人生商務通化,日語的漢詞叫做“手賬”化。粗略地記一些大項目就行了,記那麼細有什麼好處?我年輕時見過這樣的幹部這樣的人,他的日程表上不但記有工作事務的細節,也有與自己的情人通電話等計劃。我就很難想通,當戀愛也日程化細節化計劃化以後會不會影響你的感覺呢?一個人可以計劃好幾點幾分熱吻、幾點幾分擁抱、幾點幾分撫摸、幾點幾分做愛、幾點幾分高潮嗎?什佰之器而不用,這個說法令我想起一點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