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2 / 2)

用智慧去搗糨糊,是不得已而偶一為之。用智慧去趟渾水,去搶腐鼠,那就不是智慧而是失智的同流合汙了。李商隱有句雲:“……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鶿意未休。”爭來爭去,會不會腐鼠也成了滋味了呢?聖人為而不爭,那麼非聖人非賢人呢,甚至也非正派人呢?蠢人小人糊塗人壞人呢?他們的特點是爭而不為,除了瘋狂爭鬥以外,他們不種糧食,不造物品,不賣油鹽,不寫小說,不吟詩不作曲,這樣的瘋狂爭鬥者可真是天下的禍害呀。為什麼爭而不為,因為在某些條件下,他們認為爭的效益大大超過了為。既然抓辮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效益大大地超過了建設性的勞動,小人壞人們能夠去耐心地為去嗎?在這種情況下,聖人也隻能無為了。這是無為的另一解,也許是歪解。把利而不害與為而不爭並列,是此章文字的一個看點。為而不爭,已經講了不知多少次了。利而不害呢?我想這裏講的並不是具體的利益,不是講聖人的行善與助人為樂,而是講天道的包容與對萬物自化的尊重與信任,天道不幹擾、不破壞、不違背萬物的發展規律,不做與大道對著幹的事情,這已經是利而不害了。在這一章聖人與天道是統一的,聖人即掌握了至少是靠攏了天道之人。那麼聖人的對立麵呢,他們的害至少有兩個意思,第一,他們與人為惡,與物為惡,他們有一種破壞欲,他們可以並無目的與仇恨動機地去造謠生事、挑撥事非、殘害生靈、損毀萬物。

與君子有成人之美相反,他們有一種天生的損害性、陰暗性、為害性、為敵性、唯恐天下不亂、唯恐別人不倒黴性。他們的陰暗使他們視光明為不不共戴天、同時永遠夠也夠不著之敵。他們的渾噩使之視智慧為不共戴天、與永遠夠也夠不著之壓迫。他們的淺薄,使之視深思為不共戴天、與永遠夠也夠不著之威脅。他們的偏執與狹隘,使他們視開闊包容全麵為不共戴天的、永遠夠也夠不著的陷阱。第二,這裏的害是妨害即妨礙。他們也很辛苦,他們的特點是害而不利,他們總是逆曆史規律、逆大道而努力。甚至他們也裏麵自以為得計,時而自覺冤屈……最終卻是害人害己害事業。請允許我為老子加上這麼一句話,聖人為而不爭,小人爭而不為。天道利而不害,霸道害而不利。信者忠言逆耳,偽者佞言中意。言者無所不知,知者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為。聖人對人眾有悲憫心、有責任感、有尊重也有適當的距離。聖人的對立麵對於聖人有嫉恨也有完全的不理解,有隔膜與不平,有絕望與晦背感。不可爭。不可爭。不可說。

天網恢恢。天道彰彰。一曰大,二曰逝,三曰遠,四曰反。夫複何求?到了《老子》結尾之處了,到了我為《老子》提供的意譯與文化證詞結束之處了。我願意作證:老子能夠從思辨與心理上、從理論動詞與悟性上、從境界與遠見上、乃至從自信與信仰上幫助我們。讀《老子》如飲仙泉,如沐山水,如振羽而飛,如登高眺望,鎮定從容,睥睨萬有,親近眾生,如入無物之境。同時老子也留下了太多的困難,太多的無奈。他察之深,言之簡,論之模糊,處之則隻有泰然,也隻能泰然。還能怎麼樣呢?他說了許多的“無”,他無了許多的“說”。他欲說的話比已說的話多,他請你自己定奪的話比已經告訴你的多。他說得不太充分、不太明白的話比已經說透說明的話多。有許多前賢對於《老子》作出了極其有益的解讀,但是解讀完了仍然是不得其旨的甚多。這是解讀者的事兒呢,還是原著者的事兒呢?也許老子的在天之聲靈正為了解讀的大有空間而滿意得意稱意?他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經》至今仍然值得閱讀體味翻過來掉過去……還要怎麼樣呢?老子是愛你們的,要明白啊,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