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麼?辭源上的解釋主要是道路、方法與規律。大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上的解釋主要是:世界的本原和規律。此百科全書還特別注明:莊子認為,道是終極本原,是無所不載、無所不覆、自生自化的宇宙本體。這個說法或許會引起困惑,因為老子時期國人還不怎麼講世界或宇宙,沒有關係,在老子這裏,叫天地或萬物萬象也行。當然,道這個詞並非老子首創,詩經裏有道字,指道路。孔子也講朝聞道夕死可也,視道為價值之至尊。而老子還有莊子將道視為世界的終極本原、本質、本體,這是他們的獨特思路。老子應該是從世界、天地、萬物、萬象的共同性出發來尋找道的。哲學家的思維特點之一就是思考萬物萬象、思考萬世萬年。萬物千姿百態,生生滅滅,那麼它們有沒有共同性呢?如果抓著這種共同性不就是抓住世界的牛鼻子了嗎?抓住世界的牛鼻子,這對於一個哲學家一個智者來說,是怎樣激動人心的事啊。
老子反複講的道的特質,其實就是萬物的共同性。綜其所講,這種共同性應該是:一曰自然,自己運動,自己變化,不受外力,不受意誌——不論是人的意誌還是神的意誌——的影響,不受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愛心或者惡意的左右。這是道的首要特色。無為呀,不言呀,樸呀,不智呀,都是從這個自然自行運動的特點衍生出來的。二曰變易,叫做逝,萬物都在變化。因此不可鼠目寸光,不可隻顧眼前,不可一意孤行,等等。三曰辯證,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禍福相依。尤其是有無相生。無必然會變為有,有必然會變為無,無中生有,有中變無。無與有,都是誰也擺脫不了的存在形式與變易規律。四曰陰柔。大道如巨大的陰戶與子宮。柔弱而不是堅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五曰趨下,如水,向下流,自覺居下,居別人不願居之窪地。六曰無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等。七曰惚恍,是集合形態、含糊形態,靈活形態;這與中華盤古開天地、以及混沌假說有關。它甚至讓人聯想到宇宙生成的一些假說,例如星雲說。八曰玄妙,其言甚大,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說明道是相當抽象深奧淵深的。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九曰寶貴,人之寶,人之保。得道則無尤無咎無傷無死地。失道則離滅亡災禍大畏不遠。其他還有些別的,但以以上九點最重要。
怎麼樣命名這九點呢?曰道,曰本原、本質、規律也是本體。曰“一”,找了半天,悟了半天,就是找出悟出這個唯一的道、這個道的唯一、即“一”來。有了這個一,就一通百通,什麼都有了。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國人好一崇拜一,我們講一以貫之、始終如一、一如既往、一心一意、一心為公、從一而終,都是好話。其實別的都不是一。都是有一也有二也有三也有萬物萬象,隻有無限大的道,才是一、唯一、同一、統一、合一。老子研究出一個道來,研究出道之唯一來。這首先靠尋找共同性,其次是靠尋找本原而來,即溯其源而得其道。許多宗教都富有終極關懷,終極詰問,終極眷顧。但宗教的終極關懷,傾向於去尋找終極的偉大的主,即世界與永恒的主宰、眾生的尤其是人類的主宰主人。人們發現了一些有特異秉賦的人,一些能創造奇跡的人,一些有使命感的人,他們是天使,是半神半人,是神的下凡,是有神格的人,是終極的“主”派他們來的,是此岸與彼岸的橋梁,是主的使者:如耶穌如釋迦。最後,他們從神格的人終於成為眾人承認的人格的神。而老子的功夫是思辨,不是尋找神——人,而是尋找神性終極性概念——即“名”。是逐步提升自己的理念、概念。比如有了天地人的概念,但是老子不滿足,他上升到有與無的概念。不管他是天是地是人還是什麼都不是,反正不是有就是無。
尤其是老子認定,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一切的有都生於無,一切的有都會變成無,一切的無都會生出有來。無是有的無,有是無的有。本來就沒有的人,不存在無了不無了的問題與討論。本來是無的人,壓根沒有出現過出生過的人和物,也不存在有的概念與討論。例如我們不會討論某個從來沒有過的人什麼時候會有。那麼,在沒有天沒有地沒有人以前,或無天無地無人之後,這個世界還有什麼?這又好比是尋找世上最大的數字,最高的高度,最深的深度,最長的時間,最早的起源,最遠的距離……一樣。一個最大的數字是X,那麼必然還有X+1或X+X存在,而X+1或X+X>X,那麼X+1+1或X+X+X+X一直相加下去或相乘下去,增加下去或積累下去,擴大下去,肯定會產生出一個∞,即無限大或名無窮大來。那麼這個先於有而存在,先於無而存在,先於神與上帝與世界而存在的無限大、無限遠、無限深、無限恒久、無限根本的本體、本質、本原、規律、道理、道路、方式是什麼呢?老子說了,這個東西不大好命名,但一定要給它命名的話,它就是道。具體的事物人物生生滅滅,道卻永存。具體萬物好比樹葉,都有萌芽、生長、發育、枯萎、凋落,但大道是樹,是樹根,是看不見的永遠的與無限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