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三章 道是怎麼來的?(2 / 2)

這樣的思路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沒有道這樣一個驅動程序的存在,無與有,天與地與人,是永遠也不會自行激活的。無是永遠不會變成有的,有也是永遠不會變成無,也就是沒有這個有與無的區別的了,從而既不存在有也不存在無了。西方有所謂第一推動之說,從牛頓力學的觀點,推論認定是上帝推了第一手,然後世界運動不休。而在老子這裏,道起了永遠推動的作用,既然是永遠的推動,無限的推動,也就沒有第一推動,正像沒有最後推動,誰能為無窮大找到第一、找到開端,或者找到最後、找到結束呢?在無窮大的條件下直線就是圓周,“結尾”即是“開端”。因為結尾與開端都不存在,或者每一點每一處都是結尾與開端。道的存在雖然難以證明,但道的不存在卻比較容易證偽。即是說,不存在道這樣一種先驗的道路、規律、本體的任何主張相對比較容易證偽。因為人們已經對物質不滅,能量守恒取得了共識,既然有世界也有運動,就有根本與根源,有原生與最初的運動與更初始的物質與能量……追根溯源,乃至於道、必至於道。終極不是一個實驗室的概念,不是一個實證的概念,而是一個思辨的概念,想像的概念,是精神的高度自由的表現。終極如果不通向神學,就通向數學,就通向無窮大或趨向於零,或者,通向哲學的概念出現了,它就是道。

至於道究竟是什麼?道到底是什麼?這是同義相問。因為如上所述,道就是究竟,道就是人們對於究竟的追問,道就是到底,道就是一路思考下去到了“底”以後的所得。按台灣著名國學家傅佩榮的說法,道所指的是“究竟真實”。究竟即道,道即究竟。到底即道,道乃到底。人們喜歡追問:最早是雞生的蛋還是蛋生的雞?老子說,是道大大地老遠於雞與蛋而存在,並生了雞與蛋與一切。道也可能是一個過程,老子可以說是在探索它,你今天仍然在探索它。它可以是一個終極,老子沒有達到它,你也不可能達到它,你永遠摸不著夠不著它,卻永遠向著它走去。道又是一個完成,到了道這裏,你不能再從終極概念的製定上前進一步了。對於即往,道已經是無窮與終極了,因為你據所理解的起源,在無窮的遠處。而對於未來,你在近於零的開端,因為未來更是無窮之遠之大。也許道是一個哲學思維的訓練。是一種類似的信仰。甚至是一種激情,奔向最高最遠最最的根本。你相信道它就是道。你根本不相信道,那麼老子的所謂道就是你的不信。因為你不相信任何對於終極的說法與思考,你的頭腦中對於終極的描畫是一團漆黑,那麼你的道正好是這一團漆黑。如果你認為世界的終極是空無,那麼空無已經勝任愉快地取代了老子所論述的道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出於無複歸於無,無不就是你的道乃至於是你的上帝嗎?你的上帝就是無上帝啊!一個人一直考慮到研究到體悟到上帝那裏去了,而且判斷“祂”是無,無豈不就是你的上帝?上帝不是排他的也不是有標準形象標準相片的啊。如果你認為世界的終極是物質與物質的運動,那麼物質與物質的運動就是你的道。如果你認為世界是由精神或神靈主宰與造成的,那麼神靈精神就是你的道。老子明白地說過,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字之曰”。字即名,無名、有名、常名就是指無字、有字、常字——自古就有這樣的解讀,當然可以,好的。但又與後麵的強名之曰重複。讓我們大膽地試一試,將“字”解釋為“表字”,行不行?如“姓李氏,名耳,字伯陽”《史記》。“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離騷》。道是一個表字而不是正名。老子說“道常無名”啊。道本來沒有名字的,它說的就是那個“究竟”與“到底”。

道是它的表字,是它的代正名用的第二位的名稱。名為主,字為賓,道的究竟性到底性至上性是主,稱之為道是賓。不知道這裏是否也有稱字不稱名的禮貌含義。如我們稱中山,稱逸仙,卻很少稱呼他的正名“孫文”。而過去一些人與毛澤東通信,也隻稱潤之。道的正名其實最好是付闕如,字之曰道。強名之,勉強一點叫它做“大”——無限大。那麼叫不叫道沒有關係,這裏用的道其實隻是一個替代,是“代終極”,既然可以有代首相、代大臣,也可以有代概念、代範疇、代本原。它是本原,它是終極,它是永恒,它是無窮大,它是最高最大的概念。它是概念之尊、之極、之巔、之神。而對於老子來說,此外的任何對於世界的猜測、解釋與追尋,其他的一切說法一切稱謂,一切信念,都是人類文明的後續產物,是後於道而出現的,是次生的而不是原生的。包括無、無名、有、有名、世界、宇宙、萬物、萬象、神靈、上帝、崇、理性、科學、宗教與文明,都是道的產物,都是道的體現,都是道的現身。用港詞來說,就是道的演繹。無窮大是包括一切的,是什麼都包括得進去的。你拿老子沒有辦法,你永遠處於他的照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