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四章 無為論(2 / 2)

至於多言數窮,這講得很形象。強辭奪理的結果是理屈辭窮。滔滔不絕的結果是威信掃地。強迫灌輸的結果是無人問冿。高調唬人的結果是人家用高標準衡量你,首先認定你的不合規格。到處賣嘴皮子的空談手,最後患了失語症。這樣的例子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如守中,就不那麼容易了。有的人是有“中”的,是有度的掌握的。因為他有信息、有知識、有經驗、有智慧、有思維與判斷的能力。有的人是沒有度的,隻有大呼小叫,隻有意氣用事,隻有脆弱外加蠻橫,你怎麼讓他去守中?此外,僅僅是嬰兒、是雌、是柔弱,是無智,是找不著這個適中來守一守的。中國外國有沒有我現在還說不準的一些學者強調你已有的一切都是偏見,都是雜念。你必須先去掉原有的一切,你必須在頭腦空白的情況下接受他的傳授宣講,這樣的要求當然不無依據,卻也相當玄乎,有時候這種理論是為準邪教掃清道路。良知良能與常識,最基本最核心的底線,是不能清除,不能放棄的,讀書、聽課、學習、拜師,應該虔誠,但也要謹防受騙。為道日損,是老子的又一警世名言。就是說,一個人,尤其是個有成就有影響的某某“人物”,一定要學會做減法。甚至於要學會對自己進行洗滌與刪節,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清潔工作。減掉一切你不需要,人家也不需要,對於你徒然有害,對於事業學問生活質量全然是汙染病毒惡性損耗的東西,包括貪欲、計較、浮名、俗利、苟且友伴、不良嗜好、爭名奪勢、虛假應酬、空話套話、流言蜚語。為道日損,保持強大的自我刪潔功能,這才是無為的真締。我一貫認定,人生有涯,精力能力有限,一生狀況,全看你把自己的生命往哪裏用。

隻有大量地放棄你所認為應該放棄的,才能做出一點你希望做得成的事情。有所不為才能有為。即使談不上有什麼才,也能做出高於常人的一兩件事。有所不為的是君子,是上乘人。無所不為的是,至少是糊塗。無為,就是有所不為,大量地不為,大量的放棄,少量地為,為則有成。這是我的心得,而老子講的無為,似乎更絕對也更有針對性。主要是對當時的諸侯君王們說的,他想抑製一下他們的貪欲與爭鬥,擾民與坑民害民。老子無法明說那些王侯是貪婪坑害,是禍國殃民,他當然沒有實力去扼製之改變之。他隻能推薦無為而治的高明與妙奧,使王侯們認識到,無為更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在追求民人的利益與王侯的利益相一致的最大公約數。這就是“無為”。為王侯獻策的這一點,會使老子受到誤解,人們會以為是老子在自薦,在為侯王們出奇計乃至陰招損招。這是太難了!自古以來存在著把《老子》兵法化、技巧化、計謀化、陰險化、惡俗化與私利化的解讀,它反映了解讀者的水準與境界。人們容易承認老子的智慧,卻忽視他的仁德與品質。大智是無法脫離開品德的,一個狹隘自私者,一個氣不忿兒的嫉恨者,一個鼠目寸光者可能有某些愚而詐的小花招,怎麼可能有與大道相匹配的大智慧?一個技巧化、兵法化、計謀化、惡俗化的人可能說出“無私故能成其私”、“後其身而身先”、“將欲取之固先予之”來,但是請問,他們能說得出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尤其是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來嗎?他們看得懂這些論述嗎?魯迅早就說過,鷹可以飛得與雞一樣低,但是雞不可能飛得與鷹一樣高。惡俗者可以接受老子的某些偏於陰柔的策略,卻永遠與老子的道相差十萬八千裏。無為的原則並不能絕對化,但是從對於《老子》的閱讀中得到啟發,得到一些自製,少做點蠢事錯事不好的事,少做點不體麵、不合適、不聰明的事,則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