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的第二章一開始,就宣示了一種反價值理論,至少是對一般世俗的價值表示困惑的理論。我稱之為價值懷疑主義。知美反惡,知善反不善的說法怪怪的,沒有一定的價值標準,難道還有文明、有社會、有群體、有生活的質量和追求嗎?僅僅從字麵與邏輯上,你再怎麼摳扯你也搞不清楚、理解不了老子的用意。書生解老子,以書解書,以字解字,以句解句,難矣哉!但是,如果你有一點人生經驗,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特別是如果你有過評先進、調工資、樹標兵哪怕是選美選演員提拔幹部的經驗,你就知道老子的千真萬確了。
為什麼說都知道了美反而糟了壞了呢?首先,世俗價值是對平等理念平等價值的挑戰。知道美了,當然也就等於是知道誰誰不美誰誰醜了。美是在比較中勝出的,而醜在比較中落敗。一個群體當中,在美受歡迎、受優待、能以得到更多的機會和條件的同時,不美的尤其是醜的,就會受到輕慢冷落、變成二等公民。其次,世俗價值引起了競爭。競爭引起種種矛盾種種鬥爭。例如八十年代徐乃建的小說《楊栢的汙染》,寫一群所謂右派分子在一起勞動,本來相安無事,相濡以沫,忽然來了指標,說是表現好的有少數人可以回城工作,需要甄別評選,天啊,人與人的利益矛盾立即激化,發生了各種“汙染”事件,勾心鬥角,縱橫捭闔,你不服我,我敗壞你,直至不擇手段鳳。誰無家室,誰無對於前途的打算,誰能平心靜氣、謙讓克己……最後是人性惡充分暴露無遺。美國發生過滑冰運動明星傷害另一個明星——她的競爭對手的事件。在各種評比活動中,在調動了激發了大量積極因素的同時,也出現了多少糾葛、多少困擾、多少黑幕乃至多少犯罪呀。我們大概還不會忘記上個世紀某女司機因為對評比工資不滿而瘋狂撞人的事件,與新疆某女青年因為同類問題而殺人的事件吧?其三,可疑的價值或對於某種價值的過分宣揚還會引起作偽。中國過去極重視孝道,這不是壞事,然而有偽孝子出現。
《官場現形記》中也描寫過這樣的故事:某大官前來視察。眾地方官得知此人提倡簡樸,痛恨奢侈,喜歡屬下穿破舊服裝,乃紛紛求購破舊官服,一時,破舊官服脫銷,破舊官服的價格飆升到高於嶄新服裝。運動員的服用興奮劑,也是價值作偽的表現。那可以叫做世人皆知冠軍之榮,斯恥矣。其四,某種可疑的或簡單化的價值觀會庸俗化誇大化異化變成害人的毒藥。如中國的名教殺人。尤其是舊中國對於婦道婦德的某些要求,其實是混賬已極的封建主義。如將守節不嫁當成婦人的最高價值標準,就出現了無數祥林嫂。《二十四孝》中郭巨為母埋兒的故事等也慘無人道,令人反感。文革當中的一些瘋狂事例,也與價值偏執價值強行推廣有關。其五,價值偏執、價值狂熱、價值專橫、價值霸權,能夠成為戰爭與恐怖主義的根源,成為反人類與征服世界的胡作非為的藉口。當今世界,種種衝突,其事例是不需要列舉的。在談到知美反惡的表麵上似乎匪夷所思的說法的時候,我還想舉一個家喻戶曉的《白雪公主》的例子,白雪的後母,每天照著鏡子並向自己的魔鏡提出問題:“誰最美麗?”魔鏡答曰:“白雪公主最美麗。”於是後母妒火中燒,下定了對白雪必除之而後快的決心。多麼警世的故事啊,與老子的觀點完全符合。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在價值問題上出現的假惡醜並不是價值本身的過錯,而是對於價值進行惡性爭奪的結果。誠然,這需要進一步的分析。老子有一種稍嫌過度的徹底性,他認定,幹脆不講美不美,善不善,不就結了嗎?所以他雖然提得很深,很別致,他的非價值論仍然不可能被人類所全麵接受。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從為政之道上宣揚價值虛無主義。曆史證明,這更多是空想,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想從根本上取消人民的欲望、競爭、生產與文化的發展,這是不可能的。相反,為政者,必須抓住發展這個核心價值,關注和盡量滿足人民的需求。同時,對於價值、發展與文化提出一些哪怕是一廂情願的與一麵之詞的質疑,仍然是當今世界的文化思潮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種反思的元素。我們所謂的“新左翼思潮”在這方麵就有許多主張發人深省。我們不能隻講一麵的理,不能一味地煽起物欲,忘卻其他。我們所說的科學發展,不妨參考一下老子所講的令人感覺有些怪的道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段話很厲害,人不能自做多情,人不能自欺欺人。仁義道德當然好,然而這是人造出來的。哲學比倫理學更高,本體論比價值論更重要。天地以萬物為芻狗,這很冰冷,天地並不講那麼多價值。當然這個說法並不全麵,但事物至少有這麼一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在今天也極有正麵的意義。中世紀的禁欲主義令人厭惡。縱欲主義也不可能帶來幸福。內科大夫說,改革開放前來看病的乙肝多、貧血、營養不良多,結核症多。而現時看病的糖尿病多、痛風、脂肪肝、肥胖症多。五味不但令人口爽而且令人生富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