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八章 逆向思維的方法論(1 / 2)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反對煩瑣為政,造作為價值,欲望趨動,同樣也反對煩瑣為學。書讀得越多越蠢,毛澤東此話並非全無根由。同時毛澤東又多次強調認真讀書,批判不讀書不看報的大黨閥大軍閥。學多了,食而不化,害己害人的例子不勝枚舉。這段話裏還有一種後來被莊子所主張的齊物論的色彩。唯與阿即嗬斥,善與惡,相去幾何?

從哲理上分析,也許相去無幾,然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這就寫出了智者的窘境。後麵的話寫出了真智慧不是前麵講過的假的慧智的痛苦。智慧使人淡泊,使人疲倦,使人不滿足,使人不自以為都明白,使人惶惑而且鬱悶。智慧加上深思,終極性的“食母”即找根本的深思,使人另類。老子是一個什麼都看開了的人,但是他仍然有牢騷,有苦悶,有孤獨感。老子有一種逆向思維的方法論,即與世俗觀念對著來的更深刻有時也更怪異的方法論。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夫唯不爭,故無尤。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有一種說法,老子是陰謀家,有一種哲學研究把黃帝、老子與孫子兵法歸於一類。這恐怕是一個境界問題。你的注意力在實用與爭鬥,從老子身上隻能體會到學到計謀乃至陰謀,尤其是將欲怎麼樣相反要怎麼樣,為許多政客陰謀家所實行。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則流露著一種吃小虧占大便宜的精明。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的這一段落話說明他並沒有拒絕得失利害之辨。功成遂身退至今仍是人們所稱道但常常做不到的美德善行。有趣。精於打算的人首先看到了老子的精明、精於為己打算。喜歡玩弄計謀的人首先看到老子的陰謀的可怖。軟弱膽怯的人首先會認定老子是一個膽小鬼、內心恐懼與老子萎萎縮縮。失去了對於大道的敏感,剩下的是對於小術、對於平庸與世俗的靠攏。無怪乎心理學家提出,有時人們對於他人的看法恰恰是自身狀況、自身境界的向外投射。俗話叫做,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或者幹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老子畢竟不僅僅是兵法家,更不是陰謀家,他是從天與地的法則也就是“道”的觀點來論述的。道是法則。道是規律。道是終極。

道是本源。道也是主宰與信仰。作為智者與思想家的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否定法則,向相反方向轉化的法則。他對這一點特別敏感,他提醒人們要隨時“防反”,提醒人們隨時注意不要走向自身的反麵。問題在於人常常做與自己的初衷相違背的事,人的活動常常是愚蠢的,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刻舟求劍,守株待兎,買櫝還珠,夜郎自大,適得其反,自取其辱……中國的成語中有一大批這樣的關於愚蠢的故事。一般人常常看不到或接受不了這樣的否定法則:爭的結果是反而爭不著爭不上。爭的結果是有尤即有過失。取的結果是被取,被剝奪。貪腐的結果是什麼都丟光包括首級。貪婪自私的結果是全麵破產。爭強的結果是弱化。富貴而驕的結果是一敗塗地。理論上承認老子的英明是容易的,能夠做到老子所要求的為天下穀,為天下谿,後其身,外其身,功遂身退則絕無僅有。老子的思想方法有三個特點,一個是高深化,一個是顛覆化,一個是超徹底化。這三個特點彼此分不開,越看得高深、遠大、玄妙、抽象、透辟,就越與一般的俗見、淺見、陋見、定見不同,說出來嚇你一跳。一般人當然認為仁義、美善、禮儀是好的,但是老子認為仁義是失道失德矯揉造作的果實,美善是產生長出反麵的惡與不善的根源,禮更是什麼都沒有了,精神上已經破產以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