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八章 逆向思維的方法論(2 / 2)

一般人認為知與智是好的,但是老子認為知與智使人心詭詐,隻有愚與樸素才最好。一般人認為言與辯是必要的、正麵的詞兒,但是老子認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一般人認為取就是要從人那兒拿走,老子卻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一般人認為要削弱誰就應該予以毀損,但是老子說“將欲弱之,必先強之”。許多一般人認為好的名詞,如上、先、堅強、有為、勇敢等等,到了老子那裏卻是負麵的品格。而一般配給認為是負麵的東西:柔弱、低下、垢、不祥、訥、無為、不言、不知、不敢、夷、希、微、惚恍,卻是最為高貴的合乎大道的品質。以勇敢為例,春秋戰國時,戰爭、計謀、鬥智鬥勇,勇敢肯定是主流價值,例如司馬遷史記上寫的《刺客列傳》中的人物。偏偏老子提出一個“勇於不敢”的命題,其實是勇於退讓,勇於躲避,勇於妥協,是勇敢的反麵。這在當時和現在,頗有些驚世駭俗的味道。

這是因為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深遠,他常常從反麵看問題,從反麵論述觀點。他深明相反相成與物極必反的道理。一件好事,一個好詞,就沒有壞的方麵麼?一件壞事,一個壞詞,就沒有好的方麵麼?他的思路就是這樣。於是他發現:“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他還發現:“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他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的論斷堪稱另類,堪稱振聾發聵,堪稱哲學、價值理論的一次爆炸,堪稱天翻地覆,堪稱冒天下之大不韙。他的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令其他一切講治國謀略的人愧死。他自己也說,正言若反,就是說他明明白白,他的許多看法與俗人們完全相反相悖。老子也有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追求,有自己的學術個性與思維個性。他有一種反潮流的精神,絕對如此。然而實話實說,老子的徹底性超出了常規,由於深刻與徹底而造成了誇大其詞。例如說人之大患在於有身,及無吾身,何患之有?徹底則徹底矣,誰也做不到的,除非自殺。盡量把吾身看得平常一點輕鬆一點則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怕民難治,幹脆“愚之”,也是一種超級的徹底性。

老子的立論,更像是在作批語,格言化,警句化,警世化,最高度地概括化與抽象化。他窮根究底,一字千鈞。他層層剝芛,步步升華。他講了玄牝橐籥,輻轂車輛,埏埴為器,鑿戶為室,飄風驟雨,谿穀江河,高低黑白,兕虎甲兵,百姓聖人、侯王芻狗,嬰兒天門,玄德穀神,三寶三大,然後是無、有、一、二、三,把一個道,一個無為,一個無與有,一個正言若反講得入木三分,醍醐灌頂。他不多說,著述極“嗇”,就留下了解讀發揮的無限空間。理論的創造性與警示性,論述的透辟、奇妙、精彩,言語的精辟,微言大義,要言不煩,概括的最高水平,至上性與靈動性,都給讀者一種精神的享受。老子這裏永遠沒有人雲亦雲,沒有照本宣科,沒有老話套話,沒有陳辭濫調,讀了幾千年了仍然給人以衝擊,以新鮮感震動感。閱讀思考《老子》是一種思辨的快樂,是一種智慧的淋浴,是一個智者的鞭韃,時不時你會出一點冷汗。高明的與非俗常的理論突然橫空出世、電閃雷鳴、石破天驚,然後是惚兮恍兮、濁兮混兮、夷兮微兮,深不可識,然後星光燦爛、舉重若輕,然後風清月朗、微笑從容、從此開始了無掛礙、無塵埃、無謀慮、無患無驚的心路曆程。智哉老子!偉哉老子!淵哉老子!深哉老子!異哉老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孤獨哉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