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章 道德經與中國式宗教意識(1 / 3)

一般認為中國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與發達的神學討論。但是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的道德經,卻成就了道教。這很有趣,也很特別。那麼,《道德經》裏有什麼宗教的因素嗎?《道德經》與世界三大宗教的經典的區別在於:一、它是作為哲學著作而不是神學著作被接受的。二、它沒有聖徒奇跡啞巴說話、跛子走路、虎不食人……的類似記載。但是它有更概括的稱頌,如“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這種說法更像是講一種境界。三、它不要求特別的崇拜、禮拜、誦讀、儀式。四、它幾乎沒有規定任何忌諱、禁忌、懲罰。五、它沒有強調自身的唯一性,沒有提出普渡、拯救迷途者、要求眾人皈依的意願,不具備傳教士的熱忱,不具有己所欲必施於人的準征戰征服與強暴傾向。然而《道德經》又確實具有中國式的宗教性,即它包含著中國式的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終極眷注。依照宗教學的理論,宗教就是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終極眷注。早在二十多年前,在美國的一次研討會上我就聽過一位學者的文章,論述拙作《雜色》結尾的宗教色彩。

這兒說的終極,首先是源頭。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裏的“道”和“一”,就是源頭,就是本原,就是造物主。然而這個造物主不是人格化的,而是本質化概念化理想化理念化的。道生一,同時道即一。道具有無所不包無所不主宰的性質,所以說道生一。而這個一又成為道的本質與效用,故說道就是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貞。這就是說,有了道就有了一,有了一就有了一切。這裏的道與一,都具有終極性、無限性、伸延性,所以是神性,所以我曾不完全妥當地比喻過,道與一,就是中國老子神學中的上帝,就是中國老子哲學中的世界與人生的本質、主宰、起源與歸宿。就像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根本是物質,唯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一樣,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一,我們可以稱之為唯道論。老子又講“道法自然”,本質化的“道”與原真性的“自然”緊密連結。帶有彼岸性的終極與無限的探討和顯然是此岸性的自然結合起來了。而且,天才的老子早在兩千數百年以前就明白,彼岸的一切隻能通過此岸來把握,此岸的呈現即是彼岸的信息,彼岸的下載。“自然”是道之師,是根本的根本。

這也有點像存在先於本質的命題,雖然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用的是不同的兩套語碼。《道德經》的本原論初始論發生論是高度抽象的“道”,高度概括化數學化的一——1像電腦裏的1,又是高度原真原生的自然,它的道理既深奧又樸素,非常接近於真理。西方的基督教認定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佛祖則是原印度王子,神、本質、終極的人格化造成了例如耶穌是否進衛生間、耶穌是否娶妻,還有觀音菩薩的性別問題的神學難題與爭論。影片《達芬奇密碼》利用這樣的爭論,生發成了通俗暢銷的故事,並受到梵蒂岡的抗議。而道教不會產生這種爭論。說道是源頭,又不盡意。如同電腦裏隻有1沒有0是無法工作的。故而《道德經》又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說明,無加上有,也是道教的上帝,造物,起源與歸宿。“無”本身帶有極大的概括性,極大的張力,因為一切的對於無的認知其實都是來自“有”,我們說一個人無沒了,前提是他或她曾經有過,我們無法討論一個從不存在的事物的無。我們說人生是“無”,前提是人生的確“有”,如果宇宙間壓根沒有人類,自然也無須論證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