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IT行業最大的經銷商,聯想集團以它特有的企業文化和領袖魅力創造了中國企業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不僅要歸功於聯想集團良好的經營管理模式,更多地要歸功於聯想優秀的團隊建設,歸功於代代力爭完美,追求卓越的聯想人。因此,我們說,聯想的故事是中國企業奮發崛起的發家史,是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創業者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的血淚史,更是3000個聯想人用自己不屈的脊梁挑起振興民族工業大旗的愛國史!這是一部滲透著堅強、隱忍、友愛、幽默、高瞻遠矚、不屈不撓的勵誌典籍,這是一部足以讓我們每一個讀過它的人都能為之震撼、為之感動、為之熱血沸騰的書中極品。因此,為了響應廣大讀者的強烈要求,我們特將本章以聯想精神為主線專項列出,並將一個個代表該精神的聯想案例穿插進去,以供讀者鑒賞。
“感恩情懷”——我們是官辦公司
作為聯想集團前身的新科技公司最初是屬於官辦民營性質的公司,企業的資產也全部是收歸國家所有的。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特殊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官辦民營性質的企業相對於那些純粹的民辦企業來說在政策上就得到了國家很大的支持。因此,柳傳誌經過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深刻認知,充分認識到了聯想的這個天然優勢,並開始利用中科院這棵大樹想方設法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聯想爭取一切可以爭取到的利益。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科院的確幫了聯想很大的忙。也正是因為有了中科院這個堅實的後盾,柳傳誌才能帶領新技術公司最終拿下了500台IBM電腦的驗機和維修的訂單,並因此挖到了公司有史以來的第一桶金——70萬元。
官辦民營的特殊性質讓聯想在發展道路上也經曆了特殊的磨煉。“我們是官辦公司”道出了柳傳誌的感恩情懷。
“心無旁騖”——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聯想創立之初,最令人頭疼的事情是沒有人知道自己該去做什麼,就連柳傳誌等“三人核心”也說不清楚。整個公司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先是倒賣電子表、旱冰鞋,還有運動褲衩和電冰箱、最後賣彩電還被別人騙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柳傳誌他們冷靜下來,開始思考自己應該幹什麼,能幹什麼。
當時由於剛剛改革開放,中關村林立的電腦公司大多數以零售為主,從國外進口電腦,然後再加價賣出去,一台286電腦零售價4萬多元人民幣,可以賺2萬元利潤。柳傳誌他們是研究計算機的,與純粹民辦的企業相比他們又有官方的背景,身後還有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他們當然應該做電腦。既然瞄準了電腦這一方向,就應該堅持走下去。
從那時開始,柳傳誌就始終把企業的發展戰略定位於計算機領域,目標是成為長期的、大規模的高科技企業。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麵臨嚴重的競爭危機,還是麵對國內暴利的房地產熱、炒股熱,聯想都心無旁騖,一步一步地向目標逼進。
“木桶原理”——補足最短的那根板
1999年4月,柳傳誌向聯想人發出“互聯網,你準備好了嗎”的口號。2000年,聯想集團大舉進攻互聯網。柳傳誌表示,聯想除繼續開發互聯網接入產品,如掌上電腦、服務器、機頂盒外,還會提供互聯網服務,如電子商務和專用網站。
2000年4月,聯想一分為二,集團業務被分為兩大子公司,這是為全麵進軍互聯網進行的組織架構。聯想分拆為“聯想電腦公司”和“聯想神州數碼有限公司”兩個主體公司。聯想電腦公司主要負責網絡接入端的產品和信息產品以及ISP和ICP的服務;神州數碼主要負責以電子商務為中心的網絡產品,為客戶提供全麵的係統集成方案。
柳傳誌解釋說:聯想分拆公司有利於公司進軍互聯網業務,集權管理架構在互聯網規則中已無法奏效,所以選擇在聯想內部創建新生企業的做法,給成熟的領軍人物以獨立的生存空間。子公司把業務與權利分開下放,既有利於組織扁平化,又有利於業務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