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模子”訓練一般選擇在山清水秀的郊外,參訓員工每天清晨天還未亮就起來跑操,然後高唱聯想之歌,就像是軍訓。每天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的。課程一般從素質訓練開始,如團隊精神、自信等。然後是聯想的曆史、發展道路、使命、遠景、管理經驗、公司的組織製度、薪酬體製。
“實踐出真知”——賽馬中識別好馬
最好的識別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就是讓他去做事。聯想為那些肯努力、肯上進的年輕人提供了很多機會,其起用年輕人的策略是——賽馬中識別“千裏馬”。這包括三個方麵的含義:一要有“賽場”,為人才提供合適的崗位;二要有“跑道”,引導他們有秩序地競爭;三要製訂比賽規則,建立一套較為科學的績效考核和獎勵評估係統。
聯想從1990年開始大量使用年輕人,幾乎每年都會有數十名年輕人受到提拔。剛開始的時候,多數年輕人在副職的崗位上,由一名資深的聯想人擔任正職,充當師傅的角色,在這樣的結構中貫徹“賽馬中識別好馬”的策略,對出類拔萃者大膽起用。到1993年,這一計劃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磨煉了幾年的年輕人中有一批已經脫穎而出,使得集團新老員工交替的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那時世界優秀電腦廠商在中國本土與聯想的正麵競爭已經開始。從1994年開始,每年聯想都會進行組織機構、業務結構的調整。在這些調整中,管理模式、人員變動都極大,給員工提供盡可能多的競爭機會,使在工作中嶄露頭角的年輕人脫穎而出,並淘汰那些故步自封、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人。
每個員工進入聯想的時間可能有先後,學曆也會有高低,但隻要有能力,創造出了顯著的業績,都可以得到重用,都能夠有所發展。在聯想,有業績突出一年之內提升三次的人才;也有能力強進入聯想僅三個月就得到重用。今天,在一線戰場領軍與強大對手展開競爭的90%以上已經是新一代的聯想人。
“天高任鳥飛”——給你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舞台
“給你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舞台”是聯想人力資源的一句格言。在聯想,無論新老員工隻要你認同聯想的文化,又有能力,那你的發展空間就沒有天花板的也就是沒有限製。
聯想強調“人人都做發動機”,每個人不能是上級說一就做一,上級說二就做二,所有的崗位都要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上級和周邊的同事都是自己工作的資源,可以去取得支援和配合,這也是聯想提倡的“客戶意識”的一種體現。這個“客戶”除了指購買聯想機器的客戶,還包括內部客戶,即部門間、上下級間都是客戶關係,在做事情時隨時要換位思考,考慮客戶的感受。
當然企業再好,也會出現員工離職的情況,為了了解情況,為下一步的管理工作提供足夠的分析和改進依據,在員工離職時會有一個調查表,詳細調查導致員工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的問題、個人的發展問題,還是人際關係的問題等。
“穩紮穩打”——“縫鞋墊”與“做西服”
聯想集團有一個培養人的方法叫做“縫鞋墊”與“做西服”。柳傳誌認為,培養一個戰略型人才和培養一個優秀的裁縫是相同。一開始不能給他一塊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讓他從縫鞋墊做起。不能操之過急,要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上,最後才能做出好的西服。
楊元慶1988年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來聯想,從推銷員幹起,兩年後做了一個不很重要的業務部經理,之後才調到最重要的微機事業部做總經理。在微機事業部他帶領一群人拚搏,使聯想電腦市場份額在兩年間獲得了質的飛躍,1996年更是在中國電腦市場上一馬當先,令許多同行業廠家刮目相看。
郭為在1988年是聯想集團第一位有MBA學位的員工。他先後幹過總裁秘書、公關部經理,一年後成為集團辦公室的主任經理。在以後的5年裏,他做過業務部門的經理、企劃部的總經理,負責過財務部門的工作,後擔任神州數碼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