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的員工是怎樣節約的——培養積極的工作態度
在海爾集團的生產車間,每一個工人都有一個被叫做“資源存折”的卡片。
在海爾集團事業部信息塑膠分廠噴塗車間,噴漆工劉忠計的工位上掛著一張每天都要更新數據的“資源存折”,上麵的數據顯示:
2002年12月29日,他給25英寸電視機前殼噴漆時,油漆的“額定用量”是1187千克,而他的“實際用量”是1196千克,折合成金額,虧損675元,按10%兌現,當天他欠企業0675元。
2003年1月5日,油漆的“額定用量”是1878千克,而他的“實際用量”是1391千克,折合成金額,當天他累計掙到了4555元。
原來,這個“資源存折”和“銀行存折”是一個道理,也有“貸方”和“借方”。貸方是企業,上麵記錄著企業按操作標準應該為員工提供多少資源;借方是員工,上麵記錄著員工在實際工作中使用了企業多少資源。借貸相抵得出的數,便是這個員工收入的盈虧數。
這個量化目標的方法非常簡單明了。這樣,員工就能夠根據具體的數字來確定工作中要達到的目標,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杜絕浪費。
這是寫在《海爾的故事與哲理》一書中的一個著名案例。它說明:海爾的節約是從一分一厘開始的。其做法是將目標分解,落實到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
節約就需要這樣認真積極的態度。在工作中,一個人認真的態度很重要的,沒有培養積極的工作態度,那不可能取得高效,也不可能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價值。
韓國西傑集團的一家麵粉廠,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有66名雇員。而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
據了解,西傑集團也在中國內蒙古投資辦過廠,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廠是在90年代建起來的,比原廠還要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都是韓國人。
仔細想一想,與韓國人相比,中國人做事的態度無疑相差很大的距離。韓國人做事總是手腳不停,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人員,手頭的工作做完了,就一定安排別的事情做,他們是一專多能,比如說一個廠長,如果他覺得自己的崗位比較空閑,就會做其他一些事情,以節省人力。而在中國大部分企業中,還存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差不多就夠了的想法,所以我們的效率就低了。
為什麼生產效率會有10倍之差?絕不是簡單的加和關係,不是一個韓國人做了12個中國人的事情,10個韓國人就相當於12個中國人的效率。效率是乘積關係,一個韓國人的效率是12個中國人的效率,那麼10個人的效率就可能是12的10次方倍。隻有這樣理解,才能解釋為什麼在韓國的工廠裏,少數的人能創造更多的效益。
態度決定高度,無論你在哪個領域工作,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都是決定你業績的關鍵。在節能型的企業裏,認真的工作態度尤為重要。要踐行節約,提高工作成效,就要從培養自身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開始,從容麵對繁重、瑣碎的工作。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把節約切實做好,進而提高工作效率,以獲得更出色的業績。
讓口號變成實實在在的效益——做出業績就是最大的節約
要節約,不能光喊口號,踏踏實實地做出業績,才是最大的節約。
當鬆下公司還是無名小廠時,鬆下幸之助本人不得不親自帶著產品四處奔波推銷。每次鬆下總要費盡唇舌,跟對方討價還價,直到對方讓步為止。
買主對鬆下幸之助的還價勁頭欽佩不已,就向他討教。鬆下幸之助微微一笑,扶了扶自己那副舊式黑框大眼鏡,平靜地說:“每次當我要脫口說‘我就便宜賣給你吧’時,腦際就會突然閃現一幅工廠景象。那是什麼景象呢?那是正值盛夏、酷熱蒸人的工廠猶如熾火烤著鐵板,整座工廠宛如炙熱的地獄一般令人汗如雨下,工廠中辛勤揮汗的從業人員的臉部表情。”就是這麼一幅場景,時刻激勵著鬆下幸之助不能懈怠,必須兢兢業業地工作,要不然自己的企業就會瀕臨崩潰,自己的員工就會麵臨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