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抓落實重實效:把節約的工作落到實處 (1)(2 / 3)

在鬆下的帶領下,鬆下公司的每個員工都把企業當做自己的家,為公司的發展全力以赴,從而在紅海競爭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最終成長為令人矚目的電子帝國。

麵對經濟危機,許多企業不得不慎重考慮一個問題:是否采取裁員以節約成本?

這是一個很難讓人輕鬆起來的話題,許多人會因此陷入兩難的困境:裁吧,怕說不過去;不裁吧,怕熬不過去。但其實,我們隻要換一種思維方式,這個難題便會迎刃而解:如果企業中的每個人都能全力以赴,做一個以一當十的員工,企業不也變相地節約成本了嗎?與其讓企業裁員,不如讓員工增效,大家同舟共濟,一起渡過難關。

這就要求員工具有一種“企業興亡,人人有責”的意識,把企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主動補位,提升業績,從而為企業降低成本作出貢獻。

鄧建軍是江蘇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工,是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是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曾兩次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

是什麼讓鄧建軍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崗位上,獲得如此多的榮譽呢?這當然得益於他用創新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

黑牡丹公司董事長曹德法曾經激動不已地說:“沒有鄧建軍示範帶動的科研團隊,我們的企業可能就沒有今天!”

鄧建軍剛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是中國紡織企業正告別傳統“金梭銀梭”的年代,國內企業特別缺少機電一體化的技術工人。

黑牡丹公司有一批進口劍杆織機急需改造,鄧建軍興衝衝地接受了任務,但看過現場以後,他心底不禁冒出一股涼氣。幾十台機器的各種電氣線路如一團亂麻,圖紙不知去向。一塊線路板有2000多個點需要一一測試、分析、測算,要想改造這些進口貨,任務十分艱巨。他一咬牙,從最起碼的製圖工作開始做起,每天蹲在機器邊14個小時以上。經過他的一番創造性的努力,這些機器終於改造好了,為企業節省了大筆的資金。

在工作的16年中,鄧建軍一直努力為企業創造效益,並把為企業創造效益當做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2002年8月,世界流行的新產品“竹節牛仔布”在黑牡丹公司遭遇生產告急,如不能按期交貨,公司不僅會丟掉400萬美元的訂單外加付違約金,還要將市場拱手讓人。

鄧建軍急了,他帶著科研小組奮戰15個晝夜,自行設計安裝了4台分經機,成本僅為進口設備的1/8,保證了公司按時交貨。客戶滿意之餘,又續簽了800餘萬元的新訂單。

一提起染漿聯合機的4次改造,董事長曹德法就念念不忘鄧建軍。他說:“鄧建軍所帶領的團隊解決了連續生產不用停車這一難題,僅此一項就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鄧建軍為企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他不見得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能打拚的一個員工,而企業需要的正是這樣的員工。這樣的員工關心企業的發展,心憂企業的興衰,想方設法提升業績,降低生產管理成本,與企業一同成長。在企業麵前,他從來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企業的主人,用自己的業績養企業。

綜觀當今世界,企業間更新、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當一些著名大企業江河日下、難挽頹勢時,一大批中小企業卻如旭日初升、光華顯現。每天都有新的公司創立,同樣每天都有一些公司倒閉,更加明顯的是企業的壽命越來越短,企業要想保持昔日的輝煌越來越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競爭是一場不進則退、永無止境的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