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是獸王妻  何因守捉路

我若貞於夫  願汝速開道

汝是獸王妻  我是人王婦

依法為姊妹  汝急開其道

是時師子複本天形。即避其道。妃見惡相。一念思惟。如天鬼神。及林中聲。我之居處。必有災怪不祥之事。即說頌曰

我今眼目瞤  怪烏作怪聲

必有別離苦  子今存與亡

複見大地動  身心更不安

定當失二子  憂心若火然

既作如是種種惡相。欲至住處。遍觀瞻視。不見二子。心即迷亂。處處尋求。又便作是念。應於餘處。共諸蟲鳥。而作喜樂。或應室內眠臥。先詣室中。唯見太子。合掌白菩薩曰。某童子等。身今何在。菩薩告曰。有一婆羅門。來從我乞。然而童子。與彼人將。幸願隨喜。是時慈母聞已。如獸被毒箭。迷悶躄地。如魚離水。宛轉生苦。亦如牛等失子悲啼。哀聲不絕。而說頌曰

我子麵如花  手軟逾蓮葉

未曾經苦事  愛子今何去

當共獸兒遊  性直如獐鹿

我子今何在  誰將汝驅役

哽咽從他行  悲啼身受苦

去時不見汝  誰知生別離

於此山林內  每餐花果根

忍饑寒事他  今遭斯苦厄

舍父母親戀  眷屬亦違離

皆由彼惡人  令子受辛苦

汝生刹帝利  今時奉事誰

晝夜被驅馳  眾苦恒纏迫

由於過去罪惡業  曾令有情愛別離

我若常行真實言  一切眾生起平等

以此真實誓言故  世世常無生別離

唯願二子脫卑身  速證涅槃安樂果

爾時慈母。見子所種樹木。更懷愁惱。抱樹啼泣。複為言曰

斯等叢林及花藥  皆是我子身營理

叢林花藥獨敷榮  唯我與爾鹹枯悴

複次漸行。見諸獸子。亦以悲啼。敘而言曰

汝常與子遊  喜樂情無間

子今何處去  苦惱而求覓

太子夫人於子去處。四顧觀望。山崖嶮峻。路絕人行。母更悲啼。以伽他告曰

鞭杖以驅將  路嶮山崖峻

逼迫令進前  婆羅門少慈

哽噎咽喉破  叫呼胸吐血

猶如獸驚走  足軟若為行

爾時菩薩見彼愁苦悲啼不絕。即為方便。種種勸喻。說伽他曰

我無嗔恚心  便將二子施

利益有情故  難舍而將舍

我子及眷屬  難舍今已舍

當招大人果  無上妙菩提

我今誓舍子  為求解脫故

車輅並妻子  施與一切人

其妻聞菩薩語已。心住堅固。合掌白菩薩曰

我無障礙意  莫生於異心

若欲將我施  隨意勿生疑

割愛舍親眷  至願求菩提

所求願滿足  拔濟救群迷

爾時帝釋天王心生怪異。然而菩薩勤修練行。為欲止息助成立故。於其夜分。將無量諸天。前後圍繞。到於菩薩所居之處。虛空中住。照曜山林。周遍赫奕。而皆大明。告菩薩曰。世人愚癡。狂迷自亂。爾時天帝釋說此說已。又作是念。然而菩薩有一妃。供給侍怙。若無斯一。甚為辛苦。我亦方便。必須求取。作是念已。到菩薩邊。化為婆羅門。白菩薩曰

汝妻眾相具  於夫誌貞潔

手持豪姓妹  可賜婆羅門

爾時菩薩妻答曰

無羞多貪人  婆羅門下劣

習性行非法  壞我貞潔心

爾時菩薩。慈心瞻視觀察。其妻即答曰

我不惜其身  亦不自求樂

若我隨彼去  誰能奉事君

菩薩答曰。我甚惜汝。為求無盡之法。當隨我意。可逐斯人。縱令汝去。我身當死。亦須發誓行施。說已歡喜。便自思惟。此是最後舍妻。心無執縛。即手持妻。施與婆羅門。告曰

專須供給此尊人  純直心行身調善

我愛此妻甚珍重  婆羅門願哀納受

爾時王子為求菩提故。當舍妻時。地六震動。其妻哽咽。隨逐婆羅門。既失男女。複離賢夫。苦中生苦。愁毒纏懷。說伽他曰

我先作是業  無始恒相續

如牛失犢苦  我苦過於是

其王子妻作是語已。爾時天帝釋還複本形。告其妻曰。我非是人。亦非婆羅門。我是帝釋。能伏阿修羅。為欲成就菩薩大願無上菩提。哀湣有情。其菩薩妻。聞天帝釋語已。踴躍歡喜合掌白言

天帝願我子  得離奴婢身

為作善因緣  遣向父王所

說此頌已。時天帝釋至菩薩所。左手持妻。白菩薩曰

此妻回與汝  任意充供侍

幸勿轉與人  受寄將餘用

時彼婆羅門所將二子。帝釋迷惑。令向菩薩父王國中。然婆羅門常避其國。由帝釋故。不覺至彼城中。而賣王孫。城內群臣見王孫已。啟白王曰

我等見王孫  兒孫及女孫

隨逐婆羅門  於此城中賣

王聞此已。心悶迷亂。良久醒已。時王即敕左右臣曰。卿等速即將見。臣等依命將至。時有一臣。先抱兒來。直見大王。王見孫子身體瘦弱。垢穢異常。衣裳破壞。迷悶躄地。諸臣扶坐。複告臣曰

在於山林中  猶常樂布施

卿等可速喚  我子並新婦

爾時帝釋禮菩薩已。退還本宮。國內一切人民。皆往請菩薩。卻歸本國。若王本國建立為王。時彼菩薩具一切施。所有沙門婆羅門。貧窮孤獨。親友之人。來乞求者。皆悉施與。修無量福業。說伽他曰

為求菩薩者  廣博能施與

刹利婆羅門  毗舍首陀等

金銀珍寶物  及以諸瓔珞

奴婢並仆從  施與持戒人

所有妻兒等  奉施婆羅門

斯人獲其報  今世及後世

爾時佛告大王。然於彼時。名曰尾施縛多羅王。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諸貧窮乞丐。親友眷屬。作種種布施。修無量福業者。大王。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於彼時。能行布施。修無量福業。發無上菩提願。大王。非唯作此布施福力。而證菩提。由我正信。善根積集。功德因緣。更修無量福故。而證菩提。複次大王。我為求無上菩提故。而行布施。修諸福業。大王。乃往古昔。於婆羅痆斯大城。有王名曰梵德。正紹王位。以法化世。人民熾盛。國土豐樂。無諸詐偽。賊盜疾疫。牛羊稻蔗。在處充滿。複於異時。相師占候。於此境內。十二年中。天時亢旱。其梵德即擊鼓宣命曰。所在國中人等。普告令知。相師占候於十二年中。無雨亢旱。汝等若有十二年糧者任住。如若無者。可往飲食充足之處。後豐熟時。還來境內。當於爾時。城中有一長者。名曰散彈。甚大富饒。多諸財物。受用等事及諸珍寶。牛羊稻蔗。廣大充滿。如毗沙門王。然而長者。既聞王命。即命當庫之人。告曰。丈夫。汝知我庫藏之中。有十二年糧不。守庫人曰有。長者即共眷屬安心而住。自餘人等糧食不辦。皆歸豐熟之國。若無佛出世。當有獨覺。在於人間。憐湣有情貧窮之類。於時獨覺在於曠野林中。為人應供。後於一時。其婆羅痆斯。在一方所。有五百獨覺居止。複於一方更有五百獨覺居住。爾時五百獨覺。即以食時。持缽往詣散彈長者家乞食。斯獨覺等。告長者曰。汝能於十二年中。飯食供養五百出家之人耶。長者答曰。待我須問當庫之人。長者即問當庫人曰。丈夫可有糧食。得我眷屬。並五百出家人。於十二年。用足已不。答曰有。是時長者即請獨覺。十二年中。飯食供養。食訖去後。複有五百獨覺。詣長者家告曰可能於十二年施我等五百出家之人餅食耶。長者白言聖者。我已一度請訖。何勞重來。諸獨覺等告長者曰。前來者別。我等適至答曰聖者。待我問知庫人。長者告知庫人曰。丈夫。我等所有眷屬。及出家人。十二年中。供給糧食足不。答曰足其長者即請五百獨覺。並前五百十二年中餅食供養。長者複問聖者。每日何時當食。獨覺告曰。我等常於日午時食是時長者即造一住處。每日依時。請千獨覺。就寺而食。然而長者問獨覺曰。聖者。爾時饑儉。何當降雨。答曰。今可降雨。長者複白言。我之種子。今可種不。答曰任意。長者既蒙實告。所有一切。並皆入出。時天帝釋觀見斯事。便作是念。此人供養一千獨覺。施中最尊施中無過。其散彈長者。我須助成功德。作是念已。帝釋天王。應時乃降天雨。其種穀子。變生瓠蘆。其農作之人。來問獨覺。聖者。我之種子生苗稼。並是瓠蘆。不審雲何。答曰。汝但溉灌。其人即去。依時溉灌。乃生花果。一一華果。大如瓠蘆。或如大甕。其耕種人。即以斯事。複來啟白。聖者曰。汝莫輒損。時至自開。後時成熟。其果自劈。隨其種類之子。於中皆滿。饑儉自除。變為豐熟。處處人物。皆悉來投婆羅痆斯有遠避饑儉之者。卻來投此城中。於時長者。常以香美飲食。供養千聖獨覺。說伽他曰

聰明證悟心  身語亦寂靜

常施於斯等  無漏應供者

神通兼變化  端嚴有名稱

無畏之人食  眷屬並身樂

施與應供人  具足持淨戒

所種安樂業  此世並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