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國都特別重視科學訓練,廣泛地從生理、生化、運動力學、運動醫學、遺傳學等角度,研究解決訓練課中的大量問題。因而,國際自行車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很快。我們每個教練員和運動員都要在黨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再接再厲,團結一致,奮發圖強,加強體育科學研究,搞好科學技術訓練,全麵開創自行車運動的新局麵,力爭在不長的時間內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為贏得中華民族的榮譽做出貢獻。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體育運動設施日益完善。1959年在北京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標準的自行車賽車場。為了慶祝賽車場的落成,1959年8月舉行了我國第一次自行車賽車場比賽。比賽項目:男子4公裏團體賽,女子2公裏體賽,男、女1公裏、2公裏個人賽。山西男隊獲得4公裏團體賽冠軍;雲南女隊獲2公裏團體賽第一;山西隊王二珠以1分22秒、北京隊王平以2分47秒的成績,分別首創男子1公裏、2公裏的全國紀錄。
1959年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時,公路自行車列為主要競賽項目,有28個單位278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比賽項目:男子100公裏團體賽,100公裏、180公裏個人賽;女子25公裏團體賽,25公裏、50公裏個人賽。比賽結果,北京男隊、山西女隊分別奪得團體總體總分桂冠,比賽成績比1958年有了大幅度提高。男子100公裏成績為2小時31分46秒3,比1958年的1小時30分58秒4提高了2分26秒9。賽車場競賽為表演項目,有北京、山西、吉林等8個單位46名運動員參加。項目:男子4公裏團體賽、女子2公裏團體賽;男女1公裏、5公裏個人賽。北京、雲南分別取得男、女總分冠軍。
1961~1963年期間,由於自然災害,我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自行車運動的訓練和競賽暫時收縮,一度沒有舉行全國性自行車比賽。經過貫徹“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八字方針,到1964年國了經濟形勢好轉,全國自行車運動再度興旺,錦標賽隨之恢複。1965年第二屆全國運動會,公路和場地自行車都列為主要比賽項目,男子100公裏團體賽上海隊創造了2小時18分8秒7的好成績,北京隊的張立華創造了賽車場1公裏1分11秒4的全國最高紀錄,首次接近了世界水平;賽車場女子1000米的成績,也處亞洲領先地位;還有一些項目也接近世界水平。1966年7月日本自行車隊來訪時,進行了兩場十四項比賽,我隊以14:0的絕對優勢大勝日本隊。我廣大自行車運動健兒,充滿信心和決心要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文化大革命”期間,自行車運動的國際交往中斷了六年之久,到1973年中國選手才迎戰阿爾巴尼亞代表隊。1974年我國自行車隊第一次參加第七屆亞運會,奪得男子公路100公裏團體賽第六名,賽車場4公裏團體賽第四名和賽車場1公裏個人賽第三名(北京張立華,成績1分13秒8)。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體育戰線撥亂反正,清除“左”的思想影響,廣大自行車運動員和教練員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各隊都在總結訓練經驗,改進訓練方法,不斷提高運動成績。1979年5月,在寧廈自治區固原縣舉行了全國第一次公路自行車多日分段賽,比賽分為五段,全程總距離為481公裏,平均每天962公裏。其中第一天為100公裏團體賽,上海隊榮獲團體總分第一,遼寧楊春光取得個人冠軍。同年9月又在太原舉行了第四屆全運會公路、賽車場自行車比賽,湧現出不少後起之秀。山西運動員吳增仁一人獨得五項冠軍,並創造了場地4公裏個人追逐賽5分8秒的全國最新紀錄。
隨著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自行車運動隊出訪、迎訪、參加國際比賽日益頻繁。為了適應國際比賽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對比賽規則和方法都進行了不斷修改。如賽車場行進間出發的200米競賽,改為1000米爭先賽,團體賽和個人追逐賽,都增加了預賽、複賽、半決賽和決賽四個輪次;增加了比賽難度,豐富了比賽內容,促使我國自行車運動水平在短期內接近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