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美育對德育的反饋作用

目前,我國根據國際形勢和國內狀況對德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設進行專題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好壞關係到能否培養國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關係到是否後繼有人,關係到黨和國家的興衰和命運。但目標再偉大,其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不恰當,那就很難實現其目標。而且要盡快實現目標,就得研究最有效、最可行性的途徑和方法。途徑和方法隨著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環境有所不同,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課程專題五”共講述了五種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分別是:“一、敘事析理,二、實踐體驗,三、疏通引導,四、修養指導,五、管理、教育、激勵相結合。”本文從另一個角度去談談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即美育對德育的反饋作用。

美育在某些條件下起到誘導德育的作用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指個人的道德麵貌,也稱為德性、品行品格。品德是社會道德現象在個人身上反映,是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準則轉化成個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無產階級的政治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

美是人們創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動及其在現實中的實現。美的形態有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美育也稱審美教育,美育是指通過現實生活及其在藝術上的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鑒賞美、體現美和創造美的教育。

德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成千上萬的合格接班人,實現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等等。所以德育的最終目的和美的內容是一致的,美的內容是通過美育來實現的,由此看來從屬性上德育和美育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即它兩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德育導向美育,美育反饋於德育。美育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美育通過鮮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人的,使人們在享受美的過程當中受到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質、情感等教育)

譬如,當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祖國麵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在蒸蒸日上即看到社會美時,就感想到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受到政治思想等教育);當我們欣賞雄偉的南京長江大橋和蜿蜒的萬裏長城以及人民所建設的美麗公園時,既看到人工自然美時,就不由地讚歎到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受到思想情感等教育);當我們觀看思想健康、藝術性強的電影、電視、圖片時即看到藝術美時,就自然而然地受到道德、心理品質等教育。從中引導學生愛人民、愛祖國、愛科學、愛勞動、愛環境、愛自然,而達到德育目的。

美育能夠恰如其分的促進德育順利進行

“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是審美意識的表現,並且是集中化了的物質形化了的表現。”可見美育的主要表現形態是藝術。美有社會功利價值和社會欣賞價值,所以藝術必須同時表現美的兩種價值,即內容和形式(形態)要統一。而美的社會功利價值就是德育的內容。美育的內容和德育的內容是一致的,隻不過表現形式不同罷了。即藝術靠形象思維;德育靠邏輯思維。而對小學生來說,形象思維比邏輯思維強。也就是說形象思維比邏輯思維效果更佳。我們在美術課教育教學中講究藝術性,一是為了形象思維,二是為了增強美感。美感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通過積極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反作用於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活動。可見美育通過藝術形態表現出對德育內容加以認識的作用,從而促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