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我們對學生進行同一個內容的紀律教育時,有的教育者經常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還給學生講違紀的危害性和其他一大堆道理,三番五次地要求學生一定要遵守紀律。可是效果仍然不佳。與此相反,有的教者並不是苦口婆心地要求學生遵守紀律,而是進行形象教育。比如,組織學生觀看影片《邱少雲》,學生當看到邱少雲同誌雖然全身著火,但仍然咬著牙,忍著刀割般的痛苦守紀律的場麵時,會掉眼淚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恰恰是藝術的力量及美育的力量催促學生受感染和感動。
百聞不如一見,可視性的美育比“喊口號”式的教育效果更佳。所以,我們在德育中切實結合美育,想方設法加強藝術性,那麼一定會事半功倍的。
美育能夠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德育中取得成績固然重要,但鞏固和深化其成績更為重要。
現在青少年犯罪率偏高,而且其中有的是在學校當過“三好學生”有的當過優秀幹部。這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其原因之一是學校德育沒有真正地同美育相結合的後果。學生缺乏審美觀念,一進社會,遇到錯綜複雜的事物和現象,辨不出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盲目追求“美”。愛美是人的本能,無政治思想性的,但追求什麼樣的美是有政治思想性的。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這既是德育的內容,又是美育的內容。但美育能夠鞏固和深化德育。
因此,我們在德育中必須從美的觀點來培養學生自我控製、自我完善、自我體現美的能力。以此鞏固和深化德育成果。
上述是美育對德育的反饋作用,那麼如何搞好美育呢?
(1)學校領導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對美育加以重視。古人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學校領導認識美育的重要性是認真進行美育的保障,學校領導不要把美育當成文章中不可缺少的名詞來看待,而要把它當成五育中不可忽視的地位來對待。
(2)作為教育實踐者在審美觀點上應該除舊更新,適應於形勢的發展。審美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所以,教育實踐者以新的審美觀點來要求學生,切忌以陳舊的觀點來要求學生,以免學生感到別扭。有些教育者違背美德的發展觀點規律,總是以20世紀80~90年代美的觀點來要求2000年代學生。所以新老一代之間在美的問題上出現不該發生的分歧。
(3)教育實踐者努力學習掌握一定的美學理論。意大利有個教育家曾經說:“自己沒有東西,就不能給別人。”當前由於教育者缺乏美學理論,美育中存在如下問題;
①對美育的認識膚淺得很。有的人以為美育就是上美育課。
②沒有美的標準進行美育,即無的放矢。
③缺乏理論分析,如,評價一幅或某事物和現象是否美時,不是運用美學知識來分析判斷,而是憑主觀感覺來判斷。
(4)教育實踐者以身作則體現美、創造美。學生善於模仿,可塑性強,他們的心靈就如一張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可是有些教者或做事以及擺環境設施較粗糙,缺乏美的觀念。我們務必千方百計創設美的環境,熏陶學生,以來培養學生鑒賞美、體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理解德育與美育的辯證統一的關係,認真總結前一段美育情況,吸取教訓,揚長避短,透徹地領會美育的作用,采取得力措施,不僅寓德育於其他各育之中,而且寓美育於其他各育之中,以推動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從而達到培養四有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