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利用“自學、引導”法進行化學教學(1 / 2)

14.利用“自學、引導”法進行化學教學

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灌輸式”、“填鴨式”、“滿堂灌”等以練習記憶力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限製了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課堂活動機械、僵化、缺乏活力。“自學——引導”式教學則彌補了以上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自學——引導”式教學方法的模式及其優點

“自學——引導”式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了解教材內容,並對不解之處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通過個別答疑或課堂討論等方式為學生解決問題。

“自學——引導”式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它著重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則起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預習提出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當今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四大功能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新的高中化學課程理念強調通過化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愛好,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國際競爭中,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已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力的要害。而提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有問題、才會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但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大多還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

這樣長期下去,學生也就成了習慣,還樂於接受這種被動、消極的學習方式。就現在各地區開展的一些優質課觀摩或比賽活動中,也難得一見有學生在課堂上“敢”顛倒過來向老師提出教學之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進行質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問題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而“自學——引導”式教學則是實現這一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學——引導”教學方法中的實施構想

“自學——引導”式教學方法在幾年前的高校教學中就已經出現了,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其優勢是非常明顯,但要如何在中學教學中實施呢?由於中學生學習自主性不是很強,不能按要求完成預習任務,或是不懂怎樣提問;或是膽怯不敢提問;或是課堂討論不敢發言,甚至出現冷場。總之,要一下子完全改變以往教學模式是不可能的,隻能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適應。

(1)初步學會獨立解決問題階段。

教學的本質是教師指導學生把握知識,熟悉世界,發展自身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遵循化學學科的規律,按照學生的水平,創設各種學習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有效溝通,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達到夯實基礎,把握規律,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

高一級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習慣了傳統的聽講、練習、教師校對和學生改錯的教學模式。學生大多數是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麵對問題時習慣於聽教師講解。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模式,過分依靠教師,學習缺乏自主性,更談不上創新。基於以上分析,“自學——引導”教學方法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實施,高一級上學期的前幾個星期應著重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可在課前把每節的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前作好預習並解決所提問題。

(2)簡單模擬提問階段。

高一級第一學期的一個月後,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習能力,教師除了在課前把每節的教學目標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前作好預習並解決所提問題外,還可要求學生學習提出問題。為了促進學生作好預習,可要求每個學生把預習所碰到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上課前交上來作為平時成績。對於學生所提的問題,老師在作業本上簡單的給以提示,對於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可以拿到課堂上給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