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可以提示: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分數與原子個數的比例有關,引導學生從甲、乙兩化合物中X元素的含量變化中去思索判斷。運用數學推理,學生猜測乙的化學式中X與Y的原子個數比肯定小於1:2。因此,可能的答案是X2Y5。

解析比較繁雜的化學習題時,可以啟發學生從已知的或相關的簡單條件切入,運用分析、綜合,進行猜想,從而發現複雜現象的本質或解決問題的方向。

運用猜想引入知識點

《化學肥料》一節講到鉀肥時,介紹農村中農民常用草木灰做鉀肥,因為草木灰的成分主要是K2CO3。那麼K2CO3的水溶液呈什麼性質呢?請大家猜猜看。初中生還沒有學過鹽類水解的知識,一開始自然感到困惑。這時教師點撥:我們所學過的鹽類,它們的水溶液酸堿性如何?有的學生聯想到純堿溶液呈堿性,而K2CO3和Na2CO3都是活潑金屬的碳酸鹽,因此大膽猜測K2CO3也是堿性的。

老師請他們用實驗來驗證他們的猜想。最後,再進一步告訴學生,銨鹽與堿性物質混和容易分解放出氨氣,所以,草木灰不宜與銨態氮肥混合使用,以防降低肥效。這樣,這部分知識學生就學的比較活了。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因此要鼓勵學生有猜想的膽量、有不怕猜錯的勇氣,不斷開拓思維的空間。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時注意的問題

應用猜想必須建立在學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作為創新的階梯。要注重學生的認知結構,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情況,以便能有的放矢,猜而有得。在學生沒有獲得必要的知識準備,掌握必須的基本技能之前,讓學生去“猜想”,去“發現”,必然會陷入盲目的“嚐試錯誤”的學習之中。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勢必會受到挫傷。有積累才有創新,沒有紮實的基礎就談不上猜想。

猜想應著眼於教學內容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知識來設置。要抓住知識的中心,激發學生充分思維。例如為了說明化學反應與現象之間的關係,在教學酸堿中和反應時,設置這樣一個實驗情景:在一個盛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加入適量稀鹽酸,在另一個盛有石灰水的試管中先加一滴酚酞試夜,然後再加入適量稀鹽酸。

在實驗前要求學生猜想實驗可能產生的現象,並得出相關的結論。相當多的學生受“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常伴隨發生一些現象”的規律影響,以為石灰水和鹽酸的中和反應應該有現象。但是,出現什麼現象,兩種情況的區別又在哪裏,卻頗費思量。教師讓學生用實驗來檢驗自己的猜想,學生終於明白了化學變化不一定有宏觀現象,但可以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加以反映。搞清了這個道理,也為學習用化學方法鑒別物質打下了基礎。

猜想的應用要根據課型、知識內容、教學要求,結合知識點、重難點、分化點,充分挖掘教材中“猜想”的因素。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及認知方式,把握一定的度。不同學生在猜想麵前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所以應靈活運用不同的猜想方式,最大限度使全體學生都把聰明才智用在創造性學習上,以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創新是人類思維的最高智慧之花。化學教學中運用猜想這一思維活動方式,有利於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自信心強,有強烈好奇心,能夠質疑和意誌堅強的新一代創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