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置
跟骨內側,內踝後下方的三角形區域。
2.操作
拇指置於足底以固定,食指屈曲,以食指橈側緣施力自後向前刮壓反射區,亦可以用拇指指腹施力按摩。
3.適應症
男性:前列腺炎,性功能低下等。女性:月經病、子宮脫垂等。
(六)內側、外側肋骨反射區
內側肋骨位於第一楔骨與舟骨之間;外側肋骨位於骰骨與第四蹠骨之間。
2.操作
以兩拇指指端著力按壓局部。
3.適應症
胸脅脹痛,肋間神經痛。
(七)腹股溝反射區
1.位置
內踝前上方,內踝尖上方二橫指的內側凹陷處。
2.操作
以拇指指腹著力,按摩局部。
3.適應症
生殖係統疾病,腹股溝疝。
(八)下身淋巴腺反射區
1.位置
內踝前方凹陷處。
2.操作
食指屈曲,以第一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按壓反射區。
3.適應症
炎症,發熱,水腫,免疫功能低下。
(九)髖關節反射區
1.位置
內踝下緣和外踝下緣。
2.操作
1.以拇指指腹著力,自前向後推按。
3.適應症
髖部及下肢疾病。
(十)直腸及肛門反射區
1.位置
小腿內側,脛骨後方,自內踝向上呈帶狀。
2.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以拇指指腹著力,自下向上推按反射區。
3.適應症
肛腸疾病。
(十一)坐骨神經反射區
1.位置
位置一:內踝後上方,沿脛骨後緣上行至脛骨內側髁下。
位置二:外踝前緣沿腓骨前上至腓骨小頭處。
2.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以拇指指腹著力,自下向上推按反射區。
3.適應症
坐骨神經痛。
足外側反射區按摩
(一)肩反射區
1.位置
足外側,第五蹠趾關節近端凹陷處。
2.操作
食指屈曲,第一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按壓。
3.適應症
肩部疾病。
(二)肘反射區
1.位置
足外側,第五蹠骨基底部的前後兩側凹陷處。
2.操作
食指和中指屈曲,以食指、中指第一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按壓局部。
3.適應症
肘部疾病。
(三)膝反射區
1.位置
足外側,骰骨後方與跟骨前緣形成的凹陷。
2.操作
以食指第一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按壓局部。
3.適應症
膝部疾病。
(四)尾骨外側反射區
1.位置
足跟的後外側,呈一帶狀。
2.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的食指屈曲,以食指橈側著力,沿足跟自上而下刮壓至足跟部後外側;然後改用食指第一指間關節頂點著力,按摩局部;最後推向膝反射區。
3.適應症
尾骨挫傷後的疼痛,腰背痛,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五)肩胛骨反射區
1.位置
足背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之間延伸到骰骨的一個帶狀區域。
2.操作
以雙手拇指指腹著力,自足趾向踝關節的方向左右分推。
3.適應症
肩背痛,肩部疾病。
(六)上身淋巴腺反射區
1.位置
外踝前方的凹陷處。
2.操作
食指屈曲,以第一指間關節背側著力按壓反射區。
3.適應症
炎症,發熱,水腫,免疫功能低下。
(七)下腹部反射區
1.位置
腓骨後方,自外踝尖向上延伸4橫指的帶狀區域。
2.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另一手以拇指指腹著力,自下向上推按反射區。
3.適應症
小腹痛,婦科病。
足背反射區按摩
(一)上頜反射區
1.位置
足拇趾背側,趾間關節橫紋遠側的帶狀區域。
2.操作
以拇指指端著力自內向外按壓反射區。
3.適應症
牙痛,頭痛。
1.位置
足拇趾背側,趾間關節橫紋近側的帶狀區域。
2.操作
以拇趾指端著力自內向外按壓反射區。
牙痛,頭痛。
(三)扁桃體反射區
1.位置
足拇趾背側,第一節趾骨的兩側。
2.操作
以兩拇指指端著力按壓局部。
3.適應症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
(四)胸部淋巴腺反射區
1.位置
足背,第一、第二蹠骨之間。
2.操作
以食指指腹著力向足趾方向按摩。
3.適應症
炎症,發熱,能增強免疫力。
(五)喉、氣管及食管反射區
1.位置
足背,第一蹠趾關節的外側。
2.操作
以食指內側緣著力向內側按壓。
3.適應症
上呼吸道感染,咽炎,食道疾病。
(六)內耳迷路反射區
1.位置
足背,第四、第五蹠趾關節之間。
2.操作
以拇趾指腹著力按壓反射區。
3.適應症
頭暈,暈車,暈船,平衡障礙。
(七)胸(乳房)反射區
1.位置
足背,第二、第三、第四蹠骨背側所形成的區域。
2.操作
以兩手拇指指腹著力,自足趾向足背方向推按。
3.適應症
胸部疾病,乳腺病。
(八)膈(橫隔膜)反射區
1.位置
足背,蹠跗關節處的帶狀區域,橫跨足背。
2.操作
以食指橈側緣著力,自足背正中向兩側刮壓反射區。
3.適應症
膈肌痙攣,腹脹。
整理按摩
整理按摩是對足部反射區進行全足按摩後,再對足部和小腿進行疏理、放鬆的一些輔助性按摩操作。
(一)整理按摩的經絡穴位
1.足三裏
位置:屬於足陽明胃經,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主治:胃痛、嘔吐、腹瀉、痢疾、肝膽疾病、失眠、高血壓、休克、發熱。另外還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2.三陰交
位置:屬於足太陰脾經,在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
主治:生殖和泌尿係統疾病、腹脹、腹瀉、心髒病、高血壓、失眠、半身不遂、濕疹、蕁麻疹等。
(二)整理按摩的基本程序
(1)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與四指相對從膝關節向足趾方向捏揉小腿肌肉2分鍾。
(2)用拇指點按足三裏1分鍾。
(3)用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捏揉三陰交1分鍾。
(4)一手握足跟,一手握腳前半部活動踝關節,左、右各9圈。
(5)用空拳叩擊足部和小腿3分鍾。
(6)用拇、食指搓揉各足趾趾縫,用雙手指鉗法提拉趾端3次。
(三)整理按摩注意事項
(1)對雙足進行放鬆疏理,時間一般為8~10分鍾。
(2)在整理按摩結束後,要及時讓賓客喝水,喝水最佳時間是在按摩後30分鍾內。
(四)整理按摩的作用
(1)能進一步促進足部按摩後的血液循環。
(2)能進一步促進下肢及足部的經絡暢通。
(3)能進一步緩解疲勞感。
(五)整理按摩的意義。
人在疲勞時,小腿是最易僵硬疲勞的,因此在對全足反射區按摩後,對足部和小腿就有必要給予一定的疏理放鬆等按摩操作。可以說,整理按摩是決定全足按摩最終療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