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常見疾病的足部按摩療法

呼吸係統疾病的足部按摩療法

感冒

1.病症概述

感冒是四季常見的外感疾病,尤以冬、春兩季為多見。臨床上以頭痛、咽痛、鼻塞、流涕、惡風、發熱等為特征。感冒主要分為風寒型和風熱型兩種。

(1)風寒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2)風熱型:身熱,微惡風,汗出不暢,頭漲痛,咳嗽,痰稠黃,咽痛,口幹,舌苔薄黃,脈浮數。

感冒加重時,會引起喉炎,使喉嚨十分不適,咳嗽。更嚴重時,將會導致支氣管炎或肺炎。感冒雖是小病,但決不能小視。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鼻、肺及支氣管、胸部淋巴腺、喉等。

(1)依次點按足部腎和腎上腺反射區各2分鍾,向足跟方向點按,微微酸痛為宜,每日2次。

(2)推按足部輸尿管反射區1分鍾,由足趾向足跟推按,用力要均勻,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力量不要太大,以自覺酸脹為佳,每日2次。

(4)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推按肺、支氣管反射區1分鍾,要領同(2)。

(5)點按足部胸部淋巴腺反射區1分鍾,酸脹為宜。

(6)推按足部喉反射區半分鍾。由足尖向足跟方向推按,要領同(2)。

(7)重複(1)、(2),時間減半。

3.注意事項

(1)當氣候突變,寒溫失調,過度勞累或身體虛弱時,都易導致發病。因此,應注意隨天氣變化勤換衣服,平時不要過度勞累。

(2)流行性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因此,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經常曬被褥,保持居室內空氣流通。

(3)在流行季節應每日或隔日消毒1次,連續3次。可用食醋按每立方米2~10毫升的量加水10倍,置於金屬鍋內開蓋加熱熏蒸,熏蒸時要關閉門窗。

4.輔助療法

(1)用煙灼法煙灼足竅陰、內至陰穴,每日2次,每次10分鍾。

(2)用拳頭輕敲足底,每次5分鍾,每日2次。

咳嗽

1.病症概述

咳嗽是肺係疾病症候之一,也是急慢性支氣管炎體征之一。咳嗽應有區別,一般認為有聲無痰叫咳,有痰無聲叫嗽,有痰有聲叫咳嗽。

引起咳嗽的主要原因是風、寒、暑、濕、燥、火。主要病機在肺、脾、腎。肺主皮毛,司開闔,主呼吸。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均由皮毛而侵入於肺,或自呼吸道感染而入肺,肺失其清肅、宣降之職,肺氣上逆而咳嗽。

咳嗽的主要症狀是口幹,咽喉有燥疼感,惡心,想嘔吐,常伴有咳吐白、黃色黏痰,嚴重時痰中帶血。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甲狀旁腺、喉和氣管、肺及支氣管、上身淋巴腺、扁桃腺、脾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甲狀旁腺等反射區每個區按半分鍾;喉及氣管、肺及支氣管、上淋巴腺、扁桃體腺反射區每個區按1分鍾;肺及支氣管、喉及氣管、上身淋巴腺反射區按1分鍾以上,每日2次。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10天為1療程。2個療程以後,時間可以減半。

(2)足中趾按摩時的方向,一定向足趾尖。

(3)足趾和足背、喉及氣管兩處的皮膚較薄,按摩時要注意力度,防止皮膚破損。

4.輔助療法

(1)服用止咳藥。

(2)按湧泉可以增強抵抗力,可以化痰。

(3)如伴有胸悶氣急者,可取坐位,雙手分別從劍突開始,沿肋間隙向兩側順推,操作30次後,半握拳,輕輕叩擊前胸部約半分鍾。

支氣管炎

1.病症概述

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統稱為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係統疾病,多由感染、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引起,是氣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急性支氣管炎起病較急,常先有鼻塞、流涕、咽痛、頭痛、畏寒、發熱、聲嘶、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繼則出現咳嗽,開始為幹咳,胸骨下有刺癢而悶痛的感覺,過1~2天後,有痰,初為黏液,以後為黏液膿痰,可伴有血絲。如支氣管發生痙攣,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氣促,伴胸骨後發緊感。全身症狀一般較輕,可有發熱,體溫38℃左右,多於3~5日內降至正常。咳嗽和咳痰有時可延續2~3周才消失,如遷延不愈,日久可演變為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簡稱慢支)是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複發作的慢性過程為特征。嚴重時可並發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甚則慢性肺源性心髒病。慢支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病,尤以中老年人為多見,男性較女性為多。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肺及支氣管、喉、上頜、下頜、甲狀旁腺、腎上腺、淋巴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揉壓足部肺和支氣管、喉、上頜、下頜反射區各5~8分鍾,按壓足部甲狀旁腺、腎上腺、淋巴(盆腔、腹部、胸部)反射區各3分鍾,每日1~2次。

3.注意事項

(1)足部療法對於本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急性支氣管炎治療要徹底,以防轉為慢性支氣管炎。對於慢性支氣管炎要堅持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2)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以減少本病的發生。

(3)戒煙,忌食生冷辛辣腥發之品。並增強體質,及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4.輔助療法

(1)取坐位或仰臥位,掌心向裏,整個手掌緊貼胸骨柄,上下來回擦動,約2分鍾。

(2)本方法需他人協助。取俯臥位,自然呼吸,放鬆背部肌肉。他人捏緊背部皮膚,由腰部開始,一緊一鬆至大椎穴處,反複操作7~8次,以所捏皮膚發紅為宜。

哮喘

1.病症概述

哮喘是由呼吸困難,張口抬肩,喉中痰鳴而言。哮喘有別,哮以聲響而言,即發作時,喉中有哮鳴聲,呼吸氣促困難。喘以氣息而言,即發作時,張口抬肩,鼻翼扇動,不能平臥。在臨床上往往哮兼有喘,喘兼有哮,故稱“哮喘”。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肺及支氣管、喉及氣管、甲狀腺、甲狀旁腺、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等。

基本按摩手法:

按摩足部反射區,各按半分鍾至1分鍾,每日1~2次。

3.注意事項

(1)一般每天按摩1次,10天為1療程。見效快者1個療程就可基本治愈。

(2)冬天防寒,治療期間不注意防寒則效果差,療程會延長。

(3)對過敏引起的哮喘,應防止與過敏源接觸。

(4)根據患者心身狀態,應做適當的運動,以增強體質。

(5)不貪食生冷,戒除煙酒嗜好,少食辛辣肥甘食品,斷絕痰熱之源。

(6)加強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

4.輔助療法

(1)拇指、食指兩指按揉雙腳大拇趾和第4趾各5~10分鍾,再用食指單勾法按壓足心5~10分鍾,每日2次。

(2)左右腳相互對搓,每次15分鍾,每日3~4次。

(3)在哮喘急性發作時,用力緊按雙腳第2趾、3趾之間處5分鍾,並且按揉橫膈膜反射區3~5分鍾。

肺炎

1.病症概述

肺炎是肺炎球菌引起的肺泡性炎症。臨床上以突發寒戰、高熱、胸痛、咳嗽、咯鐵鏽色痰為主要症狀。多見於20~40歲的青壯年人,冬、春季病發率較高,一般治療方法是選用有效抗生素抗菌治療。如配合相應的足部按摩,對減輕患者症狀,加快疾病治愈有重要意義。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腎、輸尿管、膀胱、腎上腺、肺及支氣管、甲狀旁腺、心髒、平衡器官、喉及氣管、各淋巴腺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按摩足部腎、膀胱、輸尿管反射區各半分鍾,肺及支氣管、喉及氣管、甲狀旁腺、上身淋巴腺反射區各1分鍾,特別應加強各淋巴腺的按摩。

3.注意事項

(1)開始2~3天,最好每天按摩2~3次,基本退熱後,每日按摩1次,1周為1療程。

(2)足部療法對於本病的早期,症狀典型者有一定的療效,臨床上一般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迅速收效,若合並中毒性、休克性肺炎要及時搶救治療。

(3)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受涼,及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4.輔助治療

(1)給予抗生素。

(2)板藍根、大青葉等治療。

(3)刮痧療法:風門、大椎、肺腧、心腧、至陽、天突、膻中、尺澤、曲池、孔最、豐隆等。

急性扁桃體炎

1.病症概述

急性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非特異性炎症,是常見病,多為細菌感染引起,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主要致病菌。當受到寒冷、潮濕、疲勞、煙酒刺激等影響時或風寒感冒、身體抵抗力下降,就會引發細菌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可通過唾沫或直接接觸而傳播。

發病之初,患者往往有咽喉幹燥的感覺,接著開始咽痛,吞咽、講話或咳嗽時疼痛加劇,並伴有耳痛耳鳴等並發症。下頜部可以觸摸到腫大的淋巴結並有壓痛感,並可反射至耳部,引起耳痛,伴流涎、口臭,痛劇時可出現吞咽困難。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方法

相關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扁桃腺、頸、耳、上身淋巴腺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按揉兩足腎髒、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各3分鍾,重壓扁桃腺、頸、耳反射區各5~8分鍾,掐捏上身淋巴腺反射區1~3分鍾,每日2次。

(2)揉搓足小趾、第4趾的趾腹各3~5分鍾,推擦足拇趾2分鍾,按壓第2趾趾根處5分鍾,每日2次。

3.注意事項

(1)足部療法治療急性扁桃體炎見效快,治療慢性扁桃體炎要堅持久行才有良效,對反複發作的急性扁桃體炎,特別是已有並發症者,應待炎症消退後2周行扁桃體摘除術。

(2)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3)注意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中,並注意口腔、咽喉部衛生。

(4)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肥膩食品。

4.輔助療法

(1)踩踏按摩板10~15分鍾,每日1~2次。

(2)取熱鹽水一盆,將與咽喉疼痛一側相反的腳,泡在盆內約5分鍾。

(3)按壓然穀穴5~8分鍾後,可用煙灼法灼束骨、通穀穴各3~5分鍾,每日1次。

慢性咽炎

1.病症概述

咽炎是咽部黏膜和淋巴組織的炎症,臨床分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兩類。兩者都是中年人常見病,在秋冬及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發作的患者很多。

慢性咽炎多數為急性咽炎反複發作而致,少數則因鼻炎而用口呼吸,幹燥空氣長期刺激咽部,或因煙酒、粉塵刺激等因素致病。

急性咽炎的主要症狀是咽痛,其特點是咽唾液時疼痛很明顯,飲水及進食吞咽時疼痛反而輕一些,同時有咽幹灼熱感、異物感等咽部不適的感覺。有輕度發熱或周身不適,或伴有咳嗽咯痰等症狀。檢查咽部可見黏膜充血,色鮮紅,齶弓、懸雍垂水腫,咽後壁淋巴濾泡和咽側索亦紅腫。若為細菌感染,則在淋巴濾泡上有黃白色點狀滲出物。頜下可摸及腫大的淋巴結,有輕度觸痛。

慢性咽炎的特點是咽部幹燥或發癢、灼熱、微痛,或有異物感。檢查咽部黏膜充血呈暗紅色,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咽側亦充血肥厚。慢性咽炎症狀不嚴重,但持續時間較長,不易治愈,有些患者往往因病程太長而擔心是否患了“癌症”,因而會加重思想顧慮。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扁桃腺、喉、輸尿管、膀胱、肺、鼻、上頜、下頜、心、肝、脾、胃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點按腎、扁桃腺、喉、膀胱各2分鍾,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2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2分鍾,要求同(2)。

(4)點按鼻、下頜、上頜、口腔、心、肝、脾、胃各1分鍾,要求同(1)。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應長時間按摩方可收效。症狀基本消失後,仍需繼續治療一段時間。

(2)患者忌食辛辣,應戒絕煙酒,保持大便通暢。

(3)起居要有規律,選擇習練太極拳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防止感冒。

(4)出門可戴口罩以避灰塵。

4.輔助療法

(1)用胖大海泡開水當茶服。

(2)可配合適當藥物治療,如草珊瑚含片等,以提高療效。

(3)取坐位或仰臥位,先找到喉夾穴(喉結旁開15寸兩條線,自喉結旁結至胸骨上凹陷止)用一手拇指、食指自下至上揉撚,以局部發紅為官,約5分鍾,每日2次。

骨骼係統疾病的足部按摩療法

腰痛

1.病症慨述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病症,可表現在腰部的一側或兩側。

腰為腎之府,故腰痛與腎的關係密切。無論腎髒虛還是寒濕凝帶經脈,濕熱下注阻遏經脈都可引起腰痛,過度勞損也是引起腰痛原因之一。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膀胱、輸尿管、尾骨(內、外側)、骶骨、腰椎、胸椎、頸椎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用力按壓足後跟10~15分鍾,每日1~2次。

(2)重點揉按足腰椎、腎髒反射區各3~5分鍾,加按輸尿管、膀胱、頸椎、胸椎、骶骨、尾骨(內、外側)反射區各2~3分鍾,每日1~2次。

3.注意事項

(1)人站立時是用腰支撐上半身,所以容易腰酸,特別是彎腰搬重物時,更容易造成腰痛,嚴重時須求醫治療。

(2)穴道的指壓,隻要輕微刺激就容易感到疼痛。因此,特別在骨頭的部位,不要過於用力。

(3)腰痛往往與天氣有關,常在陰雨寒冷時加重,所以要注意在嚴冬天氣下對腰部的保暖。

4.輔助療法

(1)煙灼隱白、大敦穴各5分鍾,每日2次。

(2)夜晚臨睡或晨起時,挺直脊背,抱膝而坐,兩腳拇趾相互重疊2—3分鍾。

(3)雙腳自然站立,把腳後跟抬起立定,時間可根據自身情況逐步增加,或先用右腳尖直立1~2分鍾,休息1~2分鍾後,再換左腳尖,每日2~3次。

(4)向後退步走,每日2次,每次10~20分鍾。

(5)用電吹風機的溫風對準腳心吹,直到腳部產生灼熱感時移開。待灼熱感漸消時,再吹第2遍,如此反複進行5~10分鍾,每日2次。

(6)取坐位,兩腳伸平,足5趾朝上,以雙手5指撫摩足5趾。

急性腰扭傷

1.病症概述

急性腰扭傷在勞動者中發病率最高,俗稱“閃腰”。腰在身體的正中段,為身體的重要支架,承擔人體60%左右的重力,又是重力傳導的樞紐,承受的曲折和重力最大。因扭傷或過度的磨損勞累而致傷。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轉動困難,動則甚痛,甚至不能站立及行走。腰部肌肉痙攣,可為單側或雙側,有明顯固定的壓痛點。按摩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肝、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肺、腰椎、骶骨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點按足部腎、膀胱反射區各1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1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1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4)向足跟方向推按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反射區各2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5)點按甲狀旁腺反射區1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1~2次,一般病人經過3~5天的治療,症狀就會大為減輕,繼續按摩3~5次,以鞏固療效。

(2)疼痛劇烈時,可隨時點按委中、承山等經穴,以緩解疼痛。

(3)損傷24小時內,腰部禁忌熱敷,以免局部淤血加重。損傷24小時後,患部可做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鍾。注意水溫,以防燙傷。

(4)急性腰扭傷要積極治療,要臥硬板休息,做骨盆牽引可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疼痛嚴重時要打痛點封閉針,服用活血止痛的中成藥有一定的療效。

4.輔助療效

(1)患者取俯臥位,先後在腰、臀部用揉法,放鬆腰背及臀部肌肉,再以滾法或一指推法反複數遍,重點在兩側腰肌,配合按壓腎腧、大腸腧及壓痛點2~3分鍾,然後用擦法,擦熱腰背部。

(2)患者側臥,家人一手抓住腳踝部進行對抗牽拉,並做搖抖腰部,也可配合局部的烤電等理療方法。

落枕

1.病症概述

在我國,睡覺扭了脖子稱為“落枕”。

落枕一般是由於勞累過度後,臥枕姿勢不良或枕頭高低不適,以及在一個姿勢下睡眠太久,致使一側肌肉在伸展狀態下過久而疲勞,氣血凝滯,再受風寒侵襲而發病,亦有因突然扭轉等外傷而致病者。本病的主要表現為患側胸鎖乳突肌或其他肌肉痙攣僵硬而疼痛,有時微腫,重者可波及菱形肌與斜方肌。頭向患側傾斜,上肢轉向健側,頸部活動受限,動則疼痛加劇,甚至牽扯上背部及上臂疼痛,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