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2 / 3)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應區:腎、輸尿管、膀胱、頸項、頸椎、胸椎、斜方肌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法:

以中等力度按摩腎、輸尿管、膀胱、斜方肌、頭部、肩胛骨、胸椎等反射區半分鍾至1分鍾,頸項、頸椎、肩等反射區半分鍾至1分鍾,每天2~3次。

3.注意事項

(1)睡眠時枕頭的高度要適當。

(2)頸部避免吹風受涼。

(3)有頸性高血壓者,還要按摩心、肺,以及胃、腸、腎上腺等反射區。

4.輔助療法

(1)以熱毛巾熱敷疼痛一側之耳後的頸上與喉嚨之間的部位。

(2)躺下將腳尖盡量往身體方向翹起,直到力氣用盡,再反方向往前盡量伸展腳部,或是曲膝左右運動也很有用,再者就是穴道治療,當然是要搭配呼氣同時進行,先雙手張開撐著下巴和頭,往不痛的一方盡量施力,直到產生力氣用盡的感覺,如此反複幾次,便可緩和疼痛。

(3)按摩頸後天柱到肩部的肩井,與天柱到曲垣之間的部位,也都能加速治療的效果。

(4)雙手手指交叉,掌根抱住頸部,雙掌根相對用力,夾擠頸部,並向後上提起,反複10次。再用手掌在患部使用掌擦法操作20次。

肩關節周圍炎

1.病症概述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又稱漏肩風、凍結肩、肩凝症。是指肩關節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炎症性病變,關節周圍軟組織廣泛粘連,使肩關節活動受限。此病以50歲左右者多見,故有“五十肩”之稱。肩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筋骨疼痛,又稱“肩痛”。

肩周炎為多單側發病,也有極少數患者雙側同時發病,肩部疼痛,活動不便,有時夜間痛醒,後期則表現為肩關節粘連,活動功能明顯受限。患者常不能做背手、梳頭、係腰帶、穿衣等動作。肩部肌肉有僵硬、緊張或肌肉萎縮現象,同時肩關節周圍有明顯壓痛。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頸項、斜方肌、心、肩胛骨、肩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拇指指腹揉壓兩足頸、肩、斜方肌、肩胛骨反射區各5~8分鍾,每日2次。

(2)搓揉足拇趾、第4趾及小趾各5分鍾,點揉足心髒、頸反射區各3~5分鍾,每日2次。

(3)左右旋轉足踝,用手抓住腳掌,向上扭轉,盡量使足心朝上,然後,如此反複向下轉,以使足踝呈車輪狀旋轉。每次5~8分鍾,每日2次。

3.注意事項

(1)注意休息和肩部保暖,防止感受風寒使症狀加重。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服。

(2)肩周炎的推拿治療,初期以疏筋活血止痛為主,手法宜輕;後期以鬆解粘連為主,手法可適當加重,並加強肩關節的被動運動。

(3)肩周炎後期強調肩關節功能鍛煉,可做蠍子爬牆,體後拉肩,手拉滑輪,吊單杠以及肩關節內收、前屈、外展、上舉及後伸等各個方向的活動。

4.輔助療法

(1)電吹風機對準足心,用溫風吹,直到足部產生灼熱感時移開,待灼熱感漸消後,再吹第2次。如此反複進行10分鍾,每日2次。

(2)每天堅持走路30分鍾。

(3)按摩足部經穴配以按摩陽陵泉、陰陵泉、懸鍾、足三裏等穴位。

頸椎病

1.病症概述

頸椎病主要是指因頸椎間盤的變形引起頸椎失穩、頸椎骨質增生和壓迫鄰近組織(如頸椎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椎旁交感神經)而引起一係列症狀體征者。主要症狀是頸肩痛,可放射到頭部或上肢,亦可有眩暈,少數有猝倒,或一側麵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於四肢癱瘓。頸椎病是中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

頸椎病的分型較多,因受累的部位不同,受累的組織有異,受累的範圍及程度不一,其臨床表現往往有較大差別,根據受累組織的不同,目前比較通行的分類法將頸椎病分為五種類型,即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各型之間可相互兼雜。其中頸型及神經根型較為多見,其餘各型比較少見。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頸椎、頸項、大腦、腎、輸尿管、膀胱、肺、肩、斜方肌、肩胛骨、胸椎、腰椎、骶骨、尾骨、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等。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點按足部腎、膀胱反射區各1分鍾,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1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4)點按頸椎、頸項、大腦各2分鍾,要求同(1)。

(5)點按足部肩、斜方肌、甲狀旁腺、腎上腺各1分鍾,要求同(1)。

(6)向足跟方向依序推按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外側反射區1分鍾,各反射區連接起來推按1次為1遍,要求同(2)。

(7)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推按甲狀腺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8)重複(1)、(2)、(3),時間減半。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1次,每次1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配合適當的頸部功能鍛煉,如頸部的前屈、後伸、左前伸、右前伸及環轉等運動,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分鍾,患者可自用雙手拿捏頸肩部的肌肉,以消除酸痛和緊張。

(2)患者不宜低頭工作太久,也要避免不正常的體位,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等,避免頭頂或手持重物。睡枕不宜過高,過低,過硬,並注意局部保暖。

(3)頸椎牽引和頸托對頸椎病的治療有一定幫助,可在醫生指導下運用。

(4)反複落枕,即為頸椎病的先兆,故落枕的治療與頸椎病的治療大同小異。

4.輔助療法

(1)首先在肩頸上肢部使用滾法,重點是肩背部,約10分鍾,並用推法,推頸部的兩側,左拇指推右側,右拇指推左側,約5分鍾。

(2)患者取坐位,在拔伸的基礎上做頸部前屈後仰,左右旋轉或側屈。注意手法要柔和,勿用暴力,以感到舒適為度。

(3)患者站位,雙手叉腰,頭向左側屈,再向右側屈,不加旋轉動作,共做30次。

(4)輔以按摩陽陵泉、懸鍾、足三裏等穴位。

類風濕性關節炎

1.病症概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晚期可引起關節的強直、畸形和功能嚴重受損。中年患者多見於病程的中、晚期,由於病程較長,故肢體功能障礙往往比較明顯。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發病率約為01%~03%,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3。本病預後欠佳,致殘率高達60%~70%,其中,10%的患者在數年內喪失勞動能力,嚴重危害廣大中年人的身體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病初可先有疲倦無力、體重減輕、食欲減退、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症狀。隨後發生關節疼痛、腫脹、近端指關節(即靠近手掌的指關節)腫可使手指呈梭形腫脹、關節僵硬,以晨間為著,活動後減輕(此種現象稱為晨僵),受累關節以兩手小關節(尤其是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腕、膝、足關節為主,肘、肩、髖、踝關節也可受累。病初可能是一兩個關節受累,以後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病變晚期關節僵硬、畸形、功能受限,關節附近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可在關節附近出現皮下小結,少數患者在疾病活動期有淋巴結及脾腫大,眼部可有鞏膜炎、角膜結膜炎。此外,還可發生皮膚慢性潰瘍、神經病變、心肌炎、心包炎、心瓣膜病、胸膜炎、肉芽腫性肺炎或廣泛肺間質性纖維化等。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甲狀旁腺、腎上腺、腎髒、輸尿管、膀胱、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腰椎、骶骨、尾骨內側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揉按足甲狀旁腺、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區等各3~5分鍾,推按足腰椎、骶骨、內尾骨反射區各5分鍾,每日1次。

3.注意事項

(1)足部療法治療本病有一定的療效,早期治療很重要。

(2)注意休息,堅持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3)不宜過度疲勞,平時要注意保暖,不宜食寒性食物。

4.輔助療法

(1)壓揉足底心,足第3趾各10分鍾,每日2~3次。

(2)用熱毛巾熱敷和按摩患部。

(3)以滾法自臀部至小腿反複操作,邊操作邊使髖關節做過伸、內收、外展、膝關節屈曲等活動。

(4)揉擺上臂、前臂,先前側,次內側,後外側,自上而下反複操作,每側上肢2~3分鍾。

足跟痛

1.病症概述

足跟痛是中老人的常見病。足跟疼痛的部位有三:

一是足跟下疼痛,二是足心疼痛,足底有緊張感,三是足跟後上方跟腱痛。一是為跟骨骨質增生,二為蹠筋膜勞損,三為跟腱勞損所致。跟骨結節退化鈣化,骨刺形成,伴有纖維脂肪墊炎、跟下滑囊炎,形成的足跟痛為典型足跟痛。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如跟腱周圍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骨刺、跟骨下脂肪墊損傷、蹠腱膜炎、跟骨骨膜炎等。臨床應仔細檢查,加以辨別。中醫認為本病與腎虛有關。

臨床主要表現為行走即痛,遇勞更甚,得熱則舒,遇寒痛增。本病的治療方法很多,如針灸、熱敷、理療等,如能配以按摩,效果會更加滿意。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腎上腺、甲狀旁腺、甲狀腺、膀胱、輸尿管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用中等力度按揉腎、腎上腺、甲狀旁腺、甲狀腺、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各1分鍾左右,每日2次。

(2)患者俯臥並屈膝90°,醫者立於患側,並用拇指按揉足跟處壓痛點上(壓力不宜過大)2分鍾左右,每日2次。

(3)患者仰臥位,醫者以拇指從足跟部沿蹠筋膜按揉3~5遍,再配合彈撥蹠筋膜,重點在其跟骨附著點周圍及然穀穴,最後順蹠筋膜方向用掌擦法,以透熱為度,每日1次。

3.注意事項

(1)宜穿軟底鞋或在患足鞋內放置海綿墊。

(2)急性期宜休息,以減少承重所致的疼痛,症狀緩解後應減少站立和步行,體重過重者,應減輕體重,以減少足跟的承重。

(3)同時防止風寒濕邪的侵襲,減少本病的發生。

4.輔助療法

(1)進行局部封閉。

(2)在小腿內側下1/3脛骨下跟腱之間處,首先使用一指禪推法,約5分鍾,然後使用拿推法,重點拿推跟腱處,操作3~5分鍾。

(3)在足跟下部找出痛點,用拇指在壓痛點上點揉,點推3分鍾後,再從壓痛點向足心方向用拇指平推法,約推10~20次。

退行性膝關節炎

1.病症概述

退行性膝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病變。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營養、機械力、酶的改變及遺傳因素等諸多因素有關,造成軟骨退行性變和關節韌帶附著處骨質增生,形成骨贅所致。中醫認為,此病屬“骨痹”範疇,其發病不外乎外感風寒濕邪,內傷於肝腎不足,氣血失和,或有跌打損傷,均可使氣血運行不暢,絡脈阻滯不通,病久則肝腎兩虧,筋軟骨萎,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為膝關節酸痛、僵硬感,開始多發於晨起或久坐後立起時,於活動後緩解,但活動過多又疼痛。病情嚴重時,休息也感疼痛,甚至影響睡眠。寒冷和潮濕使疼痛和僵硬加重。患者非常痛苦,采用足部按摩療法常可奏效。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腎上腺、甲狀旁腺、甲狀腺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點按兩足腎上腺反射區5分鍾,揉按兩足腎髒、輸尿管、膀胱、甲狀腺、甲狀旁腺反射區各3~5分鍾,每日1次。

3.注意事項

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暖,避免肢體關節過於勞累,可做適當的功能鍛煉。配合治療,每天要做蹲起運動,疼痛消失應堅持該運動,每天10~20次以上。

4.輔助療法

(1)用手拇指用力按壓委中(膕窩橫紋中央,俯臥屈膝取穴)、承山(直立,足尖著地,足跟用力上提,小、腿肚正中“人”字縫尖凹陷處)兩穴,至疼痛消失。

(2)揉搓足部經穴配以揉搓三陰交5分鍾,每日1次。

(3)洗澡時盤腿抱膝坐澡盆中,以溫水浸泡與擦拭,有助於消除膝部疼痛。

腰椎間盤突出症

1.病症概述

“腰突症”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破裂症,是由於腰部急性損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涼刺激等原因,促使已發生退行性改變的腰椎間盤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連同髓核一並向外膨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所致,亦有暴力直接撞擊腰部而致本病者。本症多發於20~40歲的中青年體力勞動者。臨床以腰4、腰5、骶1椎間盤突出為多見,屬中醫的“痹症”、“腰腿痛”、“閃腰岔氣”等範疇。多數患者反複發作,延續多年。主要表現為腰痛和典型坐骨神經痛,腰椎側彎,腰部功能明顯受限。咳嗽、打噴嚏、大便等一切使腦脊液壓力增高的動作,均能加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使疼痛加劇,或同時有觸電樣放射痛。按摩治療和自我練功,對本病有較好的效果,如果配合腰部的牽引,效果會更好。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肺、腰椎、髖關節、骶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肩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點按足部腎、膀胱反射區各100次,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2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4)點按腰椎、骶骨反射區各2分鍾,要求同(1)。

(5)點按髖關節、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肩反射區各1分鍾,要求同(1)。

(6)重複(5)、(1)、(2)、(3),時間減半。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1次,30次為1個療程,多數病人需要治療1~3個療程。

(2)足部療法對於本病可緩解其疼痛症狀,對於嚴重者應配合推拿牽引或手術治療。

(3)臥硬板床休息,恢複期患者起床活動,可用護腰保護腰部。

(4)注意保暖,避風寒。

(5)提物時注意姿勢,避免扭傷腰部。

(6)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並有脊髓或馬尾神經受壓症狀,如鞍區麻痹,大小便功能障礙等,不宜足部按摩,應考慮手術或其他療法。

4.輔助療法

(1)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站其患側,先用掌根揉腰背部患側下肢肌肉,使其肌肉放鬆。

(2)患者用自己雙手搓動腰部患處、骶部兩側。

(3)按摩足部經穴宜配以按摩足三裏、委中、陽陵泉、懸鍾、承山等穴位。

神經係統疾病的足部按摩療法

三叉神經痛

1.病症概述

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的病患,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其特點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出現陣發性、反複發作的劇烈疼痛,疼痛發生急驟、劇烈,間歇期長短不定,短者僅數秒,長者數小時。大多數情況下活動時易發作,如咀嚼、刷牙、說話、打噴嚏、進食、轉頭都可以引發。多為單側麵痛。

本病中醫稱為“麵痛”。由於陽明經絡受外感風寒、風毒傳入而凝滯不行,故引發麵痛,或由於情感內傷,肝火通達,鬱而化火,上擾所致。氣血淤滯,阻塞經絡,不通則痛,臨床以肝膽風火和陽明燥熱者多見。

中醫認為,三叉神經痛主要是與肝、膽、脾、胃有關。由於肝鬱化火,引起肝風,或過食炙炸辛辣,引起胃火熏蒸,上攻頭麵,或風寒外侵,氣血淤滯而引發。

三叉神經痛很少有自愈的,常會反複發作。西醫常用藥物為止痛劑,嚴重時手術治療,中醫常用辨症湯劑。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三叉神經、大腦、腦幹、腎、輸尿管、膀胱、肺、鼻、眼、耳、口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點按三叉神經、大腦、腦幹各反射區2分鍾,腎、膀胱反射區各1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1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4)點按鼻、眼、耳、口各反射區半分鍾,要求同(1)。

(5)重複(1)、(2)、(3)。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2次,10天為1個療程,持續幾個療程後,如症狀明顯減輕,可改為每天1次,直至痊愈。

(2)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應查明原因再進行治療。

(3)患者要保持樂觀情緒,避免精神緊張。

(4)不食刺激性食物及海鮮等食物,忌煙酒。

(5)適當運動,但要避免過度疲勞。

4.輔助療法

(1)配合按摩陽陵泉、三陰交、足三裏等穴位各半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