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取坐位,自眼下始到下頜角上,先用拇指掐法進行操作約1分鍾,然後用拇指按摩約1分鍾。
坐骨神經痛
1.病症概述
坐骨神經是全身最大的神經,它上起腰骶部,下至足背,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走向產生疼痛,是一種症狀而非病理性改變。可分為原發性坐骨神經痛和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兩種,原發性的原因多為坐骨神經的間質神經炎症。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占絕大多數,是由於坐骨神經幹損傷和間接使坐骨神經受到擠壓。如椎間盤突出、腫瘤、結核性感染等。
中醫認為,坐骨神經痛是由於外感風寒濕邪、脈絡受損、血淤氣滯而產生疼痛。
坐骨神經痛常發病於中青年人,一般並無外傷損害,偶感風寒即有可能發病。疼痛往往自腰部開始,向下蔓延,可突發疼痛,也可漸發或持續疼痛。疼痛一般不超過膝關節。坐時患側臀部不敢著椅,臀部的環跳穴有明顯的壓痛,並可沿坐骨神經走向放射至足部。長期而致慢性則會產生肌肉萎縮。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肺、腎上腺、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外側、膝關節、下腹部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點按腎、膀胱、腎上腺反射區各2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2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4)由足跟方向依次序連起來推按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內尾骨外側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5)點按膝關節、下腹部反射區各半分鍾,要求同(1)。
(6)重複(1)、(2)、(3)。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多數病人需要治療3~4個療程。
(2)足部療法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治療效果更佳,繼發性坐骨神經應查明原因,對症治療可提高療效。
(3)注意保暖,避風寒。急性期要臥床休息,臥硬板床,配合患肢的按摩效果更佳。
4.輔助療法
(1)在臀部、下肢後側使用滾法或按法,約10分鍾。在臀部和大腿後側亦可用拳頂法2遍,再用拇指彈撥小腿外側。
(2)在臀部及下肢後,外側用平掌推法,約3~5次,並用雙掌搓揉大腿兩側,最後雙手握住踝部,抖動5次。
(3)每天用空拳自行叩打臀部,大腿後側及小腿後外側。
(4)揉按委中、足三裏、陽陵泉、承山、承筋等穴位各半分鍾。
神經衰弱
1.病症概述
神經衰弱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病症,患者常感腦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低下,常有頭痛等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但無器質性病變存在。
神經衰弱的病因和發病機理,至今未有一致的見解。鑒於許多患者發病時有明顯的精神因素,和強烈的情感體驗,病前個性常有某種缺陷,所以,本病可能是精神因素和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
神經衰弱多見於中年人,以腦力勞動者居多,多數患者體質瘦弱,身體瘦長,骨骼細薄,肌肉軟弱無力,心髒較小,植物神經易興奮,血管運動功能不穩定,血壓常偏低,性格多不開朗,有膽怯、自卑、敏感、多慮,依賴性強,缺乏自信等特點。國內資料表明,與本症發病有關的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和學習過度緊張,忙亂,休息和睡眠長期無規律,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決,以及伴隨這些因素的思想負擔和不愉快情緒。軀體有消耗性疾患時也有助於神經衰弱發生的傾向。因此,個性有缺陷,有慢性軀體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響下容易發生神經衰弱。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頭、胃、膀胱、輸尿管、小腸、直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十二指腸、甲狀腺、甲狀旁腺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揉按兩足頭、甲狀腺、甲狀旁腺、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各5分鍾,加按壓胃、十二指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小腸、直腸等反射區各3分鍾,每日1~2次。
3.注意事項
(1)治療神經衰弱最重要的是解決心理問題。因此,心理谘詢是必要的,而且神經衰弱者應堅持長期足部按摩。
(2)要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積極樂觀地麵對生活。
(3)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學習和工作過於緊張,做到勞逸結合。
(4)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與有益的社會活動。
(5)飲食方麵,要保持適當的營養,如一定量的蛋白質,足夠的熱量,經常吃新鮮蔬菜、水果等。
4.輔助療法
(1)把一圓球或小木棍放在腳心下,來回搓動,每腳約2分鍾,每日1~2次。
(2)足後跟踩踏腳趾,先用右足後跟依次從左拇趾踩到小趾,用力踏5~6次,然後換腳用相同的方法踩右腳趾,如此重複做10分鍾,每日2次。
(3)先用溫風對準足心直到足部產生灼熱感時拿開,待灼熱感漸漸消失,接著第2次,如此反複進行,一般進行10~15分鍾,每日1~2次。
(4)盤腿坐或坐在椅子上,把一隻腳放在膝蓋上,用拳頭不斷地敲捶腳掌,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隻腳敲捶次數最好在100次左右。
(5)先將兩腳伸直,然後開始兩腳前後擺動,且與地麵摩擦,擺動次數至腳感覺發熱為止。
麵癱
1.病症概述
麵癱,又稱麵神經痹症。麵神經麻痹是一種急性發作的單側麵神經周圍性麻痹,常在清晨洗臉、漱口時發現臉眼歪斜,麵肌麻痹病側麵部的表情肌運動喪失,額紋喪失,眼裂增大,鼻唇溝消失,口角下垂,口歪向臉側,病側不能皺眉,瞪閉眼,露齒,吹鼓腮的動作,上下眼瞼不能閉合,病側常流淚,流涎,食物滯留於牙齦。屬中醫“麵癱”的範疇,部分人發病前有同側耳內、乳突區、麵部疼痛而不引起注意。
麵癱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臨床以20~40歲為多見,男性多於女性。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身體內氣血不足,外感風邪,邪客麵部陽明絡脈,氣血運行失常,脈絡失榮,或惱怒氣逆,肝陽化風上竄,傷及陽明脈絡,或精神抑鬱,情誌不遂,肝氣鬱結,陽明脈絡不和,和氣血虧虛,氣血不能上榮陽明,麵肌失養,或素體氣虛,伏有痰飲,複受風寒,風擾痰動,流竄經絡,陽明脈絡壅滯不利而為病。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肺、大腦、頸項、上頜、下頜、鼻、眼、耳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依次點按腎、膀胱反射區各1分鍾,按摩力度以脹痛為宜。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輸尿管反射區1分鍾,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1分鍾,要求同(2)。
(4)點按大腦、頸項、上頜、下頜、鼻、眼、耳反射區各2分鍾,要求同(1)。
(5)重複(1)、(2)、(3)。
3.注意事項
(1)足部按摩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3~4個療程。
(2)注意避風寒,慎起居及局部保暖。
(3)防止眼部感染,可配合滴眼藥水或塗眼膏。
4.輔助療法
(1)按揉足三裏、陽陵泉各1分鍾,每日2次。
(2)患者每天可用自己的雙手按摩癱瘓的麵肌,每次5~10分鍾,每天4次左右。
(3)用熱毛巾熱敷麵肌局部,每次10分鍾,每日2次。
(4)患者在恢複期進行皺眉、皺鼻、露齒、煞額等表情鍛煉。
眩暈
1.病症概述
“眩”是眼花,“暈”是頭暈,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眩暈,輕則閉目即止,重則睜眼時有周圍景物旋轉,上下晃動或左右移動的錯覺,在閉目時則有自身旋轉或晃動的錯覺。臨床常伴惡心、嘔吐、出汗、甚則昏厥等症狀,常見顱內血管病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腦病及顱內占位性病變等,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低血壓、陣發性心動過速、血液病、貧血、糖尿病、低血糖、內分泌代謝障礙、頸椎病、肝膽疾病、神經衰弱等也可引起眩暈,一般來講,眩暈是自覺的平衡感障礙或自身定向的感覺障礙。這些障礙,主要是機體接受的感覺刺激傳入前庭神經和小腦所產生的反射,而外界的感覺刺激主要通過內耳迷路的半規管及耳石、視網膜和眼肌的感受器、頭頸、下肢肌肉、關節感受器傳入小腦和皮層下中樞、前庭核、後長束、紅核等而產生不經意識的協調反應。中醫認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是引起眩暈的4個原因,而以肝上亢,氣血虧虛多見。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頭、頸項、眼、腎、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胸椎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按揉兩足腎髒、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反射區各3~5分鍾,揉壓頭(腦)、腦幹、耳、眼反射區各5分鍾,每日1次。
(2)揉按整個足拇指5分鍾,輕揉頸項、眼、胸椎、腎、平衡器反射區各3~5分鍾,美尼爾綜合征的患者,尤其應對平衡器官反射區多加刺激。最後,要揉壓足第4趾5分鍾,每日1~2次。
3.注意事項
(1)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疲勞,保持情緒穩定。
(2)忌煙酒及肥甘辣味,慎行房事。
(3)眩暈發作時,宜平臥閉目,需要保持環境安靜。
(4)眩暈經常發作者,不宜高空作業或水上作業。
(5)適當增加體力勞動,鍛煉身體。
4.輔助療法
(1)有耳鳴症狀者,可用發夾鈍頭,或牙簽圓頭強壓刺激至陰穴。按壓時一旦刺到皮膚上,在頭頂就會立即產生一股嗖嗖的痛感,當疼痛感逐漸減弱時,再壓刺第2次,如此保持5~10分鍾。
(2)用煙灼法灼隱白、大敦、足竅陰、湧泉、第2大敦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鍾。
(3)先用右腳尖直立1~2分鍾,休息1~2分鍾後,在用左腳尖直立,如此反複10分鍾,每日2次。
癲癇
1.病症概述
癲癇是一種複發性腦異常放電所致的精神障礙,可表現為意識、感覺、運動、行為和植物精神等不同障礙,癲癇與遺傳、飲食、七情六欲、跌打損傷,特別是驚恐所致有關,本病在臨床上常有肢體抽搐,意識喪失等症狀。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癲癇大腦內無器質性的病變,繼發性癲癇則有相應的腦部病變和損傷。
中醫認為,癲癇主責心、肝、脾、腎髒。心主血脈,由於用腦過度而傷心血,心血不足易使神不守舍;腎虛則肝失所養,肝血不足;脾虛則運化失調,精微不布,痰涎內結,或由於情誌失調,驚恐過度,或由於飲食失節,勞累過度而脾失健運,聚濕生痰。一旦肝氣失和,陽升、風動,觸及積痰,肝風挾痰上攏,阻塞清竅,則可突發為癲癇。而兒童發病則多是先天遺傳所致。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腎上腺、腦垂體、大腦、額竇、心、脾、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甲狀旁腺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用拇指和食指、中指逐趾捏揉,並對大腦、額竇反射區進行中等力度的按摩,每次每趾捏揉2~3分鍾,每日按摩2次。
(2)點按心、脾、甲狀旁腺、腦垂體等反射區各1~2分鍾,每日按摩2次。
(3)用拇指和食、中指兩側捏住腳踝骨前內外側凹處,向上推按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區5分鍾,每日2次。
3.注意事項
(1)癲癇的預防在於防止各類致病因素,如顱腦外傷、顱腦感染等,嬰幼兒高燒不退,驚厥抽搐要及時采取措施。
(2)對於有癲癇病的患者來說,要有良好的生活規律和飲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便秘和情緒激動,睡眠不足。
(3)吃清淡的食物,戒除煙酒。
(4)適當限製攀高、遊泳、駕車、爐火旁等較危險的作業。
(5)避免精神負擔,樂觀對待人生,都有利於癲癇發作的控製。
4.輔助療法
(1)平時可摩推手掌、手背,擦足心,撚搖手足指趾,特別是大趾,可掐按。
(2)發作時亦可點按頭部反射區及定癇穴等穴位,手法要迅速有力。
頭痛
1.病症概述
頭痛為臨床常見的病症,可因多種原因引起。凡因顱內、外組織發生病理性變化所引起的,稱器質性頭痛或神經性頭痛;而無病理變化基礎的頭痛,稱為非器質性頭痛或官能性頭痛。
所謂器質性病變,是指如顱內腫瘤、血腫、膿腫、腦寄生蟲病、腦血管意外出血、動脈硬化、腦外傷等。器質性頭痛疼痛加劇時還可導致嘔吐、複視、大小便失禁、視力減退、神誌不清、癱瘓。另外,屈光不正、青光眼、副鼻竇炎等引起的頭痛也屬器質性頭痛。
官能性頭痛是由精神過度興奮、抑製失調、情誌不暢、鬱怒引起。這類頭痛無固定部位,常伴有失眠、記憶力減退、遺精等神經衰弱症狀。
此外,中毒和體內代謝障礙也可導致頭痛。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三叉神經、額竇、腦幹、鼻、腦垂體、頭、腎、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壓雙腳的大拇指指腹,即頭(腦)、額竇、腦幹、腦垂體、三叉神經、鼻,每腳約10分鍾,嚴重者可加按壓腎、膀胱、輸尿管反射區10分鍾,每日1~2次。
3.注意事項
(1)頭痛者應忌煙、酒、咖啡、巧克力、辛辣等熱性、興奮性食物,飲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
(2)孕婦、高血壓、冠心病者要慎用止痛藥。
(3)避孕藥丸有引發和加重頭痛的作用,頭痛時應停服之,以觀察頭痛病情的變化。
(4)突然出現劇烈痛,兼有手足冰涼,嘔吐常常是腦血管意外的先兆表現,應馬上去醫院就診檢查。
(5)長期慢性頭痛,治療前應先排除器質性疾病,如腦腫瘤等病症。
4.輔助療法
(1)用拳頭輕輕敲打足底,每次5分鍾,每日2次。
(2)用煙灼法煙灼足竅陰、內至陰穴10分鍾,每日2次。
(3)通過踏板刺激足部10分鍾,重點為公孫、湧泉,每次10~20分鍾,每日3次。
(4)扭轉腳踝,用手抓住腳掌,向上扭轉,盡量使腳心朝上,然後向下轉,如此反複,以使腳踝呈車輪狀,並且像騎自行車一樣,分別以每個腳踝為“軸”交替扭轉,每次5~10分鍾,每日2~3次。
焦慮症
1.病症概述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患焦慮症的人越來越多。焦慮症,以原因不明、無固定對象的焦慮、緊張不安為主要表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怒,嚴重者似有大禍臨頭之感。同時伴有坐立不安、無所適從及心悸、出汗、軀體不適現象。焦慮症可以是持續性,亦可呈發作性。屬於一種神經症狀。
中醫認為,神經症的發病多由情誌因素或體質衰弱所致。兩者均可導致髒腑虧虛,使五髒所藏之神不安而見本病諸症。五髒虧損,陰陽失調,故本病常延擱時日,日久不愈或反複發作。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胃、十二指腸、胰、心、大腦、額竇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用大拇指連續推按腎、輸尿管、膀胱等3個反射區,即用大拇指從腎反射區推按至膀胱等反射區。每次每腳每三穴推按5~10分鍾,每日2次。
(2)用大拇指從胃反射區經十二指腸反射區推按至胰反射區,要求同(1)。
(3)用拇指,中指遂趾捏揉額竇反射區,每趾捏揉2~3分鍾,每日2次。
(4)按揉大腦和心髒反射區,每次每反射區1~2分鍾,每日2次。
3.注意事項
(1)避免用腦過度,進行適量運動,保持神經功能的平衡。
(2)保持樂觀情緒,進行心理上的自我調整和適應,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
(3)病情嚴重時,應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
4.輔助治療
(1)雙手拇指與其餘四指相對置於前額正中央,緊貼皮膚,分別向兩側撚至太陽穴,反複操作5分鍾。
(2)用手掌心著力,緊貼膝關節周圍的皮膚上,進行自上而下,自內側而外側連續不斷的往返摩擦,要有一定的透力和節律。均以膝部溫熱感為度,兩側交替進行。
癔病
1.病症概述
癔病是神經官能症中常見的一種病症。好發於青壯年女性。發病誘因常為精神創傷。另外,顱腦外傷、軀體疾病、月經期、疲勞、健康狀況不良等均易促發本病。發病症狀為痙攣抽搐,偏癱截癱,或狂叫亂呼,捶胸頓足,或縱聲高歌,盡情說笑,不管地點場合時間,或裝神扮鬼,矯柔造作,無尊無幼等。
本病愈後一般良好,但易反複發病,癔病患者都具有強烈多變的情感,高度暗示性和自我顯示性,特別富於幻想。
2.相關反射區及基本按摩手法
相關反射區:腹腔神經叢、腎、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大腦、額竇、小腦及腦幹等反射區。
基本按摩手法:
(1)由上而下揉按腹腔神經叢、小腦及腦幹、大腦等反射區,每次每腳反射區1~2分鍾,每日2次。
(2)對位於雙足五趾靠前端的額竇反射區,拇趾尖自裏向外方向刮壓3次,其餘各足趾各點按1分鍾左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