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藥浴的方法與技巧
足浴與人體健康
足部藥浴療法是內病外治的一種方法,也是養生保健、強身健體的一項有效措施。古代民謠曰:“春天洗腳,生陽固脫;夏天洗腳,祛除暑濕: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是對足部藥浴功能的形象概括。
促進血液循環
腳離心髒最遠,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是末梢血液循環相對較差的部位。加之足部缺少皮脂腺,汗腺分布相對較多,就容易消耗熱量,故有“寒從腳上來,病從腳上起”之說。泡足、蒸足時,水的熱刺激可以促使血管擴張,外周阻力降低,提高血液的流量和流速,進而改善整體的血液循環。這符合中醫“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的道理。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以為各組織器官,甚至每個細胞提供更多的氧氣和養分,進而促進新陳代謝,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這與中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說相吻合。因此,足部藥浴療法對心腦血管病、關節酸痛、腸胃不適等疾病均有顯著療效。
增強汗腺及皮脂腺排泄功能
通過對雙足的熱刺激,能使全身毛孔擴張,汗腺、皮脂腺等排泄功能增強。足部藥浴與熏蒸後,幾分鍾就能使人全身發熱冒汗。通過排汗,可以把體內各種各樣的混合物(有害物質)帶出體外。實驗表明,尿素氮是一種代謝的廢物,一般通過尿從人體中排出,但當腎髒的功能發生障礙時,它就積聚在血液裏,可以通過汗液排泄。藥液熏蒸後雙足暖和,可以“引熱下行,調和氣血,祛風除濕,溫經散寒”。因此,足部藥浴對傷風感冒、汗代謝異常、皮膚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增強內髒功能
足部藥浴時熱水及蒸氣對足部的反射區和經絡能進行有效刺激,從而調節和增強髒器功能,收到保健、治療之功效。藥浴後足部肌肉組織軟化,皮膚滑潤,此時對症施於足部按摩,增強內髒功能的效果更為顯著。
足部藥浴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皮膚、孔竅、腧穴,迅速直達病所,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同時,藥浴療法可避免藥物直接進入人體大循環,從而減少對肝髒、腎髒的毒副作用,更有利於增強內髒功能。
增強免疫功能
足部藥浴在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同時,也相應地改善了淋巴液的循環。淋巴係統組織對外有抑製病毒、細菌的防衛作用,對內有抑製致病菌的作用。淋巴循環的加快,可以使淋巴細胞不斷生產抗體,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據觀察,足部藥浴對反複感冒等多種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有效。
促進新陳代謝
藥浴可使足部與全身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促使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調節體內脂肪、蛋白質、糖、水、鹽的代謝平衡,從而改善人體的新陳代謝,維持內外環境的相對穩定,促進機體健康。
調整血壓
足部藥浴能使全身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循環暢通,改善了小靜脈回流功能,從而取得降壓效果。原發性高血壓的病人,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血管的收縮、舒張功能發生障礙,小動脈處於痙攣狀態。足部藥浴能改善以上病理狀態,起到防治高血壓的作用。足部藥浴還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對慢性低血壓也有效,隻是藥液配方不同。
降低血液黏稠度
肥胖者和一些老年人的血液呈高黏滯狀態,血液流動緩慢。平常運動量少、血脂高、血液黏度高的人,在晚上睡眠時易發生腦血栓,可以出現頭痛、頭昏、神誌不清、半身不遂甚至昏迷等症狀,常常危及生命。腦血栓是常見的腦血管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足部藥浴通過溫熱藥液的良性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使血液流動朝正常狀態轉化,最後達到良性循環。流動的液體都遵循“得熱則溶,遏寒則凝”的自然規律。足部藥浴能降低血液黏度,對預防腦卒中等疾病有重要作用。
消除疲勞
足部藥浴可以促進雙足及全身的血液循環,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放鬆緊張的下肢及全身肌肉,消除疲勞。戰爭年代部隊天天行軍作戰,就是靠每晚的熱水泡足來消除疲勞、恢複體力的。在外徒步工作及旅遊的人,也多有用熱水泡足消除疲勞的經曆及體會。
改善睡眠
每晚臨睡前用熱水泡足可使下肢血液循環血濟量增加。這種狀況通過皮膚感受器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可使頭部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使人容易入睡。所以,對失眠等神經衰弱的病人有明顯療效。
活血通絡
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人體後,常滯留於經脈、肌肉、關節,可造成經脈閉塞,氣血淤滯。中醫認為“血遇熱則行,遇寒則凝”,因而治病原則是以通為用。水的熱力可使毛孔疏通、腠理開泄、氣血通暢,淤者得疏,滯者得行,從而起到舒筋通絡、活血化淤、消腫止痛的作用。
祛寒除濕
在藥液熱力作用下,全身血流迅速加快,藥理得以開泄,引起冒汗。多種有害物質隨著汗液排出體外。這時耗氧量大,淋巴液回流增多,呼吸頻率增高,促進了氧氣和營養的供應,既有體育運動的效果,又無體育運動之疲勞,可達到祛寒除濕、祛病健身的目的。
緩解肌肉痙攣
泡足可緩解肌肉痙攣及由此產生的疼痛,這已被臨床實踐所證實。凡跌打損傷引起的痛性痙攣、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僵硬、小腿腓腸肌痙攣、踝關節扭傷引起的痙攣疼痛、胃平滑肌痙攣所致的寒性胃痛等,均可通過足部藥浴得到明顯的緩解。
緩解緊張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