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3)

常見疾病的足浴治療

內科疾病的足浴療法

感冒

感冒有輕重之分,輕的一般稱“傷風”,重的稱“重傷風”或“時行感冒”,多因氣候變化、寒暖失常或人體抵抗力減弱時,感染時邪病毒而得病。外邪以風為主,常兼寒、兼熱,從口鼻犯肺,外侵皮毛。本病包括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在內。感冒的主要症狀為頭痛、四肢酸痛、鼻塞聲重、噴嚏流涕、咳嗽咽癢或咽痛,重者怕冷、發熱、有汗或無汗。足部藥浴及足部按摩對感冒有較好的療效。先足部熏蒸和藥浴,後足部按摩,則效果更佳。

1.鮮生薑方

【組成】鮮生薑100克。

【用法】將生薑壓扁與3000毫升開水一起入泡足桶。先熏足,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2次,每次40分鍾。每天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辛溫解表。主治風寒型感冒,症見惡寒重、發熱輕、鼻塞、流涕、頭痛無汗、周身酸痛、苔薄白等。

2.生薑蔥白方

【組成】鮮生薑60克,蔥白5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鮮生薑、蔥白切碎,搗爛,與白酒及3000毫升開水一起放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2次,每次40分鍾,每天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辛溫解表。主治風寒型感冒。

3.麻黃桂枝方

【組成】生麻黃20克,桂枝30克,細辛1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20分鍾,合並濾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2次,每次30分鍾,每天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辛溫解表。主治風寒型感冒。

4.荊防貫眾方

【組成】荊芥30克,防風30克,貫眾10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前3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20分鍾,合並濾汁,與白酒及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2次,每次30分鍾,每天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辛溫解表。主治風寒型感冒。

5.風油精方

【組成】風油精1小瓶。

【用法】將風油精1小瓶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蒸泡1次,每次30分鍾,每天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辛溫解表。主治風寒型感冒。

6.銀翹薄荷方

【組成】銀花30克,連翹50克,薄荷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2次,每次30分鍾,每天1劑。3天為1個療程。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主治風熱型感冒,症見發熱重、惡寒輕、汗少、頭脹痛、咽痛或紅腫、咳嗽吐黃痰、口幹、苔薄黃等。

頭痛

頭痛是常見的臨床症狀,可因頭部本身疾病(如顱內病變、五官疾患)或急性感染、心血管係統疾病、精神神經係統疾病所引起。中醫學認為,外感六淫、情誌刺激、肝陽偏亢、氣血陰精不足、跌打損傷、淤血阻滯等,皆能發生頭痛。足部藥浴與足部按摩對高血壓病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偏頭痛、感冒頭痛和一些原因不明的頭痛有一定療效。急性感染、顱內疾病、五官疾病、腫瘤等疾病引起的頭痛,需另行診治。

1.川芎茶調方

【組成】川芎30克,白芷20克,羌活30克,防風30克,薄荷20克,細辛15克,綠茶5克。

【用法】將以上7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40分鍾。4天為1個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止痛。主治風寒頭痛,症見頭部抽引疼痛、痛處不定,或見偏頭痛,遇風受涼易發,得溫可減輕。

2.羌活白芷方

【組成】羌活4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防風20克,槁本30克。

【用法】將以上5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40分鍾。4天為1個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止痛。主治風寒頭痛。

3.川草烏細辛方

【組成】製川烏30克,製草烏20克,白僵蠶30克,細辛15克,白酒30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白酒及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40分鍾。4天為1個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止痛。主治風寒頭痛。

4.桑菊川芎方

【組成】桑葉150克,野菊花60克,川芎50克,蔓荊子4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40分鍾。4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散風火,通絡止痛。主治風火頭痛,症見頭額脹痛如裂,劇則筋脈躍起,搏動跳痛,受熱加重,目赤心煩,口渴喜飲,苔黃等。

5.天麻川芎冰片方

【組成】天麻15克,川芎30克,山梔20克,冰片5克。

【用法】將以上前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再加入碾碎的冰片粉,攪勻即成。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40分鍾。4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散風火,通絡止痛。主治風火頭痛。

6.歸芎白芷方

【組成】當歸60克,夜交藤100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40分鍾。4天為1個療程。

【功效】益氣養血,通絡止痛。主治氣血不足型頭痛,症見頭部綿綿空痛,疲勞則痛甚,頭昏,兩目幹澀,麵色萎黃,心慌,舌質淡,苔薄等。

眩暈

眩是眼花,暈是頭暈。眩暈是一種常見病症,可見於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症、內耳迷路病以及腦部腫瘤等疾病。足部藥浴與按摩治療眩暈具有一定療效。患者應配合醫生查明原因,積極治療原發病。足部藥浴與按摩可作為綜合治療中的一個輔助方法。臨床治療表明,內耳性眩暈、暈動病、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和全身疾病引起的眩暈,運用足部藥浴與按摩有較好療效。

1.當歸川芎方

【組成】當歸20克,川芎15克,首烏藤5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30~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益氣血,寧心安神。主治氣血不足型眩暈,症見頭暈目花,突然坐起時眩暈加重,平臥或低頭時眩暈減輕,心慌失眠,麵色蒼白或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黃,脈細軟。

2.熟地黃黨參方

【組成】熟地黃30克,黨參20克,川芎15克,柏子仁1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30~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益氣血,寧心安神。主治氣血不足型眩暈。

3.女貞子旱蓮草方

【組成】女貞子50克,旱蓮草60克,枝葉2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30~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養肝腎。主治肝腎虛損型眩暈,症見眩暈腦空,煩勞思慮則劇,精神委靡,記憶力減退,腰酸,膝軟,遺精,耳鳴,五心煩熱,睡眠不安,形體消瘦,苔少或質紅,脈細弦。

4.地黃首烏山藥方

【組成】地黃20克,製首烏30克,淮山藥20克,醋50毫升。

【用法】將前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醋及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30~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養肝腎。主治肝腎虛損型眩暈。

5.桑葉鉤藤方

【組成】桑葉50克,鉤藤30克,川芎15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30~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熄風,活血定眩。主治風陽上亢型眩暈。症見眩暈耳鳴,頭部脹痛或抽掣痛,性情急躁、,常因惱怒而眩暈頭痛加重,睡眠多夢,四肢麻木,口苦,舌苔黃,舌質紅,脈細數。

6.小薊根方

【組成】新鮮小薊根200克(幹品100克),冰片2克。

【用法】將新鮮小薊根洗淨,切片,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調入研成粉末的冰片,與3000毫升開水水同八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熏泡1次,每次30~40分鍾。7天1個療程。

【功效】平肝熄風,活血定眩。主治風陽上亢型眩暈。

咳嗽

咳嗽是機體對侵入氣道之病邪的保護性反應。古人以有聲無痰稱咳,有痰無聲稱嗽。臨床上兩者常並見,所以通稱為咳嗽。本症常見於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感冒、肺炎等疾病。中醫認為本症多為外邪侵襲、肺氣失宣所致,也可由於髒腑功能矢調累及肺髒、肺氣失其肅降而發生。由外感受邪引起的咳嗽,稱外感咳嗽,一般起病多較急,病程較短,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等症,治以宣肺祛邪為法。由髒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咳嗽,稱為內傷咳嗽,一般起病較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和其他髒腑失調的證候,當以調理髒腑為主。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當,日久不愈,耗傷肺氣,易發展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者髒腑受損,氣血虧虛,常因氣候變化而易感外邪,可使咳嗽複發或加劇。足部藥浴及足部按摩對咳嗽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