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麻黃半夏方
【組成】麻黃20克,薑半夏20克,細辛15克,冰片3克。
【用法】將以上前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再加入碾碎的冰片粉,攪勻即成。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散寒,化痰止咳。主治風寒咳嗽,症見急性支氣管炎早期,咽癢咳嗽,咳痰稀白或黏,並有鼻塞、流涕、惡寒、發熱、頭痛、四肢酸痛,舌苔薄白等。
2.胡椒杏仁方
【組成】胡椒30克,苦杏仁30克,百部30克,桔梗2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散寒,化痰止咳。主治風寒咳嗽。
3.麻黃金沸草桔梗方
【組成】麻黃20克,金沸草30克,桔梗30克,艾葉2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散寒,化痰止咳。主治風寒咳嗽。
4.大蔥薤白方
【組成】大蔥段200克,薤白頭50克,桔梗15克,杏仁2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散寒,化痰止咳。主治風寒咳嗽。
5.魚腥草杏仁萬
【組成】魚腥草50克,杏仁30克。
【用法】將以上2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5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清熱,化痰止咳。主治風熱咳嗽,症見急性支氣管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咳嗽不爽,咯痰黃稠或白黏,口幹咽痛,或有發熱、頭痛惡風、舌苔薄黃等。
哮喘
哮喘包括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病人既往有哮喘反複發作史或過敏史,發病大多在夜間。發作時突感胸悶,繼而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喉間痰鳴,痰難咳出,不能平臥。發作將止時,咳吐白色泡沫痰液。常因外感風寒、飲食不節、情誌失和或勞累過度而誘發,其中與氣候變化關係最為密切。泡足療法及足部按摩對本病有一定療效。
1.麻黃五味子杏仁方
【組成】麻黃30克,桂枝40克,五味子30克,杏仁4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肺散寒,止咳定喘。主治寒痰所致的哮喘,症見胸膈氣悶如塞,喉中痰鳴,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怕冷,舌苔白滑等。
2.白芥子方
【組成】白芥子30克,萊菔子60克,蘇子30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肺散寒,止咳定喘。主治寒痰所致的哮喘。
3.桂麻細辛方
【組成】桂枝30克,麻黃20克,細辛15克,蘇子20克,生薑30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肺散寒,止咳定喘。主治寒痰所致的哮喘。
4.附子蘇子方
【組成】附子20克,蘇子30克,葶藶子20克,白芥子15克,厚樸10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肺散寒,止咳定喘。主治寒痰所致的哮喘。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此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症,常常兼有惡心、嘔吐、泛酸、噯氣、食少腹脹等症狀。本病可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等疾病。胃痛多為外受寒邪,病邪犯胃:或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或脾胃虛弱,中焦虛寒所致。治療以理氣止痛為原則。足部藥浴後再進行足部按摩對胃痛有一定療效。
1.幹薑吳萸艾葉方
【組成】幹薑50克,吳萸30克,艾葉6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胃散寒止痛。主治寒性胃痛,症見胃脘冷痛,遇熱痛減,受冷後加重,苔薄等症。
2.高良薑桂枝陳皮方
【組成】高良薑30克,桂枝40克,陳皮5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洗雙足。每天熏泡1次,每次4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胃散寒止痛。主治寒性胃痛。
3.桂枝花椒方
【組成】桂枝50克,花椒20克,艾葉6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後泡。每天1次,每次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胃散寒止痛。主治寒性胃痛。
4.附片幹薑方
【組成】製附片20克,幹薑50克,木香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後泡。每天1次,每次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胃散寒止痛。主治寒性胃痛。
5.香附橘皮方
【組成】香附30克,橘皮60克,青皮60克,木香3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後泡。每天1次,每次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治肝氣犯胃型胃痛,症見胃脘脹痛,走竄不定,噯氣或矢氣後胃痛減輕,惱怒憂慮則發作或加重。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站立位時胃的下緣觸及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到髂脊連線以下的疾病。輕度胃下垂者多無症狀。下垂明顯者可伴有相關的症狀,多數患者上腹部不適、隱痛等,常於餐後、站立過久及勞累後症狀加重。多因飲食不節、七情內傷、勞倦過度導致形體消瘦。加上脾胃失和,食量減少,身體過分消瘦,腹壁肌肉無力,韌帶張力低下、鬆弛。其病理以虛證為主,以女性較為多見。此類病人常伴有腎下垂、子宮下垂及其他內髒下垂。足部藥浴與足部按摩相結合,再輔以食療等綜合療法,對胃下垂有較好療效。
1.黃芪升麻方
【組成】炙黃芪30克,黨參20克,升麻15克,川芎1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固脫。主治中氣下陷型胃下垂,症見身體虛弱消瘦,胃部墜脹不適,頭昏眼花,少氣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2.人參葉枳實方
【組成】人參葉20克,枳實30克,白術15克,柴胡2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固脫。主治中氣下陷型胃下垂,症見身體虛弱消瘦,胃部墜脹不適,頭昏眼花,少氣倦息,舌淡苔白,脈細弱。
3.黃芪桂枝方
【組成】炙黃芪30克,桂枝20克,幹薑30克,葛根15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
【功效】益氣溫中,健脾升提。主治脾胃虛弱型胃下垂,症見胃部墜脹作寒,泛吐清水,四肢不溫,倦怠乏力,喜暖怕冷,喜溫熱飲食,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
4.白術生薑方
【組成】白術30克,生薑50克,桂圓殼30克,升麻15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
【功效】益氣溫中,健脾升提。主治脾胃虛弱型胃下垂。
嘔吐
嘔吐是一個臨床症狀,可見多種疾病。嘔吐可發生於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腦血管意外及腦腫瘤等病;也可由急性、慢性胃炎等消化係統病變引起。本節所介紹的方法,主要用於消化係統病變及神經性嘔吐為主症者。中醫認為,凡因感受外邪、食滯、痰飲內停、情誌失調發生嘔吐,屬於實證。如因熱病之後,胃陰受傷或脾胃虛弱而發生嘔吐,則是虛症。
1.藿香半夏方
【組成】藿香20克,薑半夏30克,橘皮40克。
【用法】將以上3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發散風寒,和胃止吐。主治外感風寒型嘔吐,症見惡寒發熱,胸悶腹脹,惡心嘔吐,苔薄脈浮。
2.蘇葉半夏方
【組成】蘇葉20克,防風15克,薑半夏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