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3 / 3)

【功效】發散風寒,和胃止吐。主治外感風寒型嘔吐,症見惡寒發熱,胸悶腹脹,惡心嘔吐,苔薄脈浮。

3.藿香佩蘭方

【組成】藿香20克,佩蘭15克,竹蓀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暑化濕,和胃止吐。主治外感暑濕型嘔吐,症見惡心嘔吐,胸悶脘痞,心煩口渴,苔薄黃膩等。

4.香菇橘皮方

【組成】香菇15克,橘皮50克,竹蓀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雙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暑化濕,和胃止吐。主治外感暑濕型嘔吐,症見惡心嘔吐,胸悶脘痞,心煩口渴,苔薄黃膩等。

呃逆

呃逆俗稱打嗝,醫學上稱為膈肌痙攣。呃逆大多表現為突然氣道上衝,喉間發出呃聲,聲短而頻頻發作,難以自行製止。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吃飯過快、進食過冷或過熱的食物、進食過飽、吸入冷空氣、過度緊張興奮、情緒激動、突然受驚均可引起呃逆。呃逆也可由多種疾病導致,如胃炎等消化道疾病,腦血栓形成等腦部疾病,肺部、胸部、膈肌病變以及藥物過敏等疾病均可引起呃逆。偶然發生的呃逆,一般不需要治療,大多會自行消失。對於原發疾病引起的呃逆,在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可采用足部藥浴、足部按摩進行輔助治療。

1.雙薑方

【組成】鮮生薑20克,高良薑15克,橘皮30克。

【用法】將鮮生薑、高良薑洗淨後連皮切片,橘皮洗淨後切絲,同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呃逆發作時重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散寒和胃止呃。主治寒性呃逆。症見呃逆頻作,遇寒加重,進食熱飲後減輕,苔白舌質淡。

2.川椒橘皮方

【組成】川椒10克,橘皮10克,桂枝2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呃逆發作時重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散寒和胃止呃。主治寒性呃逆。症見呃逆頻作,遇寒加重,進食熱飲後減輕,苔白舌質淡。

3.竹蓀柿蒂方

【組成】竹蓀50克,柿蒂15克,綠茶5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呃逆發作時重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胃降氣止呃。主治熱性呃逆,症見呃聲響亮有力,口臭口渴,喜冷飲,舌苔黃。

4.石膏知母方

【組成】生石膏60克,知母10克,竹蓀30克。

【用法】將生石膏打碎後與知母、竹茹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待水溫降至30℃~40℃時浸泡雙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胃降氣止呃。主治熱性呃逆,症見呃聲響亮有力,口臭口渴,喜冷飲,舌苔黃。

5.沙參天冬方

【組成】沙參15克,天冬20克,竹菇5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呃逆發作時重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養胃陰,降逆止呃。主治胃陰不足型呃逆,症見呃聲短促,口幹舌燥,舌紅而幹。

6.麥冬玉竹方

【組成】麥冬20克,玉竹30克,竹蓀5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呃逆發作時重泡。每次30分鍾。3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養胃陰,降逆止呃。主治胃陰不足型呃逆,症見呃聲短促,口幹舌燥,舌紅而幹。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又稱久瀉,是一個常見的臨床症狀,大多由於消化不良、慢性腸炎、腸功能紊亂、過敏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腫瘤以及腸結核等疾病引起。慢性腹瀉的主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湯;反複發作,病程較長。腹瀉持續或反複超過2個月以上者便可稱為慢性腹瀉。本病也可伴有腹痛、腹脹、食欲不振,黏液膿血便等症狀。中醫認為腹瀉反複發作,可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吸收功能障礙。脾病可以影響腎,引起脾胃兩虛。足部藥浴及足部按摩相結合,可起到清熱化濕、健脾助運、溫腎壯陽等作用,從而促使久瀉康複。

1.馬齒莧地草方

【組成】鮮馬齒莧200克(幹品100克),鮮地草250克(幹品100克),醋30克。

【用法】將以上前2味藥洗淨,切碎,入鍋加水適量,蒸煮30分鍾,去渣取汁,兌入醋,調勻後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2次。藥液可加熱後重複使用。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腸化濕止瀉。主治大腸濕熱型慢性腹瀉,症見大便稀糊狀或夾有黏液膿血,腹痛,或見發熱,苔黃膩,脈滑數。

2.車前草馬鞭草方

【組成】鮮車前草300克(幹品150克),鮮馬鞭草250克(幹品125克),醋30克。

【用法】將以上前2味藥洗淨,切碎,入鍋加水適量,蒸煮30分鍾,去渣取汁,兌入醋,調勻後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2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腸化濕止瀉。主治大腸濕熱型慢性腹瀉。

3.白頭翁葛根方

【組成】白頭翁30克,葛根20克,大蒜頭5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日2次,每次30分鍾。藥液可加熱後重複使用。

【功效】清腸化濕止瀉。主治大腸濕熱型慢性腹瀉。

4.馬齒莧紅茶方

【組成】馬齒莧300克(幹品150克),地錦草200克(幹品100克),紅茶5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同時配合足底按摩。每晚1次,每次30~40分鍾。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化大腸濕熱。主治大腸濕熱型慢性腹瀉。

5.二草方

【組成】鮮車前草250克,鮮馬齒莧100克,白酒30克。

【用法】將以上前2味藥洗淨後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白酒及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泡足30分鍾,並結合足底按摩。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瀉。主治大腸濕熱型慢性腹瀉。

習慣性便秘

習慣性便秘是指排便間隔48小時以上,糞便幹燥難解,已形成習慣者。但健康人的排便習慣各有不同,有人2~3天排便1次,隻要大便不是幹硬難解,則不應視為便秘。所以,應與原有的排便習慣及大便形狀的改變進行比較。生活節奏加快及食品過於精細,是造成習慣性便秘的原因。長期便秘可造成肛裂、痔瘡、早衰,甚至出現消化係統腫瘤等病變。泡足療法及足部按摩對本病。有一定療效。

1.大黃芒硝方

【組成】生大黃20克,芒硝30克,甘草5克。

【用法】將生大黃、甘草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鍾,去渣取汁,趁熱調入芒硝,攪拌均勻,待芒硝充分溶化後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通便。主治體質較強者的習慣性便秘,對偏於熱症者尤為適宜。

2.番瀉葉木香方

【組成】番瀉葉50克,木香20克,枳實20克,艾葉5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通便。主治體質較強者的習慣性便秘,對偏於熱症者尤為適宜。

3.生首烏鹽水方

【組成】生何首烏200克,精鹽10克。

【用法】將何首烏切片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合並濾汁,調入精鹽,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一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潤腸清熱通便。主治各種習慣性便秘。

4.火麻仁瓜蔞仁方

【組成】火麻仁50克,瓜蔞仁30克,白醋30克。

【用法】將以上前2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白醋及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潤腸清熱通便。主治各種習慣性便秘。

5.當歸杏仁方

【組成】當歸30克,苦杏仁50克,白酒30克。

【用法】將以上前2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白酒及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潤腸清熱通便。主治各種習慣性便秘。

6.杏仁火麻仁方

【組成】杏仁30克,火麻仁40克,桑葉50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潤腸清熱通便。主治各種習慣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