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與膽石症
膽囊炎與膽石症常互為因果,相互伴發。主要症狀有上腹部疼痛。右上腹局限性腹痛,多為單純性膽囊炎或膽囊結石;劍突下疼痛為主,向背部放射,多為膽管炎及膽總管結石;右肋緣下疼痛,並向右胸或右背放射,多為肝內膽管結石;陣發性腹痛,為總膽管十二指腸入口部括約肌痙攣及結石嵌頓的特點。常伴有右肩胛區疼痛、泛酸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其發病與細菌感染、進食油膩食物、精神過度緊張以及受寒冷刺激有關。也有部分輕度膽囊炎及靜止期膽石症患者無明顯自覺症狀。
膽結石較大者應擇期手術。輕度膽囊炎及結石較小的病人,采取足部藥浴和足部按摩,結合藥物治療有較好療效。
1.金錢草大黃方
【組成】金錢草60克,鬱金15克,生大黃10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膽排石。主治單純性膽囊炎、結石較小的膽石症。
2.柴胡木香方
【組成】柴胡20克,木香15克,茵陳20克,生大黃10克,芒硝15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芒硝及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攪拌泡足液。待芒硝充分溶化後,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7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膽化濕,行氣通便,瀉火排石,主治單純性膽囊炎、結石較小的膽石症。
原發性高血壓病
原發性高血壓已成為當今世界五大疾病之一,我國發病人數已達13億人以上。世界衛生組織將高血壓定義為:在未服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毫米汞柱(187千帕)和舒張壓≥90毫米汞柱(12千帕),或收縮壓≥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12千帕)。這3種情況均可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病。泡足療法及足部按摩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有較好療效。
1.夏枯草枸杞葉方
【組成】夏枯草100克,枸杞葉150克。
【用法】將以上2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瀉火。主治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症見血壓升高,眩暈頭痛,頭脹耳鳴,頭重足輕,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麵紅赤,目澀口幹,頸項發硬,腰膝酸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或無苔。
2.羅布麻決明子方
【組成】羅布麻100克,決明子150克,紅茶5克。
【用法】將以上2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潛陽,清肝瀉火。主治肝陽上亢型、肝火型原發性高血壓病。
3.臭梧桐側柏葉方
【組成】臭梧桐300克,側柏葉100克,桑葉6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清火,降低血壓。主治肝陽上亢型、肝火型原發性高血壓病。
4.桑葉菊花方
【組成】桑葉80克,桑枝150克,菊花30克,茺蔚子3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每次30~4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平肝清火,降低血壓。主治肝陽上亢型、肝火型原發性高血壓病。
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全身大、中動脈的管壁內沉積大量的膽固醇而形成的一種病理變化。其特點為動脈壁呈現脂質條紋或粥樣斑塊形成,導致動脈管壁硬化及管腔狹窄,造成所支配區的供血不足。嚴重時可發生組織缺血壞死,是冠心病和腦血管意外的發病基礎。本病的一般臨床表現為腦力和體力衰退。因其侵犯部位不同而分為主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腦動脈硬化、腎動脈硬化、腸係膜動脈硬化、四肢動脈硬化、周圍動脈硬化等不同類型,並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等。有資料表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60%~70%伴高血壓病;高血壓病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血壓正常者高4倍。足部藥浴和足部按摩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輔助功效。
1.槐花菊花法
【組成】槐花30克,菊花20克,連根芹菜250克。
【用法】將連根芹菜洗淨後切段,與槐花、菊花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肝瀉火,軟化血管。主治肝火旺盛型動脈粥樣硬化,對合並高血壓病者尤為適宜。
2.夏枯草絞股藍方
【組成】夏枯草30克,絞股藍20克,香蕉皮250克。
【用法】將香蕉皮洗淨,切碎,與夏枯草、絞股藍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熏洗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肝瀉火,軟化血管。主治肝火旺盛型動脈粥樣硬化,對合並高血壓病者尤為適宜。
3.黃瓜大黃方
【組成】鮮黃瓜250克(幹品100克),生大黃15克,粗綠茶5克。
【用法】將鮮黃瓜洗淨,切片,與生大黃、粗綠茶同入泡足桶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熏洗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肝瀉火,軟化血管。主治肝火旺盛型動脈粥樣硬化,對合並高血壓病者尤為適宜。
4.橘皮山楂方
【組成】鮮橘皮50克(幹品20克),鮮山楂40克(幹品20克),白酒30克。
【用法】將橘皮、山楂洗淨後切碎,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及白酒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行氣活血,軟化血管。主治氣血鬱滯型動脈粥樣硬化,症見胸悶心痛,頭暈頭痛,頸部不適,舌質暗有紫斑、脈弦。
心髒病
心髒病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先天性心髒病、高血壓心髒病、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心肌炎、心髒神經官能症、心律不齊等多種心髒病變。足部藥浴與足部按摩對防治以上各種心髒病,改善心髒缺血缺氧,改善心髒功能,緩解心慌、胸悶等自覺症狀,均有輔助作用。
1.薤白丹參方
【組成】薤白(野小蒜)60克,丹參30克,川芎15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申。先熏蒸,後泡足。每次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通心陽,活血化淤。主治心陽不足型心髒病,症見心悸不寧,氣短或氣不足,胸悶或心前區躊痛,畏寒肢冷,麵色蒼白,唇甲淡白,舌青紫或紫暗,脈律不齊。可見於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等心髒病。
2.人參葉桂枝方
【組成】人參葉20克,桂枝30克,製附子20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次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溫通心陽,活血化淤。主治心陽不足型心髒病,症見心悸不寧,氣短或氣不足,胸悶或心前區隱痛,畏寒肢冷,麵色蒼白,唇甲淡白,舌青紫或紫暗,脈律不齊。見於冠心病、風心病等。
3.萬年青益母草方
【組成】萬年青60克,益母草100克,川芎20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次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強心活血,清熱化淤。主治心脈淤阻型心髒病,症見心慌不寧,頭暈乏力,唇甲青灰,胸悶心痛,舌質暗灰或青紫有淤點,脈律不齊等。可見於風心病、冠心病、肺心病等心髒病。
4.三根方
【組成】老茶樹根100克,榆樹根80克,茜草根50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次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強心活血,清熱化淤。主治心脈淤阻型心髒病,症見心慌不寧,頭暈乏力,唇甲青灰,胸悶心痛,舌質暗灰或青紫有淤點,脈律不齊等。可見於風心病、冠心病、肺心病等心髒病。
5.橘皮杏仁方
【組成】鮮橘皮100克(幹品50克),杏仁30克,茜草根20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次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化痰泄濁,活血安神。主治痰淤中阻型心髒病,症見心慌氣短,胸悶,痰多,飲食減少或有惡心,舌苔白膩,脈弦滑。可見於風心病、冠心病、心髒神經官能症等心髒病。
6.萊菔子海藻方
【組成】萊菔子(蘿卜子)50克,海藻60克,製半夏40克。
【用法】將以上3種中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次30分鍾,每晚1次。10天為1個療程。
【功效】化痰泄濁,活血安神。主治痰淤中阻型心髒病,症見心慌氣短,胸悶,痰多,飲食減少或有惡心,舌苔白膩,脈弦滑。可見於風心病、冠心病、心髒神經官能症等心髒病。
中風後遺症
中風又稱急性腦血管病、腦血管意外、腦卒中,是一種突然起病的腦血管循環障礙疾病。患者可突然(數秒鍾內)或迅速(數小時內)出現的相應症狀和體征,以昏迷、失語、偏癱等症狀多見。本病分急性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隙出血)和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局限性腦梗塞)。各病渡過危險期後,大多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以麵癱、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口眼歪斜、感覺遲鈍、語言不清、意識障礙等症多見。足部藥浴與按摩對中風後遺症的康複有較好的效果。
1.黃芪川芎方
【組成】黃芪30克,川芎15克,歸尾15克,雞血藤5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氣養血,行淤通絡。主治氣血淤滯型中風後遺症,症見半身不遂,肢軟無力,或肢體酸痛麻木,氣短少言,懶動乏力,脈細澀,舌有紫氣或淤點,苔淡白。
2.人參葉桃紅方
【組成】人參葉20克,桃紅15克,紅花10克,稀薟草3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氣養血,行淤通絡。主治氣血淤滯型中風後遺症,症見半身不遂,肢軟無力,或肢體酸痛麻木,氣短少言,懶動乏力,脈細澀,舌有紫氣或淤點,苔淡白。
3.歸參赤芍方
【組成】當歸20克,黨參30克,赤芍20克,幹地龍30克。
【用法】將以上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氣養血,行淤通絡。主治氣血淤滯型中風後遺症,症見半身不遂,肢軟無力,或肢體酸痛麻木,氣短少言,懶動乏力,脈細澀,舌有紫氣或淤點,苔淡白。
4.黃芪全蠍方
【組成】炙黃芪30克,全蠍15克,烏梢蛇15克,蜈蚣2條,川芎20克。
【用法】將以上5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