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3 / 3)

【組成】當歸20克,雞血藤30克,川芎15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補血養血。主治各類貧血。

2.製首烏仙鶴草方

【組成】製首烏30克,仙鶴草40克,皂礬60克。

【用法】先將皂礬打碎,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再加入製首烏、仙鶴草,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表現為自發性皮膚淤點和淤癍,鼻出血和牙齦出血,口腔黏膜及舌出現紫血泡。慢性患者多以某一部位的反複出血為特征,往往導致貧血。應積極尋找發病原因,去除病因。足部藥浴與足部按摩配合,有輔助治療作用。

1.仙鶴草旱蓮草方

【組成】仙鶴草50克,旱蓮草40克,莧菜10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洗淨,切碎,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溫開水同入泡足桶中。浸泡雙足,藥浴溫度不宜過高,保持在30℃~40℃為宜。每天1~2次,每次2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陰養血,止血去癍。主治各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2.生地丹皮方

【組成】生地黃20克,丹皮15克,鮮藕節10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洗淨,切碎,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溫開水同入泡足桶中。浸泡雙足,藥浴溫度不宜過高,保持在30℃~40℃為宜。每天1~2次,每次2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陰涼血,清熱止血。主治各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癜部鮮紅,伴鼻出血、牙齦出血,心煩,大便幹結者,尤為適宜。

3.白茅根馬蘭頭方

【組成】白茅根100克,馬蘭頭80克,鮮小薊6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洗淨,切碎,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溫開水同入泡足桶中。浸泡雙足,藥浴溫度不宜過高,保持在30℃~40℃為宜。每天1~2次,每次2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陰涼血,清熱止血。主治各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伴鼻出血、牙齦出血、心煩、大便於結者,尤為適宜。

4.土大黃藕節方

【組成】土大黃100克,藕節150克,紫珠草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洗淨,切碎,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溫開水同入泡足桶中。浸泡雙足,藥浴溫度不宣過高,保持在30℃~40℃為宜。每天1~2次,每次2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滋陰涼血,清熱止血。主治各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伴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心煩、大便幹結者,尤為適宜。

水腫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引起頭麵、眼瞼、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腫者。現代醫學所指的全身性水腫,包括心、肝、腎等髒器的病變及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原因引起的水腫在內。心源性水腫、肝源性水腫的重症病人,足浴時忌水溫過高,以防發生意外。其他水腫,尤其以下肢水腫為主者,均可采用足部藥浴及足部按摩。

1.麻黃桂枝浮萍方

【組成】麻黃15克,桂枝20克,浮萍150克,車前子5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藥入鍋,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及白酒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40分鍾。每晚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發表,滲濕利水。主治各種下肢水腫。

2.四皮湯

【組成】茯苓皮30克,五加皮20克,大腹皮20克,生薑皮15克。

【用法】將以上藥物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40分鍾。每晚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健脾行氣,滲濕利水。主治各種下肢水腫。

3.麻黃防己方

【組成】麻黃20克,防己15克,車前草30克,玉米須100克,冰片2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藥入鍋,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調入研成細粉的冰片,與3000毫升開水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40分鍾。每晚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發表,滲濕利水。主治各種下肢水腫。

4.冬瓜皮白茅根方

【組成】幹冬瓜皮100克,白茅根60克,葫蘆瓢100克,馬鞭草3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藥入鍋,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及白酒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40分鍾。每晚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疏風發表,滲濕利水。主治各種下肢水腫。

5.桂枝二苓方

【組成】桂枝30克,豬苓20克,茯苓20克,製附子15克,澤瀉15克,幹薑30克。

【用法】將以上6味藥入鍋,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40分鍾。每晚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健脾溫腎,通陽利水。主治下肢水腫,日久不愈。

6.車前子浮萍方

【組成】車前子30克,浮萍200克(幹品100克),生薑30克。

【用法】將以上3味藥同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40分鍾,並配合足底按摩。每天1次。7天為1個療程。

【功效】利水消腫。主治各種下肢水腫,對功能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及內分泌性水腫尤為適宜。

尿石症

尿石症是指泌尿係統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主要臨床表現有腰部陣發性劇烈絞痛,並沿該側輸尿管向膀胱、會陰及大腿兩側放射。常伴有麵色蒼白、惡心、嘔吐、出冷汗等症狀。絞痛後可出現血尿。腎區有叩擊痛者,提示腎盂及輸尿管結石。排尿突然中斷,改變體位又可繼續排尿,或伴尿頻、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狀者,提示為膀胱結石。足療,尤其是足部按摩,可使輸尿管蠕動加強,排空加快,有助於結石的排出。

1.二金車前草方

【組成】金錢草30克,海金砂15克,車前堇50克,滑石(包煎)20克。

【用法】將以上4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利濕熱,通淋排石。主治各種尿石症。

2.牛膝方

【組成】牛膝30克,車前子10克,冬葵子30克,當歸尾15克,風化硝(包煎)10克。

【用法】將以上5味中藥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晚1次,每次30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利濕熱,通淋排石。主治各種尿石症。

痹症

中醫所稱的“痹症”是指氣血、經脈為病邪阻閉而引起的病症,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類風濕性、損傷性及增生性關節炎等病。中醫認為致病原因為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濕、熱,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的筋骨、肌肉、關節等處的症狀,如疼痛、酸楚、麻木、關節腫大變形和屈伸不利等。足部藥浴及足部按摩對下肢痹症有較為滿意的療效。

1.成靈仙白酒方

【組成】威靈仙6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威靈仙入鍋,加水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及白酒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分鍾。每晚1次,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主治下肢痹痛。

2.川草烏細辛方

【組成】製川烏30克,製草烏30克,細辛10克,麻黃15克,當歸20克。

【用法】將以上5味藥同入鍋中,加水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與3000毫升開水一同倒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分鍾。每晚1次,重症病人早晚各1次。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散寒止痛,祛風除濕。主治下肢風寒濕痹,對寒邪偏勝,疼痛嚴重者尤為適宜。

3.獨活海風藤方

【組成】獨活20克,海風藤60克,稀薟草50克,桑枝10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及白酒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分鍾。每晚1次。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主治下肢風寒濕痹,對關節遊走性疼痛者尤為適宜。

4.蒼術苡仁方

【組成】蒼術30克,生苡仁60克,五加皮50克,川芎30克,冰片2克。

【用法】將以上前4味藥同入鍋中,加水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調入研碎的冰片,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30分鍾。每晚1次。20天為1個療程。

【功效】除濕活血,通絡止痛。主治下肢風寒濕痹,對下肢沉重、關節腫痛者尤為適宜。

痛風

痛風為嘌呤代謝障礙性疾病,特點是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尿酸鹽以結晶形式沉積於組織,從而引起急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反複發作,並導致關節畸形、痛風石、腎結石及慢性間質性腎炎。中年男性發病率高,春秋季多見,半夜起病者居多。本病類似於中醫的痹症、曆節風等病,多為濕熱邪毒侵犯關節肌肉所致。采用清熱利濕、消腫散結、通絡止痛的藥物進行藥浴,並與足部按摩相結合,有輔助治療功效。

1.歸芎乳沒方

【組成】當歸15克,川芎20克,製乳香10克,製沒藥10克,川牛膝20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合並濾液,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2次,每次45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活血化淤,散結止痛。主治各類痛風。

2.銀花藤雞血藤方

【組成】銀花藤25克,雞血藤30克,獨活15克,蘇木20克,烏梢蛇15克,白酒30克。

【用法】將以上藥前5味入鍋,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合並濾汁,與開水及白酒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2次,每次45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祛風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各類痛風,對急性痛風尤為適宜。

3.樟木柳枝方

【組成】樟木屑60克,柳樹枝100克,白酒50克。

【用法】將柳樹枝切碎,與樟木屑同入鍋中,加水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開水及白酒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1次,每次45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活血行氣,清熱利濕,通絡止痛。主治各類痛風。

4.大黃艾葉方

【組成】生大黃20克,艾葉60克,王不留行15克,木瓜20克,伸筋草30克,白芷15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合並濾液,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1次,每次45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通經止痛。主治各類痛風,對急性痛風尤為適宜。

5.天麻紅花方

【組成】天麻15克,紅花10克,川牛膝30克,稀薟草50克。

【用法】將上藥入鍋,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合並濾液,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1次,每次45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通經止痛。主治各類痛風,對急性痛風尤為適宜。

6.忍冬藤丹參方

【組成】忍冬藤4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苦參20克,五倍子15克,乳香10克。

【用法】將以上藥入鍋,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鍾,合並濾液,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每天1次,每次45分鍾。15天為1個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通經止痛。主治各類痛風,對急性痛風尤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