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涅?勎廾?郟?4)(1 / 2)

辨差第九 辨別也。分別三乘差別。故雲辨差也。至於三位差別。下第十四章中重難。第十五章中方答耳。無名曰然究竟之道理無差也。言究竟之道。實無差別也。法華雲下。引正法華文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稱無為。皆同無為。而有差別也。所乘不一故有三名。隨其所乘之因不同。故有三乘之果耳。結其會歸一而已矣。結論終歸同一無為也。此以人三三無為非無為有三者。以三人分無為成三耳。無為無三也。故放光下。說聲聞結盡。習不盡已來。通是經文也。請以近喻。將事顯理也。如人斬木。斬去一尺。一尺在木。不關虛空。斷除煩惱亦複如是。但在於人。不關無為也。夫群生萬端下。明根性不同。大小有異。深者大。淺者小。厚薄亦然。所以俱之彼岸下。之適也。小雅雲。造之如往適也。彼岸豈異異自我耳者。彼岸不異。異自三人也。眾經殊辯其致不乖也。經說同一無為。複雲三乘差別。以解脫是同。故雲同一無為。以斷結有異。故雲三乘差別。言雖有異。理致不乖也。

責異第十 責三乘之異。故雲責異也。有名曰俱出火宅則無患一也下。法喻雙明也。三子俱出火宅。三乘同出生死也。而彼岸無異異自我耳者。牒前言也。若我即無為下。若一則人法無別。不得言法同而人別也。若我異無為下。若異即人法全別。不得言人會無為也。無為自無為下。明所以異不同是一。故曰不通也。然則我與無為下。雙結一異兩關也。一則不合有三乘。異則不得有一乘也。三乘之名何由而生者。一異兩關。既無有三。何得有三乘名字耶。

會異第十一 會釋三乘之異。故雲爾也。無名曰夫止此而此下。此謂有為。彼謂無為。在有則同有。在無則同無也。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老子雲。得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也。而在有同有在無同無。事如在得同得。在失同失。所言得失者。則善惡是非等也。我適無為我即無為者。定宗也。無為雖一何乖不一耶。法雖是一。不妨人自不一也。譬猶三鳥出網下。此喻分明曆然可見也。如是三乘眾生下。合喻分明也。樊者籠也。莊雲。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郭注雲。蘄求也。樊所以籠雉也。今以惑妄樊籠係眾生。如雉在於籠也。然則我即無為下。我謂三乘人也。無為謂三乘法也。所以無患雖同下。覆明前法喻兩種同異也。升虛有遠近。明三鳥異也。幽鑒有深淺者。明三乘異也。無為即我我即無為也。既雙明法喻。此類可知也。今結答意。偏明法耳。無為涅槃。即三乘人。三乘人亦即無為涅槃更無別也。此非我異無為。明所以有三也。

詰漸第十二 詰責也。漸消也。出廣雅。今詰三乘漸斷煩惱。不能頓盡也。有名曰萬累滋彰本於妄想。滋彰多也。老子雲。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而本由妄想。所以萬累多也。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者。祛遣也。有本作去。亦是除遣也。二乘煩惱盡。故雲得盡智。菩薩得無生法忍。故雲得無生智也。二乘得盡智。結縛永除。菩薩得無生智。妄想都盡。結縛既除心則無為者。悟無為也。心既無為理無障翳。若悟無為。則於理明見無障翳也。經曰是諸聖智不相違背不出不在其實俱空。此大品經習應品文也。二乘但出。即不在也。菩薩之人。不出世間。知諸法皆空故也。又曰無為大道平等無二。此正法華文也。既曰無二。則不容異心。法既無二。體法之者。不應心有異也。不體則已體應窮微。已止也。若不體止而不論。既論體悟。則應窮盡微。妙也。而曰體而不盡是所未悟也。難前以未盡無為。故有三也。所未能解。故雲未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