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富士:山雨欲來風滿樓 (1)(1 / 3)

2003年10月29日晴朗的下午,伊士曼柯達公司CEO鄧凱達踏著紅地毯,步入北京人民大會堂河北廳人聲鼎沸的會場,這位遠道而來的CEO,精神抖擻、笑容滿麵,與樂凱集團公司總經理杜昌燾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時刻,這是柯達期待了10年的結局,與樂凱的攜手,表示柯達與中國觀光業“全行業合資計劃”的成功完成,表明柯達在東方的戰略正逼近其頂點。

這時,人們似乎忽略了一個失意的角色,那就是富士。

在中國感光市場上,有三種顏色深入人們的內心,即黃色、紅色與綠色。黃色代表著美國的品牌柯達,紅色代表著我國本土感光品牌樂凱,綠色則代表日本的品牌富士。曾經,富士一度稱霸中國感光市場,市場占有率達到70%~80%,“富士綠”似乎成了膠卷業的標誌色。這一切隨著1998年的那場博弈而結束,富士轉而走上了一段艱難之旅,繼而鋌而走險,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黃色更明,還是綠色更亮

說到中國的感光市場,富士和柯達是兩個繞不過的名字,它們在市場競爭中是一對冤家,卻又像天際的雙子星一樣,各自散發的光芒可以映照到對方。

創辦於1880年的柯達公司是目前全世界最大感光材料生產商,至今占據著世界傳統影像業的霸主地位,占世界市場的一半左右。而富士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影響力,占據世界第二位。雙方的產品線均包括民用影像產品、專業影像產品、磁記錄產品、醫用產品四大係列,相互替代性極強,因此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它們生死冤家的命運。兩家公司的競爭一直都非常激烈。

在全球市場上,從傳統影像業(化學感光業)的黃與綠之戰,到數碼影像業的藍與銀(柯達與富士數碼店的標誌色分別是藍色與銀色)之戰,柯達、富士這對神兵利器的交鋒已經持續了數十個春秋,雙方相生相克,勢均力敵。

早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前夕,正當柯達公司與奧委會籌備人員為讚助費討價還價時,富士主動出擊,積極申請參加讚助,甚至把讚助費由400萬美元提高到700萬美元,使得富士在奧運會上打出風頭,銷量劇增,給柯達以重創。

洛杉磯奧運會受挫後,柯達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入對方的虎穴一搏。1984年8月,柯達企劃主管西格先生飛赴東京,研究如何在這塊“拍照樂土”與富士爭霸。當時,日本攝影用軟片和相紙市場規模高達22億美元,而柯達隻占10%。其症結在於,柯達雖在日本做了四年的生意,但從無長期經營規劃。公司在日本既無直接銷售網,也無生產“據點”,更無駐地經理,在東京的25位職員,完全依賴各地的經銷商。經過周密的計劃,西格開始出擊。1984年,柯達花了5億美元在東京建立了一個總部,在名古屋附近建立了一個研究和發展實驗室,並將其在日本的雇員從12人增加到4500人。結果6年間柯達在日本的銷售額就擴大了6倍,1990年銷售額高達13億美元。與此同時,富士在日本國內的銷售額開始下降,以致富士公司不得不將其在國外的一部分精幹人員撤回東京,以抵擋柯達的襲擊。

所謂冤家路窄,進入中國市場後,柯達與富士的爭鋒也沒有一刻停止過。柯達最先來到中國,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占據中國膠卷頭把交椅的卻一直是“綠”富士。富士膠卷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曾一度高達70%,無疑是中國影像市場的領導者,而柯達鮮豔的黃色旗幟,這時候還隻能列在第二方陣,與日本的柯尼卡和德國的愛克發並肩。而此時柯達的前進勢頭已呈迅猛之勢,人們在談論中國感光行業發展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問:“以後的日子裏,是黃色更明,還是綠色更亮?”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感光業發生了變化,柯達意識到,打勝仗的時機到了!

1998年的那場博弈

1998年以前,中國感光市場是富士的天下,而柯達與柯尼卡、愛克發等外資品牌一樣,不得不長期屈居富士的陰影之下。10年後的今天,二者的發展形勢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富士在中國結結實實地敗給了它的老對手柯達膠卷,而且敗得一塌糊塗。究其原因,則要從1998年的那一場博弈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