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北京某著名財經媒體發表了題為《富士膠卷走私內情》的報道,詳細披露了富士的走私內幕:內地有關公司從香港中港照相集團屬下的富士攝影器材有限公司購貨開始,後來發展成為與其合夥走私,並有嚴格的分工。貨物進入內地後,一部分由珠海市攝影器材公司消化,另一部分由該公司轉交給富士攝影器材公司在北京、遼寧、四川等地的分公司。實際上,富士攝影器材公司積極主動地參與了大部分走私活動,甚至成了內地有關公司走私的後台老板。竟然還有相當一部分走私膠卷是通過“遠華特大走私案”主犯賴昌星屬下的美豐船務等公司運至廈門,並由涉及遠華案的福建九洲集團公司接貨,轉交珠海市攝影器材公司。近十年來,由富士膠卷走私造成的國家經濟損失高達100億元人民幣。這篇文章立刻在各媒體和業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據珠海海關有關人士介紹,2001年以來,為數不少的富士膠卷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入內地:一是“拚裝”,將膠卷與別的貨物一同運進來。如以某公司的名義進口(電子元件、橡膠等)大宗商品,低報價,在集裝箱中夾雜著膠卷成品;二是“闖關”,由一些貨船通過海上偷運過來;三是化整為零,主要是從廣東、福建、廣西等地一點一點偷運上岸,再分送給各地的大經銷商。這樣,富士就在中國市場搭建起了一條“走私—分裝—降價銷售”的商流鏈條。
走私之事曝光之後,富士的表現明顯與它的國際知名企業形象不符,既沒有停止傾銷,也沒有與媒體進行輿論澄清,更沒有進行政府公關,與政府修好。富士放棄了所有的機會,在一陣難耐的沉默之後,發出了一份難以自圓其說的“與自己無關”的聲明,意欲蒙混過關。對於媒體,富士不但不配合,反而進行“恐嚇”,試圖使媒體屈服。富士一紙聲明函發給揭露它走私事實的那家財經媒體,表示要訴諸法律來解決被曝光事宜。然而就在富士發出聲明兩個星期後,這家財經報紙仍然利用較大的篇幅對富士的走私活動進行了追蹤報道,並配有社評性質的評論,大有將曝光“富士走私”事件進行到底的決心。
此時的富士就像一個做錯了事還嘴硬的孩子,傷害了同伴不道歉,違反了遊戲規則也不認錯,仍舊一副蠻橫的樣子,如此模樣怎能博得同情與好感?
黑雲壓城城欲摧
富士走私事件的曝光,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並不是媒體,而是富士的競爭對手。由諸多對手對此次事件的反應,我們也可以看出富士平時與對手的“交惡”程度。
作為同行,柯達公司將自己了解到的富士公司走私膠卷的渠道提供給中國政府,富士公司的銷售渠道隨著打擊走私力度的加強而越發脆弱。
此時,柯達亞太區主席兼總裁安瑞的話在日本人聽來恐怕格外不懷好意:“柯達公司是實實在在、真真正正在中國的生產廠商,我們的全線生產都是在中國進行的。同時,我們還有一個清清楚楚、幹幹淨淨,並且是可以拿到台麵上來的分銷體係,當客戶拿到這些產品時,很清楚這些產品是從哪裏來的,很放心。”
柯達全球副總裁葉鶯對外宣稱:柯達對珠海真科的“灰色行為”早就有所耳聞,珠海真科以前的“不規範運作”傷害了柯達。
樂凱對此也極為不滿,早就收集了有關真科的“違規資料”,並上報國家經貿委。“在我們看來,富士與中港照相本來就是一家。”“中港照相參與走私,富士難脫幹係!”富士使自己成了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