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的同業關係和商業準則,很少有企業會在競爭對手出現危機時發表類似的“不利言論”,因為這樣有“落井下石”之嫌。但是在對待富士公司這一事件上,同行們的反應恰與此相反,這並非對手無情,而是富士的行為引起了眾怒。
既然要參與市場遊戲,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這本來是一個基本的常識性原則,即使是兵戎相見的競爭對手,也必須遵守公允的遊戲規則。
雖然,這種規則可能並不是大家坐在一起製定出來的,但它受市場自動平衡協調機製這個“無形的手”的控製。當你的競爭反擊策略未超過這個底線時,大家都可以接受,可是一旦超過了底線,損害的可能就是全行業、全市場參與者們的共同利益。
富士利用通過走私漏稅獲得的成本優勢,在柯達公司與中國政府簽訂的“98協議”到期的時候在中國市場上大幅度、大範圍降價,試圖快速拉攏顧客,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這種違反市場規則的傾銷行為深深地傷害了柯達、樂凱等感光材料企業的利益,憤怒的同行群起而攻之,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時的富士,本該緊急采取危機公關戰略,力爭平息危機,將危機可能帶來的損害降低到最小限度,以保住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中國市場。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在其涉嫌走私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的前提下,富士居然開始逃避,在珠海真科東窗事發後,欲把自己推個一幹二淨。
對於富士涉嫌走私事件,富士(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小泉雅士稱,無論是富士總部還是富士(中國)有限公司,都從來沒有給珠海真科投過一分錢;實際上珠海真科隻與富士總社的代理商有關;有關“走私”的傳聞與富士公司無任何瓜葛。
可是調查表明,在中港照相的旗下,竟有十幾家“富士”名號的公司,如果僅僅是代理關係,富士憑什麼讓中港照相掛這麼多自己的招牌?
感光業一位知情人士說:“富士這次把自己推得一幹二淨,它越是這麼說,越是等於在挖坑埋自己,怎麼可能呢,這種千絲萬縷的聯係誰都看得到。”
像許多跨國企業一樣,富士持有道德悖論並有著僥幸的心理,當他們說“要中國融入世界遊戲規則”時,他們自己恰恰在破壞規則。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富士觸碰的是法律底線。雖然富士不會因此而退出中國市場,但是,以後它在中國的發展之路注定不會平坦。許多跨國企業都應該從富士事件中吸取到一點教訓,他們的思維模式應該發生轉變,從把中國市場當成一種“榨取利潤的外部工具”變成“長期紮根的統一市場”,從經濟利益關係走向長期夥伴關係。跨國企業要明白,中國不是“世界遊戲規則”的化外之地,而是世界市場的一部分,也是形成世界遊戲規則的一部分。在中國,不存在違反遊戲規則的勝利者。
違規獲利:企業的非持續發展之道
最近幾年世界著名企業不斷發生重大醜聞,先是安然,接著是世界通訊,然後是富士;與此同時,世界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也沒有一個能夠幸免,悉數被牽扯進去。中國企業也存在很多違規現象,醜聞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