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大王吾今三寶(至)一切諸王
釋曰。第四稱名付屬。文別有三。初總明付屬。次就勝列名。後如是一切下。結勸應持。此即初也
經。憍薩羅國(至)波提國
釋曰。第二就勝列名(或有經本。列十五國。闕沙陀衛國也)然十六大國名號。大集月藏分第十六。大毗婆沙一百二十四。梵音不同。不可和會(勘)
經。如是一切(至)波羅蜜
釋曰。第三結勸應持
經。時諸大眾(至)願不生彼國
釋曰。第三時眾得益。於中有五。一明修羅得益。二顯人王獲益。三辨梵天等益。四解餘眾獲益。五釋菩薩獲益。此即初也。時諸大眾即總句。阿修輪下。顯利益也。謂彼修羅聞說七難。身怖聲悲。發願不生彼惡國土。即是厭惡欣善益也
經。時十六國王(至)出家修道
釋曰。自下第二人王獲益。於中有二。初總明諸王舍俗入道。後明修道起觀差別。此即初也。以國付弟。即是舍俗。出家修道。即是入道。廣釋在家過失出家勝利。如文殊問經第二卷
經。觀四大(至)勝出相
釋曰。自下第二別明修道。起觀差別。於中有二。初明諸觀。後是為下。結成證得。前中有四。一明八勝處二明十遍處。三顯初地相。四辨九地相。此即初也。觀地水火風能造四大。青黃赤白所造四色。名八勝處。所緣境勝煩惱。故名勝處。出離貪欲。故名勝出。相謂體相。或是相狀。或是行相。是八勝處行解相也。依大般若。與此稍異。彼雲。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小。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小。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諸色青黃赤白。複為四種。名八勝處。依瓔珞經。八名複異。四大同此經。四色同般若經。有色等四。不說青等以為四色。或可此經。同瓔珞經。義亦無違
經。四大四色(至)入行相
釋曰。第二明十遍處。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名十遍處。亦十一切入。即是處所緣寬廣。無有間隙。故名遍處行相。即是十一切入行解相也。言不用者。乘語故也。故以不說八解脫者。此三科法。是下中上三根人觀。此中唯有中上二根。無下根故。以是不論
經。三十忍是初地相
釋曰。第三明初地相。地前三十心。名三十忍。即是初地方便相也。初地即用第一義諦為體
經。第一義諦九地相
釋曰。第四明九地相。初地證如境智平等。名第一義。與後九地。作其因相。名九地相。故攝論雲。若於初地。達法界時。速能通達。後一切言如地頌有。如。作破初節。餘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
經。是故大王(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此即第二結成證得。文有兩節。初明舍凡入聖。後明舍分段入變易。言是故大王者。結所告人。言舍凡夫身者。謂舍地前凡夫身也。言入六住身者。謂入初地至第六地住地身也。此上即舍凡入聖。言舍七報身者。謂舍七地分段報身也。故智度論雲。七地未舍蟲身肉身。言入八法身者。謂入八地已上變易法身。故前偈雲。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言一地行般若波羅者。此法身萬行俱也。或可通說。十地萬行俱也
經。十八梵天王同無生境
釋曰。自下第三梵天等益。等言等取阿須輪也。於中有二。初明得益。後顯供養。此即初也。謂梵天等。隨其根性。證得三乘真實觀門。問觀人法無生空理。以為境也。前說修羅。得厭世益。今此修羅得三乘觀。與前異故。與梵天同。故與梵天一處合說
經。複散華供養
釋曰。自下第二別釋供養。文有三別。初總標供養。次別列華名。後正顯供養。此即初也。供養有二。一財。二法。今此文中。顯法供養
經。空華(至)三十七品華
釋曰。第二別列華名。空華顯人空。法性華明法空。此二種華。表伏忍也。地前仰學二空觀故。聖人華表信忍也。初入聖法無漏信故。順華表順忍也。四五六地順無生故。無生華表下中品無生忍也。證解無生最是初故。法樂華表上品無無忍也。四辨自在說法樂故。金剛華表下品寂滅忍也。金剛三昧破諸結故。此上七華表大乘法。緣觀中道華表緣覺法。證解緣生中道觀故。三十七品華表聲聞法。道品觀中得自在故
經。而散佛上(至)大菩薩眾
釋曰。第三正顯供養。由前梵等。得三乘觀。以三乘華。散佛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