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路引導
陪客走路也有個順序,一般是走在前右邊的位置為上,應讓客人在自己的右側,以示尊重。如果是前排三個人,中間為上;如自己是主陪,應並排走在客人的左側,不能落後;如果自己是陪訪隨同人員,應走在客人和主陪人員的後麵,不能並排或在前麵。隨同領導外出,一般應走在領導的兩側偏後一點或後麵;走路時,步調應和領導或客人保持一致。
客人下汽車後,引導走路時,如客人手提公文包或其他東西,可以說幫客人提一提;如果客人執意不肯讓提,也不可勉強;如果距離較遠,走的時間較長,不要悶頭各走各的路,要講一些比較得體的話,像介紹一些風土人情、名勝古跡或本單位的一些情況等。
(3)樓內引導
當走到拐彎或樓梯的地方,要伸出一隻手來指方向,並有禮貌地提示朝哪個方向走。乘電梯時,如有專人在電梯服務,應讓客人先進,到達時應讓客人先出;如電梯無人服務,應自己先進,再讓客人進,到達時則讓客人先出。走到會客室門口,應告訴客人:“就是這裏,請進!”陪客先把門打開。會客室的門是向外開時,應把門拉到自己身邊,讓客人先進;如
果門是向內開的,陪客應把門向內推,自己進去,並用手抓住門不讓來回動,讓客人進去。
握手
賓主見麵,第一禮節就是握手。握手是最常見最普通的禮節形式。要親切握住對方的手,一般地握一下即可,並且要自然大方,不可懶洋洋,有氣無力地伸出手去,握手時不必彎腰。一般情況下手不要握得太緊,不要長時間握住對方的手,也不要抓住對方的手使勁搖動。男子與女子握手時,應等女方先伸手並隻握一下婦女的手指部分,如果女子不願握手的
話,也可以微微欠身鞠一躬。
握手有先後順序,一般是:先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婦女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者先問好再握手。軍人在握手時,下級應向上級先敬個禮後再握手。人數多握手時,注意不要交叉,要待別人握完再伸手。如戴手套和帽子在握手前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帶手套與人握手是很不禮貌的,再者握手時,應伸出右手,伸左手也是不禮貌的。握手時雙目要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要漫不經心地看著第三者握手,這是失禮行為。在社交場合,無論是誰伸出手,都是友好、問候的表示,應該上前握住,拒絕握手是很不禮貌的。如果對方手裏正拿著東西,騰不出手來,也不可主動上前握手,這樣會使人家手足失措,顯得尷尬被動。
身份介紹
身份介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我介紹,一種是引見介紹。
自我介紹一般是小型的會見,或者是主賓兩個人的會見。客人應先介紹:“我叫×××,是×××公司的。”主人應馬上接下來說“久仰、久仰。”然後主人再作自我介紹,自我介紹之後,雙方握手,落座。
引見介紹通常是由第三者、陪同人員及秘書介紹,引見介紹時應注意兩點:一是有禮貌地以手示意,但不要用手指指點,應簡要地說明被介紹人的所在單位、職務及姓氏,如“這位是某某公司×××經理”。二是引見介紹的順序,一般是先把身份較低、年紀較輕的介紹給身份較高、年紀較大的同誌,把男同誌先介紹給女同誌。如果是幾位客人同時來訪,應按職務高低依次介紹;職務相同時,應先介紹年紀較大的。
交換名片
主賓見麵時有名片的可以交換名片,免得做過多的口頭介紹。名片上印的有工作單位、姓名、職稱、職務、社會兼職及地址等情況,一目了然。當對方向你遞交名片時,要伸出雙手恭敬地接下,或用盛名片之專用的盤子接下,不可用單手去接對方的名片,那樣會給人輕率無禮的感覺。接過客人的名片後,不能隨便丟放一邊,要謹慎地有禮貌地端詳名片,確
認對方姓名和單位的名稱,接過對方的名片之後,也不能拿在手裏翻過來覆過去,這樣會使對方感到窘迫,給對方留下粗魯的印象。接了名片應把對方的姓名記住,這樣在交談中經常呼出對方的姓氏職務,會增強親切感。談話完畢,在對方要離去的時候,客人的名片要收拾好,不要隨便放在桌上。
四、接待工作的原則
誠懇熱情講究禮儀
熱情、友好的言談舉止,會使來訪者產生一種溫暖、愉快的感覺。因此,對於來訪者,不管是上級機關來的,還是下級單位來的,也不管其身份、職位、資曆、國籍如何,都應平等相待,誠懇熱情,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誠懇熱情的態度是人際交往成功的起點,也是待客之道的首要之點。
接待活動作為一項典型的社會交際活動,務必以禮待人,體現辦公室人員較高的禮貌素養。講究禮儀是個人修養的自然流露和體現,包括在儀表方麵,要麵容清潔,衣著得體,和藹可親;在舉止方麵,要穩重端莊,風度自然,從容大方;在言語方麵,要聲音適度,語氣溫和,禮貌文雅。在接待工作中注重禮儀,能使來訪者心情愉快,給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有利於雙方的溝通與交流。
細致周到按章辦事
接待工作的內容往往具體而瑣碎,涉及許多部門和人員。要求辦公室人員在接待工作中要開動腦筋,綜合考慮,把工作做得麵麵俱到、有條不紊、善始善終,也就是要一環扣一環,一絲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切忌有頭無尾、缺少章法。比如,接到一個任務後,不能慌張忙亂,而要弄清情況,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可以擬訂出完整的接待方案報領導審批,然後按領導審批後的方案一一落實,使客人感到賓至如歸、處處方便。假如某一個環節沒考慮周全,容易使人感到不熱情、不重視,以至影響全局。許多單位都製定接待方麵的規章製度,辦公室接待人員必須嚴格遵照執行。例如不得擅自提高接待標準;重要問題隨時請示彙報;對職責範圍以外的事項不可隨意表態;不準向客人索要禮品,對方主動贈送,應婉言謝絕,無法謝絕,要及時彙報,由組織處理;要根據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風俗習慣來區別接待來訪者。
勤儉節約保守秘密
接待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一項消費活動,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投人。辦公室接待人員要厲行節約、精打細算、勤儉務實,不搞形式主義、不擺闊氣、不講排場、不大吃大喝,抵製奢侈鋪張的不正之風,盡可能少花錢、多辦事。
辦公室人員在重要的接待工作中,往往參與接觸到一些機要事務、重要會議、秘密文電資料等,所以要特別注意保密工作。迎來送往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言談舉止,注意內外有別,嚴守單位秘密。
五、交談禮節
交談稱呼
在交談中,稱呼語要得體,要看交談對象的職業、年齡、性別等條件。在機關舉行工作會談,有職務的則應尊稱職務,如李校長、王書記、郭廠長、劉主任等;對學者、知識分子,可稱職稱,如某教授、某工程師等。對下級年齡大的稱“老×”,年齡小的稱姓名,或“小×”。對各行各業的人,可以按其行業特色稱呼,如理發員同誌、售票員同誌、司機同誌、廚師同誌,或者稱“師傅”;對農民稱“老鄉”。對年齡大的可稱“老大爺”、“老大娘”;對和自己年齡相當的可稱“大哥”、“大姐”,對年幼的可稱“小弟”、“小妹”等。與各種稱呼比較,稱“同誌”這個稱呼有較大的“跨度”和“保險係數”。
稱呼時要用尊稱,不能用鄙稱,如剃頭的、燒飯的、賣票的、開車的等,更不能稱綽號。
對於某些人,稱呼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心理因素,要注意他人的禁忌。如對於未婚的大齡青年,要是稱他們“老××”,反而引起不快。
交談態度
交談時態度要誠懇、熱情、大方,這是交談的基礎,不能給對方一個油頭滑腦或膽小如鼠的印象。隻有坦誠相見、誠懇坦率、謙虛謹慎的談論態度,才能創造融洽的交談氣氛,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首先要謙虛。在與別人交談時,不要妄自尊大、盛氣淩人、剛愎自用。我們在聽別人自吹自擂時,總感覺不舒服,覺得此人水平不高,修養很低。有人在談話中目中無人,張口“我怎麼怎麼”、“我們單位怎麼怎麼”,閉口“那個單位不好”、“誰誰才不行呢”等等。一講起自己就滔滔不絕,不容別人插進一句,這樣的交談是不會取得成功的。在交談場所,不要把自己的長處常常掛在嘴邊,老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績,一有機會就賣弄自己,這樣無形中就貶低了別人,抬高了自己,結果也被人看不起。
其次要大方自然,交談中雙方要互相尊重,一方認真談,一方傾心聽。談者最好麵帶喜色,不要板起麵孔,也不能害怕對方,仰臉看天花板,或者低頭看腳尖。
插談
如果別人在交談,你不避嫌疑,硬湊向前去與其中的一個人談,這是不會受歡迎的。你若要同其中的一個人交談,最好先打個招呼,待別人談話告一段落後再談。如果同時在場談話的有三人以上,聽別人談話時,你若有高見,別人一時又想不到恰當的表述,或正在緩慢、迂回之際,你可以插上一兩句畫龍點睛,會使談話氣氛活躍一些,但不能一直說下去,否
則會引起別人的反感。若是同一個場合三個人交談,你和其中的一人交談時,不要忘記另外的人,要不時地進行“叉談”,或尋找契機,讓他人有發言的機會,如將他人冷落一旁,或兩個人竊竊私語,生怕別人聽見,致其他人以尷尬的境地,這都是不禮貌的表現。如你需要私談,可再尋找時間。
聽的禮節
交談是雙方的事,一方在談,一方就要聽。聽也有很大的學問。
(1)耐心地把別人的話聽完
把話聽完這是一個對聽者最低的也是最高的要求,聽者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隨著談話者的感情,聽者不由自主地摻雜感情進去,不管別人說話好聽與否,聽完對自己都是有益處的。因為聽別人的談話,可以看出對方對此事的態度,同時也給自己留出了思考的時間,可以想得周密一些,尋找“進攻”的理由或機會。
即使說話的對方是一個自己不喜歡,或者是麵貌醜陋、聲音尖怪、講話粗野的人,或者一開始自己就存在成見,我們還是要真心實意地把對方的話聽完,不能急忙打斷別人的話。如“你說的不行,那怎麼行呢……”或者“你聽我說,你先聽我說好不好”,有時還帶著不耐煩的樣子,這樣實則是對自己不好,這個時候要克製一下自己的感情,多訓勉自己,一定
要把話聽完。
(2)聽話時的表情
話是用耳朵聽的,會聽話的還能用“眼睛”聽話。聽話時的表情非常重要,一個重要的表情就是“眼睛”自始至終地溫和地看著對方,使對方認為你是在真心聽他談話。聽話時不要兩眼困怠、似睡非睡,表現出無精打采的樣子;更不能兩眼瞪得很大,心裏胡思亂想一些其他事情。
聽別人說話時,要隨著別人的表情點一點頭,有時臉上可掛上一絲微笑,表示你願意聽他說話。
聽別人說話時,不要玩東西,也不要經常看表,更不能站起來走動,或同另外的人談話、耳語,這都是對講話者不尊重的表現。
(3)聽話時的語言表現
聽別人說話,要表現得含蓄一些,要少用“是”、“不”、“對”、“不對”、“很好”、“可能”、“會好的”等這類淺顯的字眼,要說出含蓄、深刻的話,以取得對方的信任。
同時還有一種情況,對方的話還未講完,聽者就卡頭去尾,斷章取義,隨便給人下定論,或亂扣帽子,妄加評判,這隻能說明聽者的無知,這樣也不能把談話順利地進行下去,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交談的語言
(1)交談時語言要準確、通俗
交談要用口頭語言,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談的話要能讓人明白是什麼意思,不能讓人猜想,這就要求語言通俗化、口語化;不要用那些文謅謅的語言,文謅謅的語言既不親切,又艱澀難懂,充滿書呆子氣,又有賣弄之嫌,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有時還會鬧成笑話。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對聽眾對象的區別上。由於人的工作、地方不同,在用語上也就會不同,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熟語和簡稱。如果用得不對,還會引起誤解,因此談話要看對象。
(2)談話要委婉、生動 與對方交談,遇到對方的毛病或不足之處不便啟齒時,語氣要委婉一些,不能傷對方的
麵子,那樣會置對方於難堪的境地,會傷雙方的情感。特別在社會交際和政治生活中,人們往往遇到不便直言之事,隻好用隱約閃爍之詞來暗示,不可直說。
使用委婉語,要注意避免晦澀艱深的語言。談話的目的是讓人聽懂,不能一味追求奇巧,說出來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要做到語言含蓄,必須善於洞察談話的情景,恰當分析談話的內容,還要反應敏捷,有隨機應變的本領,這樣才會使談話自如。
談話不能死氣沉沉,翻來覆去就那一句話,而要生動。談話生動的主要方法是形象、幽默,有些複雜的道理用一兩句形象、幽默的話就能讓人明白。
(3)交談忌用的“口頭禪”
口頭禪指人在談話中經常不自覺地吐露出來的重複性的語言,也叫口頭語。口頭禪是聽眾最厭惡的語言,讓人聽起來別別扭扭,不是滋味,常常把很好聽的一句話分解得支離破碎,口頭禪是廢語,語言的垃圾,必須堅決清除。我們所聽到的口頭禪很多,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口頭禪,有的在談話中重複得多一些,有的重複得少一些。有些人的口頭禪變成了人們的笑料。有的口頭禪根本與內容無關,但是還要說。如有個同誌喜歡說“來說”口頭禪:“大家要注意聽了,來說不注意聽怎麼行呢,來說,誰不注意聽,來說。”有的喜歡說“來講”口頭禪:“這個問題來講,我們可以這樣分析,就分析這個問題來講,還有許多問題來講。”這樣談話實在別扭。
有些人講話不作準備,詞語貧乏,說了上句沒下句,有時常常思緒紊亂,不知所雲,就用“這個這個”的口頭禪來彌補,有時候有人競一連多少個“這個這個這個這個……”並且說得很快。還有慣於用歎詞作口頭禪的如:“嘿”、“啊”、“哼”、“嗯”、“咳咳”、“嘛”等。
為去掉口頭禪要做到講話中:第一,要豐富自己的詞彙,多讀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麵。第二,談話時思維要清晰,頭腦要冷靜,經常暗自提醒自己,不說口頭禪。第三,談話時速度放慢些,口頭禪往往是從說話過急、過快中溜出來的,不被人注意,有時自己也感覺不到,因此談話前要考慮成熟,語氣再放慢一些,自然口頭禪就會少了。第四,有了口頭禪,平常用力矯正,多朗誦詩文,並錄下來,反複對照、修改,口頭禪就會消滅的。
(4)隨機應變的藝術
隨著交談的步步深入,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好解決和不好回答的問題,此刻交談者就要反應機敏、靈活,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回答得恰到好處,既不失身份,又不失道理。
在交談場合,有時候會遇到別人有意或無意的諷刺、挖苦,這時就應調動自己的智慧,隨機應變,化被動為主動,根據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對付辦法,以自我防衛。
若是對方懷有惡意、故意挑釁,你要以牙還牙、針鋒相對。
例如,周總理在一個美國記者提問的“堂堂中國人,為何還要用我們美國的鋼筆”時,回答:“提起這支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嘛,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這隻貴國的鋼筆。”那個記者聽後,一臉窘相,怔得半晌說不出話來。
有時候遇到棘手的問題,可以幽默諧趣的方式回答,化險為夷,改變窘態。如果有人用過於唐突的言詞使你受到傷害,或使你難堪時,你應含蓄以對,或采取裝聾作啞、拐彎抹角,或采取順水推舟、輕移“視線”、答非所問等辦法反駁對手,會取得良好的功效。
六、宴會座次
宴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