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 / 3)

即使你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如此的與眾不同,你仍然應該為所當為。別人可能會要你向大家看齊,但想想看,如果大家都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那這個世界會是多麼單調乏味。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指紋是相同的,也沒有哪兩個人的聲波是相同的,就連雪花也片片不同。

你所要遵守的規則就是:當你獨自在事業以及生活的領域裏站穩腳跟時,要確定你不會阻礙別人擁有相同的權利。讓他們也保有他們的立足點,同時如果有必要,要讓他們協助你保有你自己的立足點。

除了你自己之外,絕對沒有一個人對你的命運操有最後的決定權。你敬重父母、朋友,但是你最親密的友人是你自己。你要先和自己做朋友,要先敬重自己;在博得別人好感之前,先獲得自己好感,你擁有的最大財富是你的自我心像——對自己的好印象;不管是誰,都不能把它奪走。假如有人這樣做,那是他固執己見,想要讓你過他的生活,而非你自己的生活。

當然,你可以聆聽父母、朋友的忠告,可是最終,要自己決定想做什麼。在自己能力、知識範圍之內,隻要你想做的不會損害他人,那麼,積極地向你的目標邁進,不要讓任何人使你在航程中轉向;因為你必須信任你的目標,你必須到達你的目的地。

你的目標和父母、朋友的目標是不相同的,你必須要做你覺得非做不可的事,那是你應該行使的權力。換句話說,要讓自信幫助你而非反對你。要選擇自己的事業,因為你相信它的發展。千萬不要選擇適應別人的事業,那是失敗和苦惱的開端。做好屬於自己的事業,開拓屬於自己的天空,駛向屬於自己的生活。

演好屬於自己的角色

‖原典‖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古句新解‖

善辯的人議論紛紛,他們所說的話也不曾有定論。

自我解讀

莊子認為善於辯論的人盡管在不停地說,但結果卻仍沒有定論,所以做人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因為別人也不知道具體結果怎樣,你的未來又怎可交到這樣人的手中,因此,做人還是做自己好。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從社會人際關係學的角度講,人都處在兩個層次的社會關係之中:一是每一個人都歸屬於一定的民族、階級或黨派,生活在一定的國度,處於人際間的宏觀關係之中;二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屬、同事、上下級和業務聯係等關係,處於人際間的微觀關係中。每個人總是要同時以“宏觀身份”和“微觀身份”,來對待和處理人際間的各種關係。

不管是國家同國家之間的衝突與聯合,階級同階級之間的抗爭與妥協,還是個人同集體的對立與協調;不管是人們痛苦的離別,還是快樂的團聚;是深深的思念,還是暗暗的詛咒;是善意的勸告,還是惡意的挑撥;是殘酷的爭鬥,還是友好的合作;是虛偽的應對,還是真誠的共處;是冷漠的相待,還是熱情的交往……所有這些,都在人際間發生、發展、變化。也正是這些人際間的悲歡離合,冷暖親疏,構成了紛繁複雜的社會。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確定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

確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給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定位。卡耐基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教訓:當我由密蘇裏州的鄉下到紐約去的時候,我進了美國戲劇學院,希望能做一個演員。我當時有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想法一條到達成功的捷徑,這個想法非常之簡單,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為什麼成千上萬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沒有發現這一點。這個想法是這樣的:我要去學當年那些有名的演員怎樣演戲,學會他們的優點,然後把每一個人的長處學下來,使自己成為一個集所有優點於一身的名演員。多麼愚蠢!多麼荒謬!我居然浪費了很多時間去模仿別人,最後終於明白,我一定得維持本色,我不可能變成任何人。

這次痛苦的經驗,應該能教給我長久難忘的一課才對,可是其實不然。我並沒有學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關於公開演說的書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寫那本書的時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戲時一樣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觀念,都“借”過來放在那本書裏——使那一本書能包羅萬象。於是我去買了十幾本有關公開演說的書,花了一年時間把它們的概念寫進我的書裏,可是最後我再一次地發現我又做了一件傻事:這種把別人的觀念整個湊在一起而寫成的東西非常做作,非常沉悶,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得下。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丟進了廢紙簍裏,整個的從新開始。這一回我對自己說,“你一定得維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論你的錯誤有多少,能力多麼的有限,你都不可能變成別人。”於是我不再試著做其他所有人的綜合體,而卷起我的袖子來,做了我最先就該做的那件事:我寫了一本關於公開演說的教科書,完全以我自己的經驗、觀察,以一個演說家和一個演說教師的身份來寫。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為他終於明確了他自己的社會角色,從他自己的角度來從事社會活動。

人對自己角色的確定,一方麵是自我評價,一方麵是他人評價,同時也是由社會分工確定的。所以,人的社會角色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每個人都要根據角色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夠在社交中受到歡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現在有些人在台上的時候,很得意,一旦下了台,就灰溜溜的不知所為。相反,有些人自以為很能幹卻得不到領導的賞識,整天牢騷滿腹,一生就在這種牢騷中度過。這些人都是不能正確麵對自己的社會角色,難以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導致人生失敗。

其實,人對自己角色的認同,就能使人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與周圍的人建立友好的關係。明確了自己的角色,你才能在社會的舞台上成功的表現自己。

肯定自我,秉持本色

‖原典‖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古句新解‖

如果依據自己的成見作為判斷的標準,那麼誰沒有一個標準呢?

自我解讀

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個人對事物的判斷標準,不受他人影響,人應保持自我本色,不要人雲亦雲。

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你就是你自己,不要按照他人的眼光和標準來評判甚至約束自己,你無須總是效仿他人。保持自我本色,才能體味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麵貌都是由自己塑造而成的,如果我們能學會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便能踏穩腳步,達到目標;這樣就不至於浪費許多時間和精力,空苦惱。

不能保持自己的本來麵目,這一問題比比皆是。詹姆士?基爾奇博士認為:“這是人性叢林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這也是造成許多精神衰弱症、精神異常或精神錯亂的根源。

曾對兒童教育問題寫過十多本書和上千篇報道的安格羅?派屈說道:“當理想中的自我與現實中的自我不相一致時,那就是一種不幸。”這種現象在好萊塢比比皆是,著名導演山姆?伍德說過,他最頭痛的就是讓那些年輕演員如何秉持本色,他們隻想變成三流的拉娜?透拉,或三流的克拉克?蓋博,而“觀眾要的是另一種口味”。在執導《戰地鍾聲》等名片之前,山姆?伍德從事過好幾年的房地產生意,形成了自己的推銷風格。他聲稱,拍電影和做買賣的原則是一樣的,如果你一味模仿別人,就不能成功。“經驗告訴我,”伍德說道,“不能表現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敗,而且失敗得很快。”

歐文?柏林也曾給喬治?葛斯文提出過忠告。他們兩人初識的時候,柏林已是位有名的作曲家,而葛斯文還是個每星期隻賺35塊錢的無名小子。柏林很賞識葛斯文的才華,願意付3倍的價錢請葛斯文當音樂助理。“但是,你最好別接受這份工作。”柏林說,“如果你接受了,可能會變成一個二流的柏林,如果你秉持本色奮鬥下去,你會是個一流的葛斯文。”葛斯文記下了柏林的忠告,果然成了美國當代著名的音樂家。

查理?卓別林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要他模仿當時一個有名的德國喜劇演員。卓別林一直都不顯得出色,直到找出了屬於自己的戲路。鮑勃?霍伯也有類似的經驗,他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唱唱跳跳,直到還已本來麵目,並以其機智的妙語廣受歡迎。基尼?歐屈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腔,穿著入時,像個城裏人。他宣稱來自紐約,別人卻在背後笑話他。直到有一天他彈起斑琴,成為了牛仔明星和歌星。

上天安排你到世上,就已為你打造好了屬於自己的個性,所以,堅信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應該把自己的稟賦發揮出來。據分析,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具有一些天賦的;你是什麼就唱什麼,是什麼就畫什麼。經驗、環境的遺傳造就了你的麵目,無論是好是壞,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園地;無論是好是壞,你都得彈起生命中的琴弦。

愛默生在他的散文《自恃》中寫道: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一段時間確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隻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與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間充滿了美好的東西。但如果不努力你什麼也得不到;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隻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連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什麼。決定你是否能克服危機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於一個最好的你!你不應當丟掉自己身上最好的東西,去盲目模仿別人,把自己變成別人的影子。

“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必須先是個不盲從因襲的人,你心靈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當我放棄自己的立場,而用別人的觀點去看一件事的時候,錯誤便造成了……”這是愛默生所講的名言。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震撼。也許,我們可以把愛默生的話做如下解釋:“要盡可能用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如成熟能帶給你什麼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及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因素。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對順應群體與否的問題十分關切。他在1955年的學生畢業典禮上,以《超越盲從的重要性》的題目發表演說,指出:“無論你受到的壓力有多大,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但隻要你是個超越盲從而具有獨立個性氣質的人,便會發現,不管你如何盡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環境投降,你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自尊。想要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可以說是人類具有的神聖需求,是不願當別人橡皮圖章的尊嚴表現。盲從雖可一時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卻也時時會幹擾你心靈的平靜。”

達斯校長最後做了一個很深刻的結論。他指出:“盲從是導致人生失去自我的危機因素之一,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不能表現出自我本色者注定要失敗,而且失敗得很快。我們每個人都應肯定自我,秉持本色,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用自己的智慧完成屬於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