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為一個人不應該隻從一個角度去看待身邊的事物,應從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的人生才不會悲哀。在現實生活中,麵對生活的超重,我們應該學會重新麵對自己,在以往成功的經驗上得到升華,使自己麵對強大的生活壓力遊刃有餘。
不要被名利蒙眼
‖原典‖
名者,實之賓也。
‖古句新解‖
名是實的影子,是次要的。
自我解讀
莊子是一位追求自由、樂得逍遙的名士,對楚威王的賞識不為所動,寧願做一條自由自在的魚,也不願沾染名利。
古語有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過一輩子。自古以來胸懷大誌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做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有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如能盡遂人願,更是幸運之極。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付出的值不值得。如果是為了公眾事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相反的付出越多越可怕。因此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要少一點貪欲,多一點忍勁,莫為名利蒙蔽你的眼睛。
從現實來講,求名並非什麼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如果求名心太切,有時就會容易生邪念,走歪門。結果名譽沒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對已有的名氣不滿足,於是產生邪念。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事例值得深思。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拿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讀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不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是否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如果他人不曾看過,就把它給我吧。”希夷說道:“這二句是我詩中之眼,如果把它去掉,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便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念這兩句詩。
不覺暗想,如果此詩一麵世,就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辦法讓它屬於自己。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老天對他的報應。”
宋之問在自己的領域中是很有建樹的,如果不是被名利迷住心竅,遮住雙眼,就不會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有時,美名會從天而降,你會怎麼辦呢?我國著名的京劇演員關肅霜,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題為:“關肅霜等9名演員義務贍養失子老人”的報道,同時收到了報社寄來的中共湖北省委顧問李爾重寫的“讚關肅霜等九同誌義行之歌”的詩稿校樣。這使她深感不安。原來,京劇演員於春海去世後,他的母親和繼父生活無靠,劇團的團支部書記何美珍提議大家捐款義務贍養老人,這一活動持續了23年,共捐款6000多元。關肅霜一開始並不知道,是後來參加的。但報道卻把她說成了倡導者,這就違背了事實。關肅霜看到報道後,馬上委托組織給報社複信,請求公開說明事實。李爾重也尊重關肅霜的意見,將詩題改成“讚雲南省京劇院施沛、何美珍等26位同誌”。
二戰期間,美軍與日軍在依洛吉島展開激戰,美軍最後打敗日軍,把勝利的旗幟插在了島上的主峰,心情激動的陸戰隊員們,在歡呼聲中把那麵勝利的旗幟撕成碎片分給大家,作為終生的紀念。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場麵,後趕來的記者打算把它拍照下來,就找來六名戰士重新演出這一幕。其中有一名戰士叫海斯,在戰鬥中表現極為一般,但由於這張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並在國內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的形象也開始印在郵票、香皂等上麵,家鄉也為他塑了雕像。此時他的心是極為矛盾的:一方麵陶醉在讚揚聲中,一方麵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時,由於自己名不符實,總是處在內疚、自愧之中。所以每天就用酒來麻醉自己,終於,在一天夜裏,他穿好軍裝,悄悄地離開了對他充滿讚歌的人世。
麵對同樣飛來的美名,關肅霜和海斯的態度不同,結局也不相同。還是東坡先生說得好:“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則美矣!對於那些有正義感,有良知的人,麵對不該屬於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做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卻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早晚會被壓垮。不如像關肅霜,活得真實、輕鬆、自在、安然。
名利尤如孿生兄弟,彼此相依,誰也離不開誰。現實中人有重名不重利者,自戲為散淡之人,人稱清廉之士。有人重利不重名,講究實惠,認為名譽好聽不好吃,無用。有人追名逐利,什麼也舍不得放下,總想名利雙收。這三種人三種人生觀、名利觀,哪個更高潔,更可取,不言而喻。人生無利則無以生存,無以養身,不能養身則無法立業。所以不能簡單地把求利之人都視為小人,這要看為誰謀利和以怎樣的手段謀利,獲利後又怎樣對待和利用所獲取的利。如今,獲利多少常常成為一個人價值大小的衡量標準。一個企業不贏利,說得再動聽,仍舊沒什麼好名聲;一個企業領導,隻會搞花架子,卻無創利本事,不是好領導。
如今的社會,人人離不開錢,什麼事都得用錢,“有錢好辦事”亦成了當下的口頭禪。錢能給人們帶來歡樂,使人們生活舒適安逸,免去饑寒交迫之苦,錢能給人帶來自信,不必張口求人,使人們辦事順利。
錢財對於人來說很重要,但世界上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品格、德行。從古到今,有錢人很多,但人們將其記住的很少,而對那些古今德高望重的聖賢,人們卻如數家珍,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雖死猶生的人,不是他富有金錢,而是他富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所以在利與義之間,君子的做法是舍利取義。
南宋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年春天,有一個叫曾叔卿的人,因為家中窮得揭不開鍋,便向親友借錢買了一些壇子之類的陶器,想要運到福建去賣,以便賺幾個錢買米度日。正要走時,有人捎信給他說,福建遭水災,民不聊生,他想陶器肯定沒有人買,便暫時放在家中。一天,一個商人路過,買下了他所有的陶器,錢貨兩清後,曾叔卿卻聽說商人買陶器是為了運到福建去賣,就趕緊說:“福建遭了水災,誰還買陶器,你把陶器退給我吧。”買主被他的高尚行為所感動,推讓了好一會兒,才收下錢走了。他的妻子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錢沒了,便抱怨說:“是人家登門來買,又已錢貨兩清,為什麼要自請退貨?如今家裏正等著錢買米下鍋,難道你不知道嗎?”曾叔卿卻笑著勸妻子說:“做人貴在品節,損人利己的事切不可做。咱們寧可忍饑挨餓,也萬不能唯利是圖,把不好的事情推給別人。孟子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這個道理。賢妻不是常說要效法漢代賢女樂羊子妻勸夫上進嗎?”妻子聽了,破涕為笑,卻又麵帶幾分愧色。
曾叔卿知道舍利就意味著要忍饑挨餓,可是他為了別人不受損失,寧可忍受饑餓也把將要到手的錢退回去,為的是心安,是真正的忍利取義,不貪財,不被利迷惑。
在此我們並不反對人們賺錢發財,隻是希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正當的手段勞動致富,這樣的錢財花著才安心。
在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裏,陳列著一塊數百公斤重的大石頭,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佃看,會發現這塊石頭有一個缺口,順著缺口看進去,會發現裏麵是一塊閃光耀眼的紫水晶。關於此石,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本是扔在一個美國人院內的一塊廢石,因主人覺得它有礙觀瞻,讓人移走,在把它向車上搬運時,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摔出了一個缺口,露出了裏麵包著的紫水晶,這是價值連城的寶物。當主人知道了真相後,很平靜地說:“這塊石頭,我本來就是要丟掉的。現在雖然發現它是寶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絕不反悔。我決定不占為己有,而將它送給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來欣賞。”
故事雖簡單卻說明了一個道理:麵對即將獲得的利放棄也是一種收獲,他得到了好的名聲。寶物貴重,終可用金錢買到,而形象受損,萬金難贖。這是人義所在,隻有這樣才能活得坦然。
這個人的做法,雖然是為維護自己的做人原則,但客觀上起的作用卻已超出了這一點。紐約自然博物館每天不知要接待多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當人們來到這塊石頭前,聽導遊講述了它的來曆時,不管屋裏多麼喧嘩,都會馬上靜下來,人們出神地望著它。這塊石頭裏不僅包著一塊水晶,還包著一顆比水晶還要貴重的水晶心。看到它,誰的心靈不會得到一次淨化呢?麵對名利,人們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不要讓嫉妒抹去快樂
‖原典‖
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古句新解‖
人人懷藏德行,天下就不會產生邪惡了。
自我解讀
莊子認為如果天下人都自覺遵守道德,有順其自然的想法,不去強求外界,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太平許多。
天下人除有食欲、性欲兩項基本欲望外,還有對金錢欲、名利欲等一些欲望,這是由人的社會性所決定的。但是這些欲望和前兩項比起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成為有錢人或是名人,那隻有非常少的人辦得到,要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更不是那麼容易。名來利往的世界中,又有多少成功人呢?
對於有錢人來說,金錢並非萬能;對有名的人來說,出名並不全然都是好的。這些話一半是謙虛,一半則是事實。對那些原本就是有錢人而言,擁有金錢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所以自然可以把錢看得不重,這可能也是事實。但就那些既沒有錢又沒有名的人來看,他們會希望也有機會成為這樣的人,這種念頭是不可磨滅的事實。就像可以實現的欲望看起來通常都很小,但不能實現的欲望卻很大。
嫉妒往往被認為是一種很低級的行為,但我卻認為,嫉妒其實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感,也是擁有健康心態的證據。看見自己很想做的事,別人可以輕易就完成,因而出現嫉妒的情緒,但卻不至於造成別人的困擾。
如果你的嫉妒,讓人生充斥著不滿的情緒,那你是絕對無法享有快樂的生活。如果可以將嫉妒的負麵情緒轉換成正麵,反而就成了快樂生活的出發點。妒嫉是有一定範疇的。很不可思議的是,人很少對那些和自己擁有極大才智差異的人或是和自己境遇不同的人產生嫉妒。一般人大概不會對拿到奧運金牌的選手嫉妒,而會嫉妒拿到金牌的人的都是那些自己想拿金牌卻又拿不到的人。
妒嫉往往在身邊時有發生。住在隔壁的鄰居買了一輛奔馳車;和你同時期進公司的人突然三級跳,成了你的頂頭上司;自己的朋友竟然和帥哥或漂亮美女談起了戀愛,有些人都是對這種事會出現嫉妒的情緒。
人的欲望嫉妒有時會實現的,即反過來說,那些會讓人嫉妒的欲望,隻要去努力或許是可以實現的。因此,如果你隻是在那裏嫉妒卻不努力,是不可能擁有金錢、地位和幸福的。試著把嫉妒轉換成努力的動力,嫉妒對你的人生而言,絕對會有正麵作用。
如果你的努力無法完成你的人生目標,即也就隻有放棄這件事,再尋找其他可以讓你快樂的事。放棄那些很難舍棄的欲望,或許可以讓你成長。
但是,嫉妒別人代表不了自己努力去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畢竟人不能靠嫉妒來推動生命,也不會因嫉妒而停止運行。
不過有一句話說:天妒英才,可見才華也是令人嫉妒的一大方麵。平凡人眼中的天才擁有令全天下注目的眼光,讓人非常羨慕。想必很多人都曾不隻一次想過,如果自己也是個天才就好了。可是天才也有自身的煩惱。
天才的煩惱是平凡人無法想象的。哲學家尼采寫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許多著作,在哲學範疇中被視為是絕無僅有的天才。但是在他生前他的著作根本都賣不出去,到了晚年甚至還發瘋了。數學家哥岱爾提出很多重要的定律,可以說是20世紀以來數學界的大天才。但他體弱多病,也不喜歡與人交往,甚至連學會為他舉辦的60歲壽慶活動都沒有出席。這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也是難以做到的。
現在你還嫉妒天才嗎?或許你有了新的想法?想要成為天才,卻又不想要擁有不幸,這似乎不大可能。除了少數特例,天才好像都不是那麼的幸福,這就是天才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這或許是上天的安排吧!
一項能力測驗顯示,不管是算術、跑步,無論哪一種,測驗結果大都可以得到正規分布的曲線。普通人的平均值大概在50左右,能力好的可以到70~80,比較差的在20~30之間。在平均值兩個極端的,就可視為異常。人類身體和大腦的基本構造都是相同的,排除腦部受損的狀況,所謂的異常,是大腦的運作方式不一樣。
大腦運作方式上的差異,造就出不同的思維邏輯。反過來說,天才的大腦無法像一般人的運作模式,因此他可以能人所不能,但常人會的事有的他也不會做。天才,或是擁有過人才智的人,通常在其他才能方麵缺損的可能性很高。會十位數乘法心算的人,可能是個生活白癡,天才也有平凡人所無法想像的煩惱。所以不必去妒嫉別人,請清自己,會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走出心靈的樊籠
‖原典‖
近死之心,莫使複陽也。
‖古句新解‖
他們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縛住,這說明他們衰老頹敗,沒法使他們恢複生氣。
自我解讀
莊子極力推崇逍遙之道,做人的心境要開闊自由,無拘無束。生活中大道理容易明白,事情做不好常有,而人善於給自己作一個心靈的籠子,卻出不來。
有個被砍斷了腳趾的魯國人,前去拜見孔子。孔子卻責備他說:“你做事很不謹慎,犯了過錯才像這樣遭受刑罰,現在即使求教聖賢,可是怎麼能夠追回以往呢!”
那人說:“我就是因為不懂世事人情的複雜,便輕率地投身社會,所以才被砍去腳趾的。現在我來到您這裏,就是認定世上還有比腳趾更寶貴的東西存在,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天可覆蓋一切,地可容納所有。我把先生視為覆納全部所有的天地,想不到先生這樣計較外在形骸,真令人失望!”
孔子馬上意識到自己的精神正陷入一個自我製造的籠子裏,趕緊說:“孔丘實在太淺陋了,先生何不深細地給我指點一番大道呢?”
那人什麼都沒說,轉身就離去了。孔子長歎說:“弟子們,要努力啊!這個斷了腳趾的人尚且努力學習,以彌補自己殘形的不足,何況健全的人呢?”
那人後來對老子說:“孔丘作為一個德才完美的人來說,還差得遠哩!他幹嗎總是裝得彬彬有禮、擺出一副好學慕道的樣子呢?他大概是希望通過這裝模作樣獲取聲譽,使自己名揚天下吧!難道不知道至人把聲望當作是束縛自己的人生枷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