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徹底的性善論者。他堅信:“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像水必然由高處向低處流一樣。“仁也者,人也。”孟子認為仁即是人的本質,本心。“仁,人心也。”仁,其實就是人心。隻要能保留人的本性,那就會像愛自己的親人那樣去“仁民”,就會推恩於所有的人。
做人要有仁愛之心
‖原文‖
仁,人之安宅也。
——《孟子離婁上》
‖釋義‖
仁是人的精神家園。
品評
孟子認為,仁是人們心靈的棲居之地,能把持住心的隻是仁慈之性。身可以四處流浪,心卻是要安家的。這個“家”就是仁愛之心。
仁愛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也是世界各國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古代那些有智慧的官吏,非常注重培養仁愛之心,廣布仁愛之德。因為他們知道,具有仁愛之心容易得到上司的欣賞和百姓的愛戴,有可能官位長保,即使退位後也能得善終。一個官吏如果缺乏仁愛之心,不會有好下場。
西漢時,有位叫疏廣的人,很有學問,曾在朝廷擔任博士,後來還做過皇太子的老師,地位極其顯赫。當他告老還鄉時,皇帝和太子賜給他很多金銀錢財。
疏廣回到家鄉後,把這些賞賜都分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鄉親們,既沒有為自己購置田產,也沒有將這些錢財留給子孫。有人勸他,但疏廣卻說:“這些錢財是皇上和太子賜給我的,我要將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至於子孫今後的生活,不能依靠我,而要靠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他們如果有出息,就不需要我留給他們錢財,如果他們沒有出息,我留給他們的錢財越多,就會害他們越深。你們說我還需要留錢財給子孫嗎?”
疏廣的一席話,說得在場的人無不點頭稱是。
還是那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隻有懂得愛護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愛護,也才能得到快樂與幸福。
曾有一位教書先生,春節前夕向東家領取了一年的酬勞,高高興興地拿著銀子準備與家人團聚。在回家的路上,教書先生遇到了一件令他為難的事情。他聽見悲慘的哭聲從一間矮小的茅屋中傳出來,惻隱之心使這位教書先生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進門後,他看到一名婦女躺在門板上奄奄一息,一個男人和孩子正哭成一團。
教書先生從男人那裏得知,躺在門板上的是他的妻子,得了急病,快要不行了,但因為沒有錢請郎中治病,隻有等死了。
教書先生一聽,左右為難,如果把這些錢給了這家人治病,自己家的日子將怎麼過?如果不幫助對方,就是見死不救,自己於心不忍。最後還是仁愛之心占據了上風,他毅然把自己的銀子交給了這位男子,讓男子快去請郎中救妻子的命,婦女這才得救。
教書先生回家後,妻子正盼他帶回來辛辛苦苦賺到的銀子,他自然交不出,隻得如實告訴了妻子路上獻銀救人之事。妻子盡管很失落,但也對丈夫給予了理解。他們商量著如何過年,這時孩子們進來嚷著要吃肉。教書先生隻好放下斯文,向一個親戚家賒了個豬頭,以打發孩子。妻子將賒來的豬頭放入鍋中煮了起來,滿屋頓時彌漫著豬肉的香味,給幾個孩子帶來了一些安慰。
正當他們家準備切豬頭肉過年的時候,賒給他們豬頭的親戚來了,說是他夫人覺得賒給他的豬頭太便宜了,因此和他吵得不可開交,要教書先生幫忙把豬頭還給他,否則他家過不了安生年。教書先生無奈,隻有將煮熟的豬頭還給了那個親戚。
教書先生獻銀救人的義舉在鄉間廣為傳播,這時正值朝廷在全國各地選拔人才,教書先生被當地官府推薦給了朝廷,加上他又有真才實學,八年十載之後,當上了朝廷六品官員,家庭生活水平自然大大提高,不再為置辦年貨而發愁了。
這年又逢過春節,教書先生突然想起當年賒豬頭過年的往事,感慨萬千,欣然做打油詩一首:“想當初,可憐可憐真可憐,煮熟豬頭還現錢;看今朝,有朝一日時運轉,朝朝日日當過年。”
這個故事也說明了“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深刻哲理。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基礎。仁愛作為一種做人的美德,成為古今中外各界人士所崇尚的行為。有智慧的人,非常注重培養子孫的仁愛之心,因為廣布仁愛之德的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敬重於愛戴。如果缺乏仁愛之心,人生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做人不可失去仁,否則心靈就失去了居所,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
許多國外大富豪在創造個人財富的同時,也非常熱衷慈善事業,將自己的財富施舍給需要幫助的社會大眾。曾有人計算過,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目前的資產可以買31架航天飛機,或者344架波音747飛機,拍攝268部《泰坦尼克號》。但是事實上,富可敵國的蓋茨夫婦生活很簡樸,唯一可稱得上奢華的隻有他們位於西雅圖郊區價值5300萬美元的豪宅。不過據到過蓋茨家的人介紹,這棟豪宅內陳設相當簡單,並不是常人想象的富麗堂皇。蓋茨曾說過:“我要把我所賺到的每一筆錢都花得很有價值,不會浪費一分錢。”
在過去的幾年裏,蓋茨把他的大量個人財富捐獻給了慈善事業。據統計,蓋茨至今已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業捐出300多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蓋茨夫婦兩人名字命名的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組織,其基金規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會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倍。蓋茨在倫敦慶祝自己50歲生日的時候,對在場的記者表示:“我自己名下的巨額財富對我個人而言,不僅是巨大的權利,也是巨大的義務。我準備把這些財富全部捐獻給社會,而不會作為遺產留給自己的兒女。”
有媒體報道,美國“股神”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將自己85%的資產捐獻給慈善事業。巴菲特的總資產高達440億美元,意味著他這次將捐出370億美元,一舉超過蓋茨基金會總額為290億美元的善款,而且還要多出8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善”。
在當今世界裏,因為有愛世界才溫暖,因為有愛世界才燦爛。隻要我們人人獻出一點愛心,人人學習仁人,人人爭做仁人,人人則都是仁人。喜看愛潮滾滾來,涓涓細流彙慈海。仁者愛人將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重視德性的養成
‖原文‖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膽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孫醜上》
‖釋義‖
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他,隻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
品評
這裏孟子論述了品德對治理國家的重要性,引申到我們的為人處世中,也同樣是適用的。人的品行、道行其實就是“德”,生活中人們對自己仰慕的人最常說的就是德才兼備。
一個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結交真正的朋友,獲得長久的事業成功。這樣的人很難有人能與之長期合作,因為這種人不是搞一錘子買賣,就是過河拆橋;這種人在家庭中,也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極有可能造成愛人和孩子的痛苦與不幸;他們甚至還可能因為某種利益的驅動,鋌而走險以致落入法網……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那些外貌風流倜儻、內心空虛的人,那些隻圖享樂、追求不勞而獲的人;那些對於個人得失斤斤計較、唯利是圖的人;那些投機鑽營、見風使舵、兩麵三刀的人以及為謀求私利、苟且偷安而不惜辱沒人格品性的人,都會被認為是失卻了德性從而使生命黯然無光的人。偉人和聖者的德性是至善至美的,我們通常隻能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但是,我們並不因此而放棄自我德性的造就。否則,我們就喪失了生命底色的光芒。
每一個有意義的人生,都因其獨特的德性而點綴著大幹世界的處處風景。雖然這一風景不一定形成勝景,但是,隻要這風景有其獨特而崇高的風味,能充實自我的生命,能豐富我們的社會,它就是有價值的。
古人雲:“石蘊玉而生輝,水懷珠而川媚。”的確,人的內在崇高德性一旦形成,就一定會流溢於生命的感性形象之中,使我們的生命具有一種絢麗的華彩。因此,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這是一個成功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的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最終導致失敗將是必然的。同樣,在做人處世中,要想在人際交往中暢通無阻,成為一個人人喜歡的人,以德立身也是必不可少的。
據《論語》記載,曾子每日必自覺地反思這樣三個問題:其一,答應為別人做的事,有沒有不盡心竭力去做?其二,與別人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甚至虛偽的地方?其三,所學的東西有沒有真的付諸實施?曾子德行的高尚,我想肯定首先得益於他的這種自覺。
這種自覺常常也是生命快樂的來源。在與人交往中,我們總是可以碰到一些胡攪蠻纏,極令人討厭的家夥,倘若我們還以胡攪蠻纏,或者訴諸憤慨,那是不明智的。孟子的辦法是:“有人於此,其使我以橫逆,則君子則必自反也。……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此亦妄人也已矣。”一句“妄人也已”的蔑視,我們便可以走出煩惱的心境。這無疑是一種瀟灑的“仁者無憂”之境。
所以,生命的這種自覺實在是一種生存的智慧。我們常可發現銀行每天下午四點半鍾關起門來結賬。隔著玻璃門,可以看見職員們比上午還忙碌。他們每天都要把當天的賬目弄得清清楚楚,不拖延,不馬虎,這是做生意的道理。其實做人也要像做生意那樣,每天把賬目弄得清清楚楚。如果賺了,繼續努力;如果虧了,趕快改弦更張。
倘若,沒有這種理性的自覺,沒有對生命的這種“反求諸己”,我們或許會把自己的人生輸得一敗塗地。
1999年3月,美國的《讀者文摘》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寫道:我應邀為一家銀行診斷員工士氣低沉的原因,年輕的銀行總裁歎氣說:“我真不明白哪裏出了問題。”他精明能幹,由底層晉升至現在的高位,卻發覺銀行業務日漸衰落,他歸咎於部屬工作不力。“我使盡渾身解數激勵員工,他們還是無法振奮。”
他說得對。銀行裏到處彌漫著互不信任的氣氛。我與員工多次私下交談之後,終於明白了真相。所有員工都知道,這個已婚的年輕總裁與一名女職員有婚外情。現在事情清楚了:銀行業績差勁是受總裁品德所累。他隻顧偷歡,忽略了其行為的後果。
由此可見,品德其實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極為重要。品德由種種原則和價值觀組成,給你的生命賦予了方向、意義和內涵。品德構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隻根據法律或行為守則去判斷是非。因此,正直、誠實、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們麵臨重要抉擇之時便成了首要。
沒有德性的看護,我們的社會將會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我們將自絕於自己創造的文明;而我們的社會就將變成人人憑感性衝動和物欲辦事的角鬥場。由德性所鑄成的道德自覺和心靈秩序,將是扼製惡欲、惡念、惡勢力的蔓延和滋長的精神武器。德性無形,於心靈深處凝結,化理想、美德為日用常行。我們之所以必須重視德性的力量,其根本原因便在於德性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重道德,以正其身,才能有資格贏得人們的喜歡,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生活裏,很多人抵擋不住誘惑而喪失操守、道德綸喪,紛紛墜入墮落的深淵,我們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原文‖
仁則榮,不仁則辱。
——《孟子?公孫醜下》
‖釋義‖
踐行仁義之人會得到榮耀,而行不仁不義之人,則會自取其辱。
品評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佛教教人向善的一種人生循環報應觀,它注重從人心靈上的揚善抑惡。在這裏孟子也提倡這種循環報應觀,認為仁者必能獲得好的結果,而不仁不義之人一定不會有好的下場。
戰國時,齊相靖郭君門下有一位門客叫齊貌辨。這個人毛病很多,除靖郭君,其他的門客都不喜歡他。門客士尉為這件事諫靖郭君,但是靖郭君不聽,於是士尉離開了靖郭君的門下。孟嚐君私下也為這事勸說過靖郭君,靖郭君大怒說:“就算把你們都殺死,把我的家拆得四分五裂,隻要能讓齊貌辨先生滿足,我也在所不惜!"他讓齊貌辨住在上等客舍,讓自己的長子侍奉著。
過了幾年,齊威王死了,齊宣王即位。靖郭君為人處世的方法很不為宣王讚許,他被迫辭官,回到封地薛處居住,依然跟齊貌辨在一起,在薛地住了沒多長時間,齊貌辨向靖郭君辭行,請求讓他去拜見宣王。靖郭君說:“大王不喜歡我到極點了,您去肯定遭到殺害。”齊貌辨說:“我本來就不是去求活命的。但是我一定要去!”靖郭君勸不住他,隻好答應他去見齊宣王。
齊貌辨到了齊國都城。齊宣王聽說了,非常生氣地等著他。齊貌辨拜見了宣王,齊宣王說:“你就是靖郭君言聽計從、非常喜愛的那個人吧?”齊貌辨回答說:“喜愛是有的,至於言聽計從那是根本談不上。有兩件事說給您聽聽,大王您就知道了。一件事是,大王做太子的時候,我曾對靖郭君說:‘太子耳後見腮,下斜偷視,相貌不仁,這種人會違背常理而行事,不如廢掉太子,改立衛姬的幼子校師。’靖郭君流著淚說:‘不行。我不忍心這樣做。’如果靖郭君當時聽從我的話並這樣做了,一定不會有今天的禍患。第二件事是,靖郭君回到封地之後,楚相昭陽請求用大於薛地幾倍的地方交換薛城。我勸他說:‘應該答應他。’靖郭君不同意,說:‘我是從先王那裏繼承的薛地,現在雖然被後王所厭惡,但是我忠於先王的心依然沒有變,我要是把薛地換給別人,又怎麼對得起先王呢?’這兩件事就足以證明靖郭君對您的忠心。”
齊宣王聽後長歎,神情激動地說:“靖郭君對我竟愛護到這樣的地步,我年齡還小,這些都不知道。您願意不願意替我把靖郭君請回來呢?”
齊貌辨回答說:“好!”於是,靖郭君來到國都,穿著齊威王所賜的衣服,戴著齊威王所賜的帽子,佩戴著齊威王所賜的寶劍。齊宣王親自來到郊外,流著眼淚迎接靖郭君,並請他出任齊國宰相。
靖郭君因為待友以仁,與齊貌辨患難相扶,肝膽相照,所以在他不如意之時得到了齊貌辨的仁義回報,這種仗義的仁德之舉,足以令每一個虛偽之徒汗顏。再看下麵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