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唐玄宗晚年,忽發奇想,遣使送信與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誠邀安祿山去長安華清宮與楊貴妃共洗溫泉浴。安祿山接信之後,招集手下諸將於府中,一連兩日喝酒吃肉,臨行前,送給每位將軍大批的財物和一封密信,將領回去後拆信,卻是吩咐他按照信中路線立即進軍長安的命令。於是安祿山手下的二十餘萬大軍向長安進發,而此時,屬於唐室的軍隊不過才十萬人眾。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短短的三十四天,安祿山就從範陽打到了洛陽。次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把天寶十五年改為聖武元年,一’派改朝換代的架勢。這一下叛亂謀反的麵目大暴露,先前所謂“奉密詔討楊國忠”的幌子,完全是騙人的,至此,安祿山頓失人心,淪為“亂臣賊子。”

然而安祿山卻不相信仁義道德有什麼用處,他隻知道鋼刀是硬的,人的脖子是軟的。當他相信這種思想的時候,他的兒子安慶緒當然也會全盤接收。於是安慶緒決定效法父親,也弄個皇帝來玩玩,就密約安祿山的近侍李豬兒,趁夜晚走進安祿山的帳中,拿刀對著安祿山的肚皮猛砍,砍得安祿山嗷嗷怪叫,至此一命歸西。

死在自己的親生兒子手中,這實在是一個人間慘劇,但凡是這樣的父親,多半自己有著嚴重的問題,如安祿山,迷信於殘暴的武力,所以親生兒子就用他教的這些東西來回報他,或許安祿山死前能夠想到這些吧?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安祿山之死並非是一個特例,正是惡有惡報的最佳例證。

佛經《聖愚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波羅奈國有兄弟兩人,名字叫善求和惡求,善求為人善良,而惡求卻總是作惡不已。一次兄弟倆旅行時迷失在漫無邊際的沙漠中。於是,善求便祈求神靈保佑,禱告一番後果然出現了一棵大樹,樹旁有一條小溪。神靈告訴他:“你隻要砍去樹枝,所需的東西就會出現。”善求和惡求都得到了他們所要的東西。可惡求又暗自盤算:如果挖出樹根,不是能得到更多的好東西嗎?然而,當惡求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挖出樹根時,突然底下衝出五百惡鬼,把惡求撕碎了。

這樣的善惡報應故事在民間也是不計其數的。與其說這是一種神靈的力量,不如說是人性的一種善良願望。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不到,時間一到一定要報。”這是客觀事實,也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劉備臨終時給那個不爭氣的兒子阿鬥留下遺囑:“不以小善而不為,不以小惡而為之。”這是警世之言。存心做惡者們應三思而後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原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告子上》

‖釋義‖

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

品評

在此,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所以孟子認為仁政是天經地義的。這一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但是,這一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倒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 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於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也是孟子仁愛思想的主要體現。

世上的問題大多起於紛爭。文人爭為名,商人爭為利,勇士爭為功,藝人爭為能,強者爭為勝。爭本身並不是壞事,它能促使人向上,促進事業的發展。但是爭也要合乎規矩,不能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幹損人利己的事。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接著又在澠池會上巧妙地跟秦王爭鬥,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趙惠王見他功勞大,就提拔他做了上卿,地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這樣一來,廉頗可惱火了,他對人說:“我在趙國做了那麼多年的大將,為趙國立了很多的戰功,而藺相如本來是一個出身貧微的人,隻說了幾句話,就把職位擺在我的上邊,我實在感到沒臉見人。”他揚言:“我要是遇上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廉頗這些話後,就處處忍讓,盡量不與廉頗見麵。每天上早朝時,他就說有病,躺在家裏不去與廉頗爭位次。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剛巧遇上廉頗,就連忙駕著車子躲開他,藺相如身邊的人,看到這種情形都很氣憤,說藺相如太軟弱、畏縮了,不用說是他,就連在他身邊任職的人也感到羞慚,於是大家都說要離開他。

藺相如堅決不讓他們走,並向他們解釋說:“你們想想看,秦王那樣威嚴,我還仍然敢在秦國的朝廷上當眾斥責他,我藺相如再軟弱,也不會懼怕廉頗將軍。我隻是在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我們的文臣、武將能同心協力的原因。我與廉頗將軍就好像是兩隻老虎,兩虎相爭,結果肯定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采取忍讓的態度,是考慮到國家的安危,然後才能想兩個人的私怨呀!”

沒過多久,這些話就讓廉頗知道了。這位老將軍對於自己的言行,感到既悔恨又慚愧,於是,為了表示自己認錯改過的誠意,就脫掉上衣,背著刑杖由賓客領著來到藺相如家裏請罪。一見到藺相如,老將軍就懇切地說:“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闊的胸懷之至此也。”意思就是說:我這個粗魯的人,卻不知將軍對我是如此的寬宏大量啊!

從這以後,藺相如和廉頗這一相一將,情誼更加深厚,最終成了生死與共的朋友,通力合作,盡心盡力地把國家的事情辦好。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廉頗開始的“爭”,是因為他對藺相如並不了解;同時,他這種“爭”也是光明正大、講究風度的。而藺相如則以更為博大的胸襟和高風亮節的氣概把廉頗給征服了,從而把他“爭取”了過來。他們這種君子之間的“爭”與“和”,成為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很多人認為,生活就像一場爭鬥。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麵的。真正的有眼光、辦大事的人,他們從不把精力浪費在斤斤計較的小事上,更不會本末倒置地去與人相互爭奪。他們的胸懷和風度,當然也能使對方折服,前提是對方不是一個小人。

第一次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其實共有兩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還有一位是奧爾德林。當時阿姆斯特朗說過一句話:“我個人的一小步,是全人類的一大步。”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慶祝登陸月球成功的記者會上,一個記者突然問了奧爾德林一個很特別的問題:“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為登陸月球的第一個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遺憾?”

在全場注視下,有點尷尬的奧爾德林很有風度地回答:“各位,千萬別忘了,回到地球時,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艙的。”他環顧四周笑著說,“所以我是由別的星球來到地球的第一個人。”大家在笑聲中,都給予他最熱烈的掌聲。

君子之學是為了進德修業,修身養性,與人無爭,成人之美,與世也無爭。身為現代社會的人們,雖大多都不講什麼“君子風度”,但“遊戲規則”還是要遵守的,否則,將會落得四麵楚歌,被“請”出局。

不吝讚美方能贏得他人心

‖原文‖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釋義‖

同情心,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

品評

在我們分析孟子仁政管理思想時,可以發現,孟子的仁政管理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之上。孟子以為要隱惡揚善,就要不吝讚美。這一觀點用在現代我們的為人處世中同樣重要。

人際交往中,你如果樂於讚賞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你的交往快樂指數就會大幅度地提高。讚美是人際交往成功的一種重要能力,在適當的時間給予他人讚美,不僅可以使對方獲得信心和動力,還會讓對方會因此而喜歡你,而你自己也將受益匪淺。

一位母親帶著孩子來到了心理學家的家裏,孩子的母親說:“我這個孩子幾乎沒有任何優點,讓我傷心透了。”於是,心理學家開始從孩子身上尋找某些他能給予讚許的東西。結果他發現這孩子喜歡雕刻,並且工藝很巧妙,而在家裏他曾因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懲罰。心理學家便為他買來雕刻工具,還告訴他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同時讚美他:“你知道,你雕刻的東西比我所認識的任何一個兒童雕刻得都好。”不久,他又發現了這個孩子幾件值得讚美的事情。一天,這個孩子使每一個人都大吃一驚:沒有什麼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子清掃一新。當心理學家問他為什麼這樣做時,他說:“我想你會喜歡。”

人類本性上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讚美,這如同食物和空氣一樣對我們很重要。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指出,人在溫飽之後,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我實現”。可見,喜歡被讚美是每個人的天性。聽到別人讚揚自己的優點,就會覺得自身價值得到了肯定。

在一家餐廳裏,有兩位客人同時向老板娘要求增添稀飯時,一位是皺著眉頭說:“老板,你為什麼這麼小氣,隻給我這麼一點稀飯?”結果那位老板也皺眉說:“我們稀飯是要成本的。”還加收他兩碗稀飯的錢。另一位客人則是笑著說:“老板,你們煮的稀飯實在太好吃了,所以我一下子就吃完了。”結果,他拿到一大碗又香又甜的免費稀飯。

人在被讚美時心理上會產生一種“行為塑造”,我們會試圖把自己塑造成具有某種優點的人。並且,這種塑造有心理強化作用,會不斷鼓勵自己向著某個好的方向發展,真正具備人們口中的某些優點。正是在這種自我塑造的過程中,我們產生了一種不斷前行的力量。讚美他人,是我們在日常溝通中常常碰到的情況。要建立良好的人脈圈,恰當地讚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或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別人的讚美。

人人都喜歡被讚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讓他們去達到它。他們寧願做出驚人的努力,也不會使你失望。因為讚美是不會被人們拒絕的。我國清朝出現過一部《一笑》的書,裏麵記載了這樣一則笑話:

古時有一個說客,當眾誇口說:“小人雖不才,但極能奉承。平生有一願,要將一千頂高帽子戴給我最先遇到的一千個人,現在已送出了999頂,隻剩下最後一頂了。”一長者聽後搖頭說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後一頂用什麼方法也戴不到我的頭上。”說客一聽,忙拱手道:“先生說的極是,不才從南到北,闖了大半輩子,但像先生這樣秉性剛直、不喜奉承的人,委實沒有!”長者頓時手持胡須,洋洋自得地說:“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聽了這話,那位說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這最後一頂帽子剛剛送給先生您了。”

這隻是一則笑話,但它卻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說客的機智外,更包含了人們無法拒絕讚美之辭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便在於讚美他人能滿足他們的自我。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讚揚滿足一個人的自我,那麼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於協力合作。美國的一位學者這樣提醒人們:努力去發現你能對別人加以誇獎的極小事情,尋找你與之交往的那些人的優點,那些你能夠讚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種每天至少五次真誠地讚美別人的習慣,這樣,你與別人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和睦。

讚美他人能溝通自己與他人的感情。特別是當你與他人產生隔閡時,關心對方,注意和肯定他人的長處,是消除這種隔閡最有效的方式。另外,對於自己不太親近的人,恰到好處地給予讚美,也會使雙方增加親近感,建立更進一步的人際關係。讚美可以使人們的關係親近。同時,讚美他人還可以反過來激勵自己。被人讚美的,肯定是一個人的長處。而在發現他人的優點和長處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差距,並促使自己努力趕上去。所以讚美他人,在鼓勵他人進步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進步;這也許就是前麵所說的讚美他人,自己也可以獲得多方麵的回報。

當然,讚美別人並不是隨意附和,更不是信口開河,那種毫無顧忌的讚美隻會令人生厭,在我們運用讚美定律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真誠。讚美別人要出於真誠,所講的內容是對方確實具有的或即將具有的優秀品質或特點,而不要口是心非,讓對方感覺你言不由衷或另有所圖。比如如果你誇獎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士長得魁梧,恐怕就會出現“拍馬屁拍在蹄子上”的情況。

迎合對方的心理需求。你所讚美的內容應是對方感興趣或是能夠引起對方興趣的,如稱讚已婚女性身材苗條,讚揚老年人身體硬朗,說孩子聰明伶俐,這些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讚美的話要具體。讚美的話切忌模糊籠統,否則就會給人以敷衍了事的感覺。我們要通過細心的觀察,然後發出肺腑之言,對方才會滿意接受。

仁愛成就一流企業

‖原文‖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

——《孟子?離婁下》

‖釋義‖

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

品評

“仁愛”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孟子認為愛與敬是雙向的,沒有播種就不會有收獲。隻有以仁愛之心對待別人,社會和企業才可能有一個和諧安寧的環境。企業的領導、企業家們要以仁愛之心去對待自己的員工,同樣員工們也應該以仁愛之心去對待企業的領導與管理人員。隻有這樣,企業才能產生出內在的凝聚力。

“人心齊,泰山移”,全體員工的同心協力、一致努力是企業能獲得最終成功的有力保證。而要做到這一點,管理者就要多關心人才的生活,對他們遇到的事業挫折、感情波折、病痛煩惱等“疑難病症”給予及時的“治療”和疏導,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人我關係,從而贏得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增強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使整個企業結成一個凝聚力很強的團體。

管理典範摩托羅拉的總裁保羅?高爾文不僅本人辛苦工作,而且重視正直的員工,一直對為他工作的員工十分關懷,以誠相待。他珍視並忠誠於和同事間的關係,也因此,許多極具才華的人對他懷著深厚的感情,願意追隨於他的左右。

高爾文之所以能取得下屬的依賴,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最重視人的情感和尊嚴。他注重獎勵那些有創造能力的人,並同意權威應屬於勇敢地負起責任的人。他對人們的關懷擴展到他們的雇傭關係之外,當他聽到他的員工家人生病時,他就打電話探詢:“你真的找到最好的醫生了?如果有問題,我可以向你推薦這裏看這種病的最好醫生。”由於他的努力,許多按常理不會到來的專家被請來了。而且在這些情況下醫生的賬單就直接交給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