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1 / 3)

性善論是孟子倫理思想的基礎,他繼承了孔子確立的孝悌為本,仁者愛人的家族主義倫理,並進一步將其推行和應用到社會政治生活中,孟子認為君主要善於推恩,便能運用守法家族主義倫理治理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的這一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為人處世有著極大的啟示。

孝乃人倫之根本

‖原文‖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孟子盡心上》

‖釋義‖

門人桃應問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殺了人,那該怎麼辦?”

孟子說:“把他捉起來罷了。”

桃應問:“那麼,舜不阻止嗎?”

孟子說:“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權力是有所承受的。”

桃應問:“那麼舜該怎麼辦?”

孟子說:“舜把拋棄天下看得如同丟棄破草鞋一樣。因此他會偷偷地背著父親逃跑,沿海邊住下來,一輩子高高興興的,快樂得忘了天下。”

品評

孝是儒學的核心思想,孔子在《論語》中曾說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現在孟子進一步闡明:父子親情在,樂而忘天下。如果我們不認真理解這一觀點,就會輕率地得出會堂與現代法製思想相衝突的結論。

中國人為人處世,以忠孝仁義為準則,而孝則是忠、仁、義的基點,由此可見,孝是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一個人具有孝悌的真情至性,做事就會有分寸有原則,不會做出出格的事情,更不會犯上作亂。他們會從根本上通過孝悌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內在的品格修養,於是他們的為人處事之道也就自然產生了。就此而言,孝道,應當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核心和底線,一個“孝”字,實在應該是人性的根基。

孝,這個古老而義現實的話題,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所推崇奉行的。因為一個人一出生,母親就用甘甜的乳汁來哺乳他,用體溫來溫暖他,他才得以長大成人。長大後還要靠父母含辛茹苦地精心培育,直到完成學業。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可謂殫精竭慮、無私至極。可是在現代社會裏,由於市場經濟產生的巨大衝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道德觀念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人心在所謂的物欲橫流、利益至上的金錢社會中,麻木了,淡漠了,變得極其冷硬。不少人便把孝道放在一邊,隻顧自己享樂,不管父母如何,真是讓人寒心。

一個人,首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之道是什麼。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孝道是充實自己生命的立足點,引導著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人生於天地之間,就應該有飲水思源、挖樹從根的思想品德,就應該像天地運行那樣,把贍養老人、孝敬父母,作為自己的一項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去實行。或許有人會認為,在當今之世大談孝道有些過時,但實際上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這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謝延信,是河南省焦作市焦煤集團一名普通的采煤工人。謝延信本姓劉,“謝”是他已故前妻的姓。1974年,新婚一年的妻子生下女兒後因產後風不幸去世,在妻子靈前。謝延信向妻子承諾要好好照顧妻子一家人。就是這句承諾,讓謝延信在妻子去世後一直信守了32年。謝延信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照顧喪失勞動能力的嶽父嶽母和呆傻妻弟的責任。為使兩位老人放心,他改姓為謝,成了老人比親兒子還親的親人。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基層的普通礦工,挺直了腰杆,32載風雨中用堅韌的臂膀支撐著一個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並且多災多難的家庭,全身心地嗬護亡妻的一家,成為了當地的一段佳話。

不知在32年前,他是否想過他做出的這個承諾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畢竟他要麵對的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而是和自己僅僅共度一年時光的妻子的父母和先天呆傻的弟弟,他要堅持的也不是一年半載或者十年八載,而是漫漫無期甚至自己整個的人生。不過,這個問題已經不需要追根了,謝延信用自己的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幸福和健康,踐行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也成全了自己為人一世的不虛此行。他用誠心、愛心、孝心和責任心譜寫了一曲大孝至愛的華彩篇章。

在謝延信的事跡被全麵報道之後,許多人都深受感動。如今的謝延信成了名人,但他依然跟以前一樣,孝敬老人、幫助別人……當人們問起他成為名人後的變化時,謝延信回答說:“我沒什麼變化,以前怎麼做,今後還會怎麼做。最大的變化是,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幫助下,我們的生活好了很多,我想盡力去幫幫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在謝延信的表率作用下,他的子女都非常孝順和富有愛心,孝成了他們家的傳家寶。可以說在做人上,謝延信是一個極為成功的人。

謝延信的行動令現在的許多人不解,他們有人認為:都自顧不暇了,還有閑心來管別人,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然而,正是在這種自顧不暇的情況下,謝延信的孝才顯得更有力量,更具魅力,不是嗎?

自古至今,人人皆道“做人以孝為本”、“百善孝為先”。《孝經》雲:“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人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報父母恩是自然的孝親過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孝親為大”的道理。但凡有心的人,都會將“孝”當成一種責任,一份義務。

詩雲:“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不管你的成就如何,不管你是莪菜還是蒿草,父母養育你的劬勞之恩,必不可忘,在他們有生之年,你必當及時報答養育之恩。這樣,你才無愧於父母且有裕於後人。對父母孝敬,對兄弟親愛,對他人才會自然生出敬愛之心,“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這也是古人所說“忠臣出孝子之門”的道理所在。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舉凡贍養老人,孝敬父母而可引為楷模者,代不乏人,史不絕書。古有黃襄為雙親暖席,有李密為祖母上表陳情,漢文帝劉恒為會其生母薄太後親嚐湯藥,極盡人子之道。

孝道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釋義‖

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女,推廣開也去愛撫人家的兒女。

品評

孟子在這裏指出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其實,真正的孝不隻是指孝順自己的老人,更指一個人能夠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所有人,這種“孝”是一種超越了血緣關係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無私博愛的胸懷是對父母親人愛的基礎,而對父母親人的愛是這種更寬廣的博愛在親人身上的具體體現。一個人對其他人的感恩之心是由孝敬父母的恩德生起,對他人的仁愛之心也是從愛敬父母開始。之後這種情懷延伸,對他人、對事業、對團隊、對民族、對國家存敬愛,存誠敬,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古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舉孝廉”的傳統理念與“吏製”。而今,有的省、市選拔幹部或有些企業選擇雇員,也把“孝”作為一個條件。可見,行孝的人,容易得到朋友、群眾和上級領導的信任,更容易在社會上立足。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寬大博愛的胸懷,對周圍的人都心存敬愛,把孝行發揚光大。

蒙牛的創始人牛根生信奉“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經營理念。其事業的成功,給我們詮釋了孝親是德行的原點,德行是事業的根本,是立足於社會的根本。

牛根生從小是由養父養母帶大的,這使他從小就樹立了一種感恩的人生態度,對他以後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財散人聚”,這正是養母在他小的時候教給他的。作為一個懂得孝敬的人,牛根生對長輩寶貴的人生教誨恪守不渝。當然,能夠做到散財也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為自己付出辛勞的每一位同事、朋友、夥伴以及方方麵麵,牛根生自小便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在他自己創業之前,曾任一家公司的中高層管理工作。有一年年底,公司分配給他個人一筆獎金,他竟然將其全部分給了下屬。還有一年,公司給他撥款一百多萬元,讓他買高級轎車。結果,他買了5輛麵包車,因為他下屬的幾個部門都需要交通工具。正是這種感恩的精神,讓他獲得了他創業後得以成功的關鍵力量。

牛根生自己創業的時候,缺少資金的支持,他的很多老同事、好朋友聽說後,二話沒說大家就把錢湊來了,資金問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蒙牛企業成立至今還不到十年的時間,但由於企業領導人懂得感恩、關注別人的付出,因此企業發展的人事環境比較好,助力比較多。這家企業在3年內銷售額增長50倍,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並且吸引了摩根斯坦利等全球知名的投資機構26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後來企業又成功在香港上市,迄今已經成為同行業的龍頭。

牛根生的成功正是對“孝道”的完美演繹,也許許多人會感到疑惑,這個故事裏並沒有寫牛根生如何對養父養母敬養,何來“孝道”之說呢?其實,對朋友、對同事的愛正是孝道的一種崇高的境界,這種愛更令人尊敬,也更能讓一個人在社會這條大道上暢行無阻。

在儒家思想裏,對父母的孝,是孝在小處的體現,而“大孝”是一個更廣義的人的品德。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意是說,孝,在小處體現在同親人的關係上,中處體現在同君主的關係上,在大處體現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上。看來,孝不僅僅是一種以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為核心的責任。

“移孝作忠”,忠孝相連。忠的本質是責任,孝於親、忠於國、信於友,在家盡孝、在國盡忠,忠於事、忠於職、“盡忠職守”,在國與家之間“忠孝不能兩全”時“舍家為國”。孝心生愛心,由愛父母而愛家庭、愛朋友、愛事業、愛祖國、愛人類,人間就變得和諧、溫暖了。我們在書籍中多多少少都見到過這樣的文章:焦裕祿看望生病的老大娘說,“您的兒子來了”;鄧小平自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許多偉人都在用他們的一生演繹著對人民、對國家的孝心真情。

孝道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已成為做人的優秀品質而融入了民族靈魂之中。作為21世紀的棟梁之才,我們更應該充分領悟到孝道的真正含義。就讓我們先從孝敬父母長輩開始,學會助人和奉獻,學會做人和處世。這不僅體現出一種社會文明,更是自己的品質折射,是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

真誠待人才能獲得尊重

‖原文‖

不明於善,不誠其未之有也;不誠,未有動者也。

——《孟子?離婁上》

‖釋義‖

極端真誠而不能夠使人感動的是沒有的,不真誠是不能感動人的。

品評

孟子在此指出了個人真誠的重要性,假如你以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

一個人無論你如何懂得變通,做人還是要從真誠做人開始的。“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誠實是做人的起點,也是做人的歸宿。離開“誠實”二字,就沒有資格奢談什麼情操、氣節和教養。隻有真誠,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在複雜的人際圈中立於不敗之地。

少女莉薇天生麗質,言談舉止落落大方,十分招人喜愛。馬克?吐溫一見到莉薇,就對她產生了好感。隨著彼此了解的加深,他們真誠地相愛了。但是,莉薇的家教很嚴,馬克?吐溫要想娶她,必須要征求她家裏的準許。馬克?吐溫找到莉薇的父親,提出了自己的請求。

由於莉薇的父親對馬克?吐溫的為人很不了解,便沒有立刻答應他,而是要他拿出材料來證明自己是個品行端正的人。

馬克?吐溫從莉薇的家裏出來後,就去辦這件事。他想讓莉薇的父親了解真實的自己,所以,他沒有去找那些欣賞他的人,而是找到六位平時對他不屑一顧的人,請他們每人分別寫出一份證明材料。自然,這六個人的證明材料裏充滿了嘲諷、批評之言,甚至對於這樁婚事也不認同,話裏話外說的都是“此人不配令愛”的意思。

巧偽不如拙誠。馬克?吐溫深知這六份證明材料對自己求婚不利,可還是把它們毫無保留地親手交給了莉薇的父親。莉薇的父親仔細看完了六份證明材料就陷入了沉思,過了好一會兒才打破了沉默。他凝視著馬克?吐溫問道:“他們都是些什麼人?難道在這個世界上你連一個好朋友都沒有嗎?”

馬克?吐溫心想,大概是沒戲了,他沒做任何辯解地回答說:“這樣看來,的確是連一個好朋友都沒有。”

出乎意料的是,未來的嶽父大人對未來的女婿表示:“我喜歡你的真誠,決定同意你和我的女兒結婚,因為真誠可以使一個人的缺點和錯誤變得值得原諒。現在,我比他們更了解你。首先,你是一個真誠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不好看法。其次,你也算是一個勇敢的人,敢於拿出對自己不利的材料來求婚。從現在起,我將成為你最真誠的好朋友。”

莉薇的父親沒有看錯人,真誠的馬克?吐溫也沒有辜負莉薇一家人的信任。莉薇成為馬克?吐溫的妻子後,生活十分幸福、美滿,正如地在寫給姐姐的信中所說:“我們的生活充滿明媚的陽光,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陰影……”

事隔多年,有一次嶽父提及當年的求婚之事,問馬克?吐溫為什麼要那樣做?他微微一笑說:“知道了我的弱點,你就不會對我期望過高;從不高的期望中發現我的優點,你就會為沒有選錯我而高興和自豪。我是在用真誠求愛。”

馬克?吐溫的嶽父滿意地說:“真誠不是智慧,但它時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芒。有許多憑智慧冥思苦想得不到的東西,靠真誠卻能輕而易舉地得到它。”

真誠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它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信任,為個人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真誠是心胸開闊和充滿自信的表現,是爭取諒解、贏得人心和反敗為勝的好辦法。

1928年,散文家沈從文被中國公學學校聘為講師。沈從文那時才26歲。他學曆隻是小學文化,闖入上海的時間也不久,身上還帶著一股泥土氣息,卻以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頗有名氣。

但是,名氣不等於經驗,也不等於膽量。在他第一次走上講台的時候,除原班學生外,慕名來聽課的人也很多。麵對台下渴盼知識的學子,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鍾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真是茶壺煮餃子,肚子裏有貨倒不出來。後來,他開始講課了,由於緊張,原先準備要講一節課的內容,在10分鍾內就講完了。

課講完了,可是離下課的時間還早,沈從文沒有死撐麵子天南海北地侃下去,而是拿起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端端正正地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實可愛的真誠話語,引得課堂上爆發出一陣善意的歡笑。原本心懷不滿、認為他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學生,也毫無怨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