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在輒山滅亡後,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劉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劉夢炎便怒不可遏,劉夢炎隻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快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隻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製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紮,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什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曆代皆有。我為宋盡忠,隻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隻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裏,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讚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隻是說:“你在這裏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隻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47歲,但他的名字卻因為錚錚鐵骨而萬古長存。
我們這個年代,已經很少用“有骨氣”讚揚人了,大家仿佛更喜歡用“帥呆了”、“酷斃了”之類的詞語對人加以讚揚,但這並不代表現代人看不見“骨氣”給人帶來的光輝。否則,人們就不會對陶淵明、朱自清這些有骨氣的人念念不忘,對那些四肢健全卻以乞討為生或者吃軟飯的人嗤之以鼻了。
瀏覽網頁時看到過這麼一篇報道:某男子家境貧寒,又好吃懶做,於是抱著發財夢入贅一富豪家庭。結果富豪家的人對他沒有絲毫的尊重,有時候甚至連下人都不如。這讓他很受打擊,但因為害怕再去過那種勞累而貧窮的生活,他選擇了委曲求全。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與富豪家的矛盾越來越深,終於有一天,因為一件小事而怒火中燒的他拿起菜刀,殺了富豪家的所有人,然後主動投案自首……
在這篇報道的後麵,跟帖者無數,這其中,除了少數人對他表示同情,其餘的,都是鄙夷與罵聲。人們很不解,堂堂一個男子漢,為什麼要吃軟飯,為什麼就不能有點骨氣,自食其力,靠自己的雙手換來美好的明天!
動物可以沒有骨氣,因為它不能明事理,看不清世道的善與惡,更沒有所謂的人格和思維。但是人卻不能沒有骨氣,因為骨氣是人的根本,是人格的升華。擁有骨氣,人才能有自尊,才能在對人世間醜惡的反抗中散發出“大丈夫”的魅力。否則,即使能逃過人們的口水,也不能光明正大地挺起脊梁骨做人。
窮人更要有骨氣
‖原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
‖釋義‖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餓死,(但如果)吆喝著施舍給人,路上的餓漢也不願接受;如果用腳踢著施舍給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的。
品評
在這裏,孟子論述了一個與孔子如出一轍的觀點,那就是“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俗話說“人窮誌不短”,人窮並不可恥,窮得沒了骨氣才可恥。因為身為窮人,要想如富人一般用各種方式為自己臉上貼金,以贏得大家的讚美與尊敬是不可能的。這時候,能夠留住最後的尊嚴的,隻有人人都可以具備的骨氣。所以,有骨氣的窮人絕不會因為一點點財物就任人踐踏自己的尊嚴,更不會因為禁不住誘惑就做出出賣良心的事。
季德勝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治療蛇毒的著名專家。其治毒秘方,是他的先祖們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的,而且由於此方“傳子不傳女,世代不外傳”,所以季德勝視秘方比生命還寶貴。
秘方的內涵,全在於“秘”。祖父傳給父親時,有多少味藥,季德勝不清楚。這個秘方,不是單方,藥味繁多,他的先祖在代代相傳中,秘方藥味有沒有進行增減變化,季德勝更無從得知,不過他曾經聽父親說過,季家的秘方是一代勝一代,代代有發展。這就暗示了秘方的藥味是有增減變化的。他父親傳給他的是一個囊括幾十味動植物藥的“亂方”,沒有固定的藥物劑量,一般憑目測、憑經驗信手抓藥配製而成。這個秘方,不僅藥物種類多,而且用藥量大,病人服用很不方便,有時療效也不穩定。於是,在季德勝獨立闖江湖的第三個年頭,他決心把秘方簡化成一個服用方便、療效更高的秘方。
經過無數次的篩選與試驗,季德勝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他將秘方中的各種藥物研成粉末,加藥液調和,用手工做成直徑2.5厘米、厚O.5厘米的黑色藥餅,和一種狀如梧桐子的藥丸,每個藥餅和藥丸都印有紅色“季”字標記,亮出了“季德勝蛇藥”的牌子,繼續走江湖、賣蛇藥。
1942年春,季德勝來到蘇州,不少蛇傷患者經他治療,無不痊愈。同年秋季的一天,一個日本商人以“交朋友”為名,請季德勝赴宴,並送上鈔票、禮品,誇獎季德勝是他的良師益友,要拜季德勝為師。季德勝深知,日本商人這樣做,目的隻不過是為了騙取他的蛇藥秘方。所以,當時的他雖然窮困潦倒,卻人窮誌堅,不被金錢所動,隨即以“去城外山上采藥草,改曰細談”為借口,連夜逃離了姑蘇城。事後他說:“我是中國人,就算窮死、餓死,也絕不會把秘方賣給日本鬼子!”
生活中有句俗語:“富人有臉麵,窮人有骨氣。”骨氣是窮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奮發向上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本來就一窮二白,又為了錢財而出賣人格,為了巴結有錢人而奴顏婢膝,那他將真的一無所有。這樣的人是悲哀的,他不但會被有錢人看不起,也會被窮人所唾棄。
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
‖原文‖
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孟子?離婁上》
‖釋義‖
人一定是先做了使自己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一個家必定先有了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能毀壞它;一個國家必然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去討伐它。
品評
孟子再次強調了,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隻有自強不息,自尊自愛,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這就是氣節、骨氣。
做人一定要有骨氣,要自尊自愛自強不息。翻開曆史畫卷,我們不難看到,在這個世界上,的確不乏有骨氣之人,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文天祥、季德勝,還有現代的孫天帥。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讓自己有骨氣地活著。尤其是在生死關頭,真正能夠做到“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倒是那些為了苟活不惜跪地求饒的貪生怕死之輩隨處可見,就象那位周作人。但也正是這種鮮明的對比,才更突出了骨氣的可貴。
曾看過一個寓言,說有一天,一個獵人捉到了一隻狗,狗驚恐地等待獵人的發落。獵人對狗說:“隻要你投降,我就會給你榮華富貴,條件是,你一切要聽我指揮。”狗心裏想:獵人有權有勢,想找這樣的靠山還找不到呢。於是,它同意投降獵人,並全心全意地為獵人做事。
狗做事從不偷懶,任勞任怨,忠心耿耿,做出了許多成績,令獵人十分滿意。獵人越來越信任狗,以至於把許多大權交給狗,狗又風光又瀟灑。
有一次,獵人和狗發現一匹狼。獵人與狗緊密配合,捉住了這匹狼。獵人想,狼和狗是近親,既然狗已經投降了,那麼狼的投降也是指日可待的。於是獵人讓狗去說服狼投降。
狗對狼說:“投降獵人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對於獵人來說,想投降他是有條件的,他看中了你才這樣做。你看看我,如今多風光呀。再說了,我們本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別不識抬舉。”
狼聽了,無比蔑視地回答道:“我們看上去差別不大,可實際上相去甚遠。你把榮華富貴看得最重要,可我把骨氣看得最重要。我們看上去是有點像,可骨子裏卻是截然不同的!”
獵人不相信狼不在乎利益。他一次又一次地給狼提高投降的待遇,但是,最終他還是沒有降服這匹狼。狗在獵人麵前挑撥道:“你給出的待遇已經很高了,可它太貪得無厭了。”獵人卻意味深長地說:“對於一個有骨氣的動物來說,榮華富貴對它一點兒用也沒有。”
然後,獵人對狼威脅道:“你不投降,我隻能殺掉你。”但狼毫無懼色:“難道我現在比死了更好受嗎?”
獵人沒有殺狼,而是親手把狼放了。狗看了大為不解:“你是不是糊塗了,它沒有投降反倒放了它,太便宜它了。”獵人一腳把狗踢開,狠狠地罵道:“你是什麼東西,一點骨氣都沒有。”
這雖然是一個寓言故事,卻能讓人從中看到人的影子。縱觀曆史,在每一次的朝代更迭中,都有一些為了苟且偷生而卑躬屈膝、對敵人言聽計從的軟骨小人!更有寧願從容就義也不肯充當敵人走狗的民族英雄!
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其實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麵對的,一個人如果能為正義而死,那是死得其所;但如果因為害怕死、逃避死而對敵人卑躬屈膝,就會成為寓言裏那隻沒骨氣的狗,被萬人唾棄,比如金兵入侵時公開投敵的南宋叛臣杜充,再比如被俘後因畏懼死亡而成為千古奸臣的秦檜……他們的行徑是有著錚錚鐵骨的人所鄙夷的,有骨氣之人在麵臨生死抉擇時,總是選擇舍生取義。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圍攻揚州,史可法調兵不至,城內守將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城孤勢單,史可法親率部屬分段拒守,決心與城共存亡。
多鐸不斷派明降將勸降,史可法說:“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麵事人?”接著多鐸親自出馬,連發五封書信,史可法都不啟封,全部付之一炬。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這樣的艱難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隻能抗戰到底,以一死報國。他首先招集諸將說:“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之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史德威凜然擔起此任。
接著他一氣寫下了五封遺書,除了一封是給豫王多鐸的,其餘都是給家人母親、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遺書給母親和夫人:“……北兵於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