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揚州城西北崩塌以後,清兵攻入,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殺,部屬強行奪過佩刀,擁其走入小東門,清兵迎麵而來,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師也!可引見汝兵主。”接著被俘。
史可法被俘後,多鐸以賓禮相待,口稱先生,當麵勸降,並許以高官厚祿。史可法罵不絕口,嚴加拒絕:“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願速死,從先帝於地下。”“城亡予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壯烈犧牲於南城樓上,時年僅44歲。
這就是一個有骨氣之人對待生死的態度——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
骨氣是人骨子裏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是不會因為外物的幹擾或阻撓就能消減的。所以,封建專製的淒風苦雨也罷,異族侵略的劍影刀光也罷,高官厚祿的利誘也罷,坐牢殺頭的威脅也罷,靈魂的摧殘也罷,肉體的折磨也罷,從來不曾毀滅這撐高天之骨,貫長虹之氣。
人生要養浩然氣
‖原文‖
吾善養浩然之氣。其為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間。
——《孟子?盡心》
‖釋義‖
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間。
品評
孟子的浩然之氣指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天地運行所表現出來的精神,人應該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修為,以直養而擴充自身的浩然之氣,以達到一天地之精神相合,與天地之信息相通,這是大智慧。因此,孟子的這句話被許多人作為畢生追求的人生格言。
白居易有詩曰:“堯舜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人的修養有三個層次,體會天地長久不衰的廣大德性,效法天地自強不息的健行精神,修養天地清剛浩大的正氣,這是第一個修養層次。以天地為法式才顯得博大、高明,這是第二個修養層次。不注重我字,不注意私字,這是第三個修養層次。要想有大的作為,有大的成就感,我們就要從遠處、大處著手。
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能體會天地之道而存養天地之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能充滿天地的浩然正氣。正氣在得誌時能經天緯地,正氣在貧窮時能恪守道義。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在生死關頭,“當道存在我就存在,當道消失我就死亡。眼前見到的隻是道,不考慮我的生死”。為道而死,也就是通常說的氣節或節操,也就是殺身成仁、舍身取義、視死如歸的節操。
若不培養正氣,邪氣就會產生。 “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節操不確立,人格便喪失。這樣不是家庭的忤逆之子,就是社會的害群之馬;不是社會的奸人,就是人類的蟊賊。
西漢將軍霍去病,以“匈奴未死,何以為家”的思想精神,戎馬一生,戰績赫赫,26戰死他鄉,終年僅24歲。東漢班超,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英勇氣概,沉重打擊了匈奴的勢力,恢複了西域同內地的密切聯係。宋代辛棄疾,以“男兒到死心似鐵”的不屈意誌,在妥協投降派的阻撓、打擊下,為收複被侵占的失地奔走、奮戰了一生。明代海瑞,看到嘉靖皇帝殘暴昏庸,黎民苦難沉重,毅然為自己置備了棺木,訣別妻兒親友,上書直斥嘉靖皇帝。戚繼光,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坦蕩胸懷和非凡抱負,率軍痛剿東南沿海的倭寇,保衛了國疆邊防。清代老將關天培,在鴉片戰爭英軍進攻虎門的戰鬥打響時,將幾件舊衣服和幾顆脫落的牙齒裝入木匣寄回家,以示死戰之決心,戰場上親自上陣搏敵,壯烈犧牲。鄧世昌,甲午中日海戰中,指揮受傷的“致遠艦”開足馬力,向敵“吉野”艦撞去,要與之同歸於盡。著名人物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拒絕出走,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正氣之歌喚取後來者的覺醒。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行誌,與民由之,不得誌,獨行其道。”
浩然正氣包括壯氣、豪氣、逸氣、清氣。
臨淵不懼,臨危不驚;寧死不屈,寧折不彎;寧拋頭顱、灑熱血不失節操;國難當頭能憤然而起,危急時刻敢舍身成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是壯氣。
臨風把酒,橫槊賦詩;壯心不已,誌在千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孟子有雲:“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此是豪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使在人生最低穀的時刻,也能沐江山之風月,駕淩波之扁舟,舉杯邀月,遊目騁懷;不求與日月相始終,隻見今世之樂趣無窮。此是逸氣。
與自然天地相應合,春蟲秋蟬,聲聲入耳,夏雨冬雪,皆可濯心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見花放水流,能知其樂趣,聽禽鳴天籟,可悟其天真。此是清氣。
這壯氣、豪氣、逸氣、清氣,合在一起,便是君子所有的正氣,也正是孟子所說的具有不竭生命力的浩然之氣。
人活一口氣,要活得光明磊落,頂天立地,就必須有一股浩然正氣。因此,每個人都應培養這股浩然正氣,以正氣來工作便能自忠,以正氣來辦事便能自敬,以正氣來理財便能自廉,以正氣來交友便能自誠,以正氣來養心便能自謹。
堅守做人之底線
‖原文‖
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
——《孟子?盡心上》
‖釋義‖
古代的賢王,因喜好善人善行因而放下對本身權勢的顧念;古代的賢士,何嚐不如此?因悅足於本身的道術而放下對他人權勢的仰望。
品評
孟子認為,能堅守自己義道的人,就是“古之賢士”,就如孟子本人。這種人不論有無賢王來禮敬,都會堅守自己的義道。這個義道就是做人的底線,做人的原則。
孔子說“隨心所欲不逾矩”,事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話可以隨心所欲地去說,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不能“逾矩”,不能違背基本的原則。嵇康也說:“不以榮華肆誌,不以隱約趨俗。”,做人不因榮華富貴而放縱心誌,不因卑微窮困而趨赴流俗。這些都是賢言皆是說做人要堅守底線,不可沒有原則。
一個一身正氣的人,他會堅守做人的原則,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不退讓。
史蒂文森說過:“為原則鬥爭容易,為原則而活著難。”人們總是在一些關鍵時刻找出種種理由放棄原則性,放棄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所以,在關鍵的時刻是否能夠堅持原則,常常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正氣的重要依據。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永遠值得我們敬畏,那就是頭上燦爛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一個人失去了原則性,也就失去了是非善惡的衡量標準和道德準則。
美國紐約市一位功成名就的建築師,曾得益於父親對他的教育,他曾感慨地帶著人們重溫父親當年教育他的一個情景:
11歲那年,全家在新罕布什爾湖中島上的別墅裏度假。那裏四周臨水,景色迷人,是理想的釣魚之處。
鱸魚節開始前的子夜時分,我和父親扛上釣竿,去一過釣癮。
鱸魚在我們那兒隻有鱸魚節才允許釣。坐下後,隻見一輪明月,波光粼粼,好一個銀色世界!
忽然,我覺得魚竿那一頭沉甸甸地被什麼東西拖著。父親要我沉住氣。他用讚賞的目光注視我緩慢地把釣線拉回來,我小心翼翼地把那條筋疲力盡的魚拖出水麵:這是一條我們從未見過的碩大無比的鱸魚!
父親點燃了火柴,看了看表。“10點,離鱸魚節開始還有兩個小時。”
他再瞧了瞧魚,又瞧了瞧我,“你得把它放回去,孩子!”
“爸爸……”我不解,繼而放聲大哭。
“這裏還有其他的魚呀!”
“可沒有這條大。”我繼續哭鬧,頂起嘴來。
月光皎潔,湖麵上靜悄悄的,周圍沒有其他人和船。這似乎還有一線希望。我停止哭泣,用懇求的目光注視著爸爸。
父親不再說話,這清楚地表明他的決定是不容違拗的。
無奈,我隻得把鉤子從鱸魚的唇上拿下,慢慢地把它放回黑沉沉的水中。那魚在水中呼哨一聲就消失了。真懊惱,也許我永遠也釣不到這麼大的一條鱸魚了!
那是二十三年前的事,如今我是紐約市一位頗有建樹的建築師。是的,這些年來,我確實再也沒有見到過像二十三年前釣到的那條大鱸魚。
那次父親讓我放生的終究不過是一尾魚,而我卻從此學會了自持。
那晚,我聽從父親的告誡邁出了光明磊落的第一步。有了這個開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處處嚴於律己。在建築設計上我拒絕取巧弄乖,受到同行們的讚譽;甚至親朋好友向我透露股市內情而勝券穩操時,我也婉言謝絕。對工作像對待信仰一般抱有深沉的責任意識,已成為我自己生活的信條和教育孩子的內容。
“你得把它放回去,孩子!”那句當時聽來無情的話,如今卻親切地留在我的心坎裏。使他一生都能夠充滿力量地堅守心中不容侵犯的準則,因而使他終生受益。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我大膽地走正直的道路,絕不有損於正義與真理而謅媚和敷衍任何人。”但在當今時代,又有多少人能堅守正義與真理的原則,而不去“諂媚和敷衍任何人”呢?
2003年春,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全國人民陷入了恐慌。
作為抗非典陣營中的領軍人物鍾南山,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他仗義執言,一語千鈞,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在“非典”傳播之初的2003年2月18日,北京有關權威部門發布消息:“引起廣東非典型肺炎的病因基本查清”,元凶是“衣原體”,並建議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然而,對於這一結論,鍾南山沒有盲目相信,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質疑,認為還需要在科學實驗和防治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在當天下午,廣東省衛生廳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討論關於發布“非典”病因元凶是“衣原體”這一消息的問題。
輪到鍾南山發言時,他沉思良久,科學家的良知和臨床實踐,使他無法盲從這一結論,他搖搖頭說:
“大量的事實證明,臨床症候與治療用藥均不支持這個結論!”
他不同意典型衣原體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觀點,而認為典型的衣原體可能是致死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致病原因。經過他有理有據的論證,廣東省決策層采納了他的意見,並堅持和加強了原來的防冶措施。
4月初,由鍾南山牽頭的廣州專家和香港專家的合作取得突破:在對40多例“非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清檢測中,分離出兩株冠狀病毒。經檢測初步認定,這極可能就是“非典”的重要病原體。
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可以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
事實再次證明,鍾南山的堅持是正確的。他為廣東衛生行政部門及時製定救治方案提供了決策論據,使廣東成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區之一。
有人曾替他擔心。有一位朋友事後問他:“你就沒想過可能會判斷失誤嗎?要知道,稍有差池都可能有損院士的聲譽。”
鍾南山平靜地說:“我隻尊重事實和真理,明哲保身不是科學家的品格。明知不對還要盲從,受害的隻能是患者。”
求真直言,不迷信權威,是一個一身正氣的人應當堅守的底線、原則。正直的人追求真理,忠實於真理。不會因為迷信權威或者考慮個人的得失而欺騙自己、欺騙別人。見風使舵、無原則、無主見的人不可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因為按古人的觀點,他們是一些胸無正氣、身無硬骨的“小人”。小人當然不會成就一番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