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每次匈奴來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報警,然後妥當地退守要地,不與之正麵開戰。一連好幾年,沒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奪走。
時間長了,匈奴人都覺得李牧是怯懦的人,因此對他毫不在意,甚至連趙國的士兵們也認為主帥膽小無能。趙王聽說了此事,便遣使責備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沒有改變以前的做事方式。趙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了回來,派其他將領代替他的職位。
不到一年時間,匈奴再次前來進犯,趙兵皆出與之爭戰,但出戰的結果多是失敗,喪失了許多土地,邊境百姓也無法正常安穩地生活。趙王見邊事不利,便想請李牧回來統禦北方。這時李牧已經稱病在家,不願出仕,無奈趙王強請硬求,非要他重任邊將不可。李牧於是要求必須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軍,才願意奉命出馬,趙王立刻就答應了。
重做將軍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這讓匈奴數年裏一無所獲,但他們終究還是認為李牧膽小怯懦。防守邊塞的將士天天得到賞賜卻不用打仗,他們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決死戰,以作為對賞賜的回報。此時,李牧知道軍心齊了,就挑選了十多萬精兵,並讓他們做好戰鬥的準備,然後把城中百姓養的牲畜都趕到城外去。
沒多久,就有一小部分匈奴來犯,李牧先命數千人應戰,然後假裝不敵,故意敗北回營。匈奴首領聽說了,便率軍大舉侵邊,這時李牧才率主力迎擊,一鼓作氣,殲滅了匈奴十多萬人馬,這讓匈奴元氣大傷。這時,他們才明白李牧的碌碌無為不過是掩人耳目的假象。從那時起,匈奴人一聽見李牧的名字,簡直聞風喪膽,再也不敢來進犯了。
想成就大業的人,要有忍耐的精神,凡事不可冒進,不可被自己一時衝動的感情所左右,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就要分清遠近大小和輕重緩急,分配好自己的精力,在該舍的時候要忍痛割愛,在該忍耐的時候要從長計議,謹慎行事。
回過頭來,讓我們再看看孟子吧。孟子本身似乎就是一個慢慢騰騰的人,試想,憑他那淵博的學問與才能,應該是出將入相,高官厚祿,風光無限的,但他這位賢才在各國遊曆了大半生後卻落得個一無所獲,兩手空空返回了老家,他在仁進之途上的辦事效率可實在讓人不好“恭維”。再看看當時的那些縱橫家們,他們的效率是孟子無法比的。就拿蘇秦來說。蘇秦最初遊說秦惠王沒有成功,那時的樣子真是慘不忍睹:衣服破爛、臉色漆黑,麵容枯槁,一個人擔著自己的行李回到家中。但是後來到了趙國,見到趙王,用連橫之策把趙王鼓動得心花怒放,當即就被授予了相位,封為武安君,而且天下各國多數都和趙國聯合起來,聽從蘇秦的指揮。就是這轉瞬之間,狼狽不堪的蘇秦便身成為了天下聲勢最為顯赫的人。這就是縱橫家的效率,取王侯將相之高位,得萬鎰黃金之巨富,獲得天下俯首之權勢,易如反常、速度轉瞬。孟子與之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其實對孟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孟子並非是一位天天慢性子的人,他的慢慢騰騰全是因為在苦苦堅持他的儒家之道、仁政思想,他並不反對名和利,但是他堅決不願在名利之途上不擇手段地突飛猛進。
追求不同,居心各異,以持之以恒之心堅守道義,這就是孟子一生坎坷、仕途不暢的原因。以挖空心思之道去追逐名利,所以蘇秦之輩才會驟取高官,顯赫一時。
曆史是睿智而公平的,無數事實印證了“其進銳者,其退速”這句話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我們也應該銘記於心。
懂得舍棄才能得到
‖原文‖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告子上》
‖釋義‖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
品評
孟子在此為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就是為人處世要懂選擇知放棄。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不斷舍棄的過程。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不願舍棄的。有既得的,有想要的;有精神的,有物質的;有名利的,有情分的。“難舍”、“割舍”、“舍不得”等詞彙,體現了人們麵對舍棄時的痛苦和無奈。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一些東西如果不舍棄,勢必成為一種負累。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當鳥翼係上了黃金,鳥兒就飛不遠了。勇於舍棄是一種現實需要,善於舍棄是一種處事藝術。有智慧的人都是些懂舍得知放棄的人。所以他們離成功總是很近很近。
蘇格拉底的“如何尋找最大麥穗論”就是教我們如何選擇的:在一塊麥田裏先走上三分之一的路,觀察麥穗的長勢、大小、分布規律,在隨後的三分之一的田地裏選定一個相對最大的,然後從容走完剩下的三分之一。即使在這三分之一裏麵還有更大的麥穗,按照規律來說也不至於令你太過遺憾了,總比一上來就匆匆選定,或者行程快結束了才胡亂抓一個更具有科學性,更能使人心安理得。蘇格拉底的“尋找最大麥穗理論”是選擇的技巧,也是放棄的智慧。有時候你的目標太多,不妨扔掉一些,這樣選擇對你而言才會是快樂而不是苦惱的。
一個不成功的人,往往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目標太多。這樣的人不懂得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他們什麼都想要,但因為精力和時間有限,結果什麼都沒有做好。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如果不懂得選擇,那就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成功的機會。所以,舍棄是必要的,必要的“舍”往往能換來更大的“得”。
2000年初,一個生意人老李發現了一賺錢的商機:生產IP撥號器。因為整個機器成本才五十塊錢左右,可是因為是新生事物,所以當時的市場價卻高達一千多元。其實,IP撥號器的技術原理很簡單,基本是電話機原理,隻不過多了塊控製芯片而已。
老李了解到這一行情後,馬上行動,買來了數萬元的生產調試設備,並招聘了一批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地設計、生產、調試。很快,產品便推向市場。老李的分析也得到了市場驗證,他因此而大賺了一筆。就在別人以為他會立即擴大生產規模時,他卻來了個急刹車,放棄了這一生意。他賣掉了設備,辭退了技術人員,轉租了廠房。
很多人對此很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說老李是個十足的傻瓜,放棄了這麼好的賺錢機會。但隻有老李自己最清楚這樣做的原因。他清醒地認識到,IP撥號器利潤是超高的產品,競爭對手肯定會紛紛跟進,而且其中好多都是實力雄厚的電話生產廠商和大通信公司。他們一旦介入,自己的產品就毫無優勢可言。與其到時候灰溜溜地被別人打敗,還不如自己先撤退,所以他明智地選擇了放棄。老李的放棄又一次得到了市場的驗證。
老李的放棄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沒有放棄就沒有收獲,人的精力就那麼多,當你把精力放在了勢頭漸衰的事情上時,自然沒有精力去做勢頭正盛的事情,可想而知,你的人生之路也會隨之勢頭漸衰。
有些人就是不能做到知足知止,貪心不已,他們的人生永遠在選擇,在追逐更好的東西,以便壯大自己的名望、地位,他們從來就沒有想過放棄,放棄那些不足取的東西。因此,他們的人生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沒有放棄的勇氣和膽識,你就無法比別人看得更遠,無法比別人走得更遠。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一個時間段內,我們也許能做好一件事情,但不可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回顧自己的成功之路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小時候很喜歡唱歌,在這方麵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但他同時也是一所師範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不錯。師範畢業時,他很苦惱,是繼續學習唱歌呢,還是做一名教師?他想邊做教師邊用業餘時間唱歌。但他父親說:“孩子,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隻會掉到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必須學會放棄一把椅子。”帕瓦羅蒂於是為自己選擇了一把“椅子”。他說:“選擇和放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卻是成功的前提。”
其實,放棄並不一定意味著失去。放棄貪婪,就得到了輕鬆;放棄痛苦,就得到了快樂;放棄患得患失,就得到了灑脫;放棄陰霾的昨天,就得到了晴朗的今天。
一位老禪師坐在快速前進的馬車上,一不小心掉了一隻剛買的新鞋子。由於急著趕時間,也來不及停車去拾取了。
他身邊的小沙彌歎了口氣說:“師父,好可惜呀,那是剛買的新鞋子啊。”
沒想到老禪師迅速地把另外一隻鞋也扔了出去,小沙彌驚訝地問:“師父,您這是做什麼呀?”
老禪師微笑著說:“這一隻鞋無論怎樣,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能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這是禪的智慧,是深悟的哲學。我們很多人常常患得患失,很多時候對自己已經失去作用的事物卻一直耿耿於懷,不能放下。其實一旦放下,放眼長空,不僅可以使自己釋懷,更多時候還能使他人獲益,一舉多得。
人生中,必要的放棄不是失敗,而是智慧;必要的放棄不是削減,而是升華。人要學會退一步思考,有舍才會有得。所以,我們說必要的“舍”是一種理智,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因為這樣的“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得”。
莫為懶惰找借口
‖原文‖
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告之下》
‖釋義‖
人怎麼能用自己力不能及這樣的借口而不去做呢?這隻是因為他本來就不願意去做而已。
品評
不能、不會和不想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能”是客觀上的原因,“不會”是主觀的原因,而“不想”則是客觀上能做而主觀上不願意做,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夢想,也能信誓旦旦地表示願意為夢想而拚搏甚至不惜犧牲一切,但當真正落實的時候,卻往往瞻前顧後、畏縮不前,千方百計為自己的“不想”編織借口。這就是惰性。
人都是有惰性的,但懶惰是萬惡之源,而懶惰最常用的偽裝就是“沒時間”。有時你會聽到這樣的說辭:“等我有空再做。”這句話通常表示“等手上沒什麼重要的事情時再做”。事實上,永遠沒有所謂“空”的時間。你可能有“休閑”時間,卻沒有有“空”的時間。在休閑的時候,你也許會躺在遊泳池邊盡情玩樂,但這絕不是“空”的時間——你的每一分鍾都很值錢。
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個成功的訣竅:變“閑暇”為“不閑”,也就是不懶惰,不貪逸趣。愛因斯坦曾組織過享有盛名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每晚例會,與會者總是手捧茶杯,邊飲茶,邊議論,後來相繼問世的各種科學創見有不少產生於飲茶之餘。據說,茶杯和茶壺已列為英國劍橋的一項“獨特設備”,以鼓勵科學家們充分利用餘暇時間,在飲茶時溝通學術思想,交流科技成果。
“閑不住”的人們還在閑暇時間裏積極開創自己的“第二職業”。在概率論、解析幾何等方麵有卓越貢獻的費爾馬,他的第一職業是法國圖盧西城的律師,而數學則是他的“第二職業”。哥白尼的正式職業是大主教秘書和醫生,而創立太陽係學說卻成為他“第二職業”的研究課題。富蘭克林的許多電學成就是在當印刷工人時從事“第二職業”的成果……
“閑不住”的人們還在閑暇時間裏虛心向社會上的能人賢者求教。托爾斯泰曾在基輔公路上不恥下問,請教有豐富生活經驗的農民。達爾文曾在科學考察途中,拜工人、漁民、教師為師。不甘悠閑,不求閑情,已被實幹家和科學家視為生活的準則。
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度過閑暇時間的方式。有人利用閑暇時間博覽群書,汲取知識的甘泉;有人利用閑暇時間遊曆名山大川;有人利用閑暇時間廣交朋友,撒下友誼的種子;有人利用閑暇時間進行美術創作,摸索篆刻藝術,構思長篇小說,讓思維張開想象的翅膀……
當然,也有一些人的閑暇時間是白白流逝的。他們或墮入“三角”甚至“多角”的情網,或沉溺於一圈又一圈的紙牌“漩渦”,或陶醉於“摩登”、“時髦”的家具擺設,或無聊地徘徊於昏暗的街燈之下。正如智者所說,日常生活中,消磨於極平常的或者接近於沒有事值的悲劇為數不少。
事實正是這樣,無所事事,進而無事生非所造成的悲劇並不鮮見。研究人員曾多次到監獄進行調查,讓130名青年犯人回答有關閑暇時間的若幹問題。結果有89%的人說,他們犯案作科都是在閑暇時間進行的。有63.9%的人說他們入獄前的業餘生活是庸俗無聊、低級趣味的,總想尋求刺激,折騰鬧事。有85%的人說,他們所以犯罪,基本上是因為在閑暇時間結交了思想落後、品質惡劣的壞朋友。
不可否認,懶惰的人永遠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又覺得時間過得好漫長。因為他的懶惰,所以平時不願意多思考,多學習,到幹起活來的時候不是這裏不會就是那裏不懂,效率當然要比別人慢了很多。別人幹完了,他還在那裏苦苦地熬。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接到任務後愛拖遝,把今天的活兒拖到明天,明天的活兒拖到後天,這樣的人就是在浪費時間。可是他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把工作時間用在了聊聊天,聽聽歌上麵。當然,工作中是應該有適當的休息,但是不能過分,凡事都要有個度,要在特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情。
一般來說,懶惰的生命表現形式最主要的就是貧窮。“因人懶惰,房頂塌下;因人手懶,房屋滴漏。”有個弟兄年輕力壯,但卻窮得叮當響,可以說家徒四壁。不用問為什麼,就是因為懶。
平時,他懶得煮早餐,有時連午餐也一樣懶得煮。家中許多壞了的東西,本來動手修修就可以再用,但他就是懶得修,為了圖方便就去買新的。他嘴上常常掛著一句話:“太麻煩了。”因為怕麻煩,常常給自己帶來不小的損失。比如,有一次他家裏養了幾十隻農家雞,要他到市場零售,但他又說“費事”,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批發給人便算了。結果,一隻雞少賺了三四十元,共計損失上千元。本來弟兄姊妹都想幫助他,但後來知道他的貧窮是由懶惰造成的,而又不思悔改,於是人們就都不願意幫助他了。在生活水平已經提高了的今天,這個人仍然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真的是很可悲。
如果你有懶惰的問題,下麵幾個建議可以助你成功:
(1)使用日程安排簿。
如果你對何時應做何事心中無數,這個工具有助於你把所有資料很有條理地記錄在一個地方。“富蘭克林計劃簿”、“每日安排簿”和“日程簿”都是極好的工具。
(2)在家居之外的地方工作。
如果你不容易調動自己的積極性,或許說明你需要換個環境了。許多人在家裏養成了一套習慣,怎麼也擺脫不了。另外一些人,家裏使他分心的東西多——電話鈴、門鈴、家人鄰居幹擾、電視機、錄音機、家務活等等。所以,離開家你或許能專心工作。這也許是你為了能開展工作要做的唯一的自我約束。
(3)及早開始。
有時你會突然意識到因為開始太遲而無法完成當天想做的事。這是最令人失望的。許多人在意識到時間不夠而無法做他計劃中的事時,幹脆把整天一筆勾銷,什麼都不幹。遇到這種情況,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養成及早開始的習用。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春天播種,秋天才有收獲。在生活中,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打開幸運之門的鑰匙。在人生中,一定要有適合自己的明確目標,而且為了實現目標要不懈努力。隻有這樣,才能克服懶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