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對聯道出了他自幼就愛國家、愛人民,並願為之奮鬥終身的心願。這也正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可貴的信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首對聯當時就流傳很廣,後來的革命家也常引用“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話。兩年後賀熙齡寄贈他的詩:“六朝花月毫端掃,萬裏江山眼底橫。”與這首對聯的意思如出一轍。宗棠自己也很欣賞這副對聯。30年後他已作了大官,又重寫這副聯語,交給兒子掛在家中書室內。他還說:“三十年前我寫下這副對聯勉勵自己,至今還常想起。雖然現在成就不大,德薄能鮮。過去所說,不免有些誇張,自己也感覺慚愧。但是我想,年輕人應該有高大的誌趣,這是沒有錯的。”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29歲,已有了4個女兒,但為了生活,仍然終年奔波在外。那年開始到安化小淹陶家坐館。生日前夕,他寫了“二十九歲自題小像”8首詩,其中第一和第六首雲:
猶作兒童句讀師,生平至此乍堪思。學習為利何所有?壯不如人他可知。
蠶已過眠應作繭,鵲雖繞樹未依枝。回頭廿九年間事,零落而今又一時。”
九年寄眷住湘潭,廡下棲遲贅客慚。嬌女七齡初學字,稚桑千本乍堪蠶。不嫌薄笨妻能逸,隨分鹽婢尚諳。賭史敲詩多樂事,昭山何日共茅庵?
和他同輩的人,有的考中進士、點了翰林,飛黃騰達。他三試不第,仍是一個鄉村教師,窮愁潦倒。贅居在嶽家,確是令人羞慚的。但他想起遠在湘潭的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還是感到生活的幸福,他在詩末自注雲:“素愛昭山煙月之勝,擬買十笏地,它日挈籋老焉。”這個微小的誌願後來也沒有辦到。
周夫人讀了他的詩後,寫了一首詩和他:
清時賢俊無遺逸,此日溪山好退藏;
樹藝養蠶皆遠略,從來王道重農桑。)
她見他牢騷太多,安慰他暫時退藏。農桑之事自有樂趣,也是遠略,人才總會有出頭之日的。 周夫人不僅會作抒情小詩,也熟讀曆史,還寫了幾十篇詠史詩,評論古代人物,從秦始皇直到明代的張居正。她遺留下來的詩有130多首,收在詩集《飾性齋遺稿》內。可是她體弱多病,婚後一年生了長女孝瑜(字慎娟),感到十分勞累。她結婚時帶來了一個陪嫁侍女,姓張,因家中貧困,自幼就典賣給周家,一直陪伴著周夫人。周夫人仁慈寬厚,從不以婢仆待她,二人感情如同姊妹。周夫人第二年又生了次女孝琪(字靜齋)。孝琪患了小兒麻痹症。周夫人以為自己不宜再多生孩子了,就勸宗棠收下這位侍女為妾。周夫人的母親王太夫人據說善於“人鑒”,即俗話說的會看相識人。宗棠貧窮的時候,是王太夫人看中了他,認為是非凡人才,所以富家收了窮女婿。侍女陪嫁也是她的意思。她認為女兒將來子息艱難,這個侍女體格健壯,倒可能多生兒子。當時的社會普遍希望多生男孩。宗棠在妻子和嶽母的勸告下,納下了侍女為妾,這就是後來的張夫人。當時家中稱她為“姨”,多年後改稱“老姨”。直到30餘年後,周夫人去世,才扶正為夫人。從前周夫人操勞家務,十分辛苦,張夫人嫁後,就將家中柴米油鹽、浣洗、縫紉所有家務都一手攬過來,讓周夫人能多休息。第二年(道光十七年)周夫人又生了一個女兒孝(字少華),張夫人早一個月也生下一個女兒孝琳(字湘)。又隔了9年,周夫人才生下第一個男孩孝威(字子重),這也是她的最後一個孩子。隔了8個月。已經是次年(道光二十七年)了,張夫人也生了一個男孩孝寬(字子厚)。周夫人體弱,沒有奶水,兩個男孩都由張夫人哺乳。每次她都先將孝威喂飽了,然後再喂孝寬。張夫人以後又生了孝勳(子建)、孝同(子異)兩個兒子,真是應驗了王太夫人的人鑒。張夫人始終敬重、奉侍周夫人,周夫人也始終愛護這位老實賢惠的妹妹。她們的感情保持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