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七年(1837年)巡撫吳榮光邀請七次考第一的得意門生左宗棠,到醴陵淥江書院當山長。書院招收青少年和兒童,每人給少許膏火費。山長相當於現在中小學校長兼主任教師,待遇菲薄。書院很窮,經常請不到教師,宗棠不在乎生活清苦,對教學抓得很緊,管理嚴格,他發給每個學生一本日記,命他們將所學功課隨時記載。太陽落山後,將學院大門鎖上,他親自查閱功課,獎勤罰懶,對不用功和說假話的學生,就停發膏火費,用它獎給潛心苦讀的人。學生進步很快。
道光二十年(1840年),發生了一件大事:中英鴉片戰爭爆發了。西方列強的炮聲震驚了沉睡幾千年的神州大地。中央之國的人民擦擦眼睛,昏昏然,惶惶不知所措。皇帝和王公大臣們更是驚慌萬分。也有少數明智之士事先已預見到了“夷禍之可慮”,曾作過一點介紹“夷情”、“夷務”的工作。而今聽到炮聲,知道他們擔心的那種事態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左宗棠可算是後者之一,也是這些人中最年輕、默默無聞的一個。
道光皇帝和文武大臣被英國幾條軍艦嚇慌了,派了一個昏庸賣國的大臣琦善去和英國人交涉,初步結果是,英方答應將軍艦撤出天津,而清朝廷卻將堅決禁煙的林則徐和鄧廷楨扣上“誤國病民”的罪民,撤職查辦,後來又流放到新疆。由賣國投降的琦善去廣州接任兩廣總督,繼續與英國人辦理交涉。
當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但後來林則徐被撤職拿問,大家的心都涼了,惶惶然也不知今後將是何結局。左宗棠在小淹聽到廣州禁煙,英軍挑釁時,已預感到西方列強侵略迫在眉睫。他對西方情況還不熟悉,就去詳細查閱自漢唐以來有關外國的記載和曆代對外交涉的書籍。好在陶家的藏書很多,他從文籍中了解到,英國當時是西方列強中最富強的國有,而且一貫四處掠奪,包藏禍心,為時已久,決不可輕視。但是,他認為隻要全國上下一心,積極奮戰,敵人是可以擊退的。
後來他聽到堅決抗戰的林則徐被撤職,投降賣國的琦善反被重用,十分憂憤。接著又傳來英軍索取香港,並且攻占了沿海一些領土的消息,他感到事態嚴重。小淹是偏僻的鄉村,消息閉塞。那時賀熙齡正從北京告假回長沙。賀熙齡也是一位愛國派,反對議和。長沙消息較靈通,他又與京師官員們有書信來往。因此左宗棠常寫信給賀熙齡,請他將時局發展情況隨時告知,他的一些牢騷和忿懣無處發泄,也就都向這位尊敬的老師傾訴,他還認真研究對付英軍的戰守機宜,寫了六篇軍事策略:
一、《料敵》。對敵人有全麵、正確的了解:國力、軍員、軍械、運輸、後備力量等。
二、《定策》。確定軍事、外交策略。
三、《海屯》。沿海軍艦、炮台、兵員等的配備。
四、《器械》。增強軍艦、槍炮、彈藥等力量。
五、《用間》。重視對敵人的情報,偵察工作,了解敵人虛實、動向。
六、《善後》。計劃好戰後事宜。
他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抗敵措施,如增設碉堡,簡練兵卒,更造船炮等。並建議發動海上漁民、水勇,乘坐小艇,用木炮黑夜襲擊英艦。他認為英國勞師遠征,艦隻、兵員不多,補給不足,隻要嚴陣以待,是可以擊退的。決不可屈膝投降。他以為他提的策略對戰爭有用,但卻無處投訴,沒有人會采納他這樣一個鄉村窮教師的意見。他寫信告知賀熙齡,賀熙齡很同情他。但自己是一個退休官員,也絲毫無能為力。
道光廿一年(1841年),局勢更惡化了。琦善的投降政策徹底失敗,英軍占領了香港,又向廣州進逼,清軍節節敗退。道光皇帝於是又倉惶將琦善革職拿問。左宗棠對投降派氣恨極了,寫信給賀熙齡說:“琦善以奸謀誤國,貽禍邊疆,應當斬首軍前。”他認為投降派的所作所為,長了敵人誌氣,滅了自己威風。從此西方人更蔑視中國,中國將士喪失了信心,以後東南海隅可能會長期遭受敵人的侵略了。他的判斷不幸而言中。
他的友人黎光曙(吉雲)任禦史,是一位敢說話的官,對英軍入侵一直很關心,上過幾次奏疏。他比左宗棠年長許多,但很器重宗棠,寫信征求他的意見。宗棠說:“當前要務是嚴懲那些主和、投降的人,也要追究那些作戰失誤的將領。不這樣辦,人心就不能振作,國威也從此不振。”他也知道,世局已如此糜爛,黎光曙也不過一名小官,人微言輕,朝廷哪能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