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軍陝甘途中,左宗棠為陝西會館題了一副對聯:
百二關河,十年征戍;八千子弟,九寨聲名。
西寧收複後,劉錦棠在那裏建立了一座昭忠祠,祭祀死難將士,也請左宗棠寫了一副對聯:
黃流東注,湟水南來,
任濁浪縱橫,百折終須趨巨海;
胡笳勿悲,羌笛休怨,
認靈?仿佛,千載猶聞誦《大招》。
這兩副對聯抒發了左宗棠對10年征戰的感觸。戰爭雙方都要遭受重大的傷亡,還會危及無辜人民的生命財產。左宗棠是在多方的敦勸和壓力之下才從事戰爭這個不祥之物,也是在愛國思想驅使之下,不知疲倦地為國事馳驅。從閩、漢來陝甘,帶了8000子弟,一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但他堅信:“任濁浪縱橫,百折終須趨巨海”,內亂終將平息,國家終將統一,失地終將回歸祖國。
陝甘戰爭結束後,他又準備進軍新疆。趁這一段喘息的時間,我們暫時離開一下戰爭,談談他在西北的政績。
他在西北的時間很長,前後有12年,大部分時間用在軍事上,隻是在戰爭的間隙從事政治、經濟、教育等工作。同治八年底他接受總督關防,同治十一年七月才進駐總督所在地蘭州。由於陝西設有巡撫,主持本省政務,左宗棠名為陝甘總督,按清代慣例,一般不宜對陝政多加幹預;所以,他盡心力較多的隻在甘肅。雖然時間不長,但還是幹了許多出色的工作。 首先談談他辦的幾項實業,即當時稱之為洋務。同治十一年底在蘭州創辦了蘭州製造局,這是一所製造武器的兵工廠。當時甘肅戰事已近尾聲,新疆戰爭即將開始,建立這個工廠是為進軍新疆的需要。左宗棠有一個辦洋務的得力助手:記名提督、總兵賴長。他是廣東人,原是粵軍將領康國器(佑之,康有為的祖父)部下,曾隨左宗棠在閩粵一帶與太平軍作戰。他雖然是行武出身,但心靈手巧,懂得西洋機器的有關知識,也會仿製西洋槍炮。他原留在福建,宗棠來西北後,將他調來主持製造局工作。局中工匠多數是廣東人,還有福建和寧波的一些能工巧匠,有些是從福建船政局調來。該局主要生產槍炮彈藥,產品有:仿德製後膛螺絲大炮,仿意製重炮,仿德製後膛七響槍。又改進國內原有的劈山炮和廣東製無殼抬槍。劈山炮本來很笨重,要13人施放,改進後隻需5人;抬槍也由原來3人放二支,改為一人一支。另外還大量生產銅引、銅帽和大小開花子彈等。裝子彈的火藥開始是由海外購運,因為運費昂貴,宗棠決定自己生產,由幫辦甘肅新疆軍務的劉典籌劃。光緒元年在蘭州成立了火藥局,最初生產的火藥力量不及洋藥。左宗棠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親自指導火藥生產,發現原料硝和磺不夠純,提出要經五至七次反複提煉,經過改進,產品質量和洋藥基本相同。雖然增加些工本,但省了運費,也節約了大筆外彙。
左宗棠對生產有一個科學的見解,他主張生產技工和使用人員互相學習、了解,使製造器械的人知道如何使用,使用器械的人知道製造中的一些知識;這樣,生產者可以不斷提高產品性能,更好地滿足使用上的要求;使用者也可增加維護、修理的知識,而且還可參加生產改進者的行列。因此,左宗棠命廠中技工都學會使用各種兵器,又命令從軍營中挑選一批官員來廠參觀演習。
蘭州製造局在短短的幾年中,生產了大批槍炮彈藥,源源不斷供應進軍新疆的部隊,產品質量都不錯,在收複新疆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光緒六年俄使索思諾福齊等來到蘭州,看到中國自造的武器,也都同聲讚歎。
左宗棠在蘭州自製槍炮的目的,是支援新疆戰事,長遠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不因武器低劣而受製於洋人。他曾說:“如果有充裕的經費,就能大大提高武器的產量和質量,中國槍炮日新月異,西方各國再也不可能挾其槍炮之利,來欺侮我們了。”他早在湖南幕府時,就曾自製劈山炮,這次在陝甘行軍途中,曾見到鳳翔府城樓內,尚存開花炮子二百餘枚,平涼府西城有一尊大洋炮,上鐫“萬曆”,及“總製胡”等字。他不禁慨歎,寫信給總理衙門說:“嚐歎泰西開化炮子及大炮子之入中國,自明已然。……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索一解人不得也。”
除了武器外,左宗棠也十分注意發展民生日用工業。早在辦福州船政局時,就向清朝廷提出了要次第開辦民用工業的計劃,認為這是富民強國之本。甘肅盛產羊毛,賴長用他自己製造的機器,將本地羊毛織成一段呢樣,送給左宗棠看。宗棠看看質量不錯,與外國貨也差不多,就和賴長商量,開辦機器織呢廠。賴長說他自己“杜撰”的機器,質量還不能保證,外國有現成的織呢機,建議買一整套來。宗棠同意他的意見,委托胡光墉在上海向德商購買,還請了幾位德國技師。
這一整套織呢機器共1200餘件,另外還買了掘井、開河等機器,運輸真煞費苦心。輪船運到漢口後,改裝木船,1000餘箱分成4000餘小箱,從漢水上溯,然後起岸,用牲口、牛馬車和民?從陸路運到蘭州。遇到山高路窄,還需要開鑿山路,或拆散大件,才能通過。從第一批機器運到蘭州,直到最後一批到達,相隔達一年之久。真是“甘道難,難於上青天!”後人說這是“愚公移山”式的建設。
賴長織成第一段呢樣是在光緒三年冬,到光緒六年九月,織呢總局正式開工。廠址在蘭州通遠門外,新建了幾座廠房,聘請德國總管李德和奧國滿德二人,另有德國技工5人,由一名中國領班管理。約定在任期中將全套生產技術傳授給中國學徒。學徒是由陝甘勇丁中挑選出聰明好學的青年。左宗棠期望這批青年將來都成為熟練的師匠,以後一傳十,十傳百,由關內到新疆,都能生產呢料,國人都能用上國貨。
甘肅織呢局是中國第一家機器織呢工廠,它的意義和影響比甘肅製造局更大,但是當時中國人似乎並不重視它。相反,英國人卻十分注意。從機器剛運到,直到工廠落成,上海的英文報紙連續報道。外國人從壟斷中國市場和維護商業利益著想,對中國自辦近代工業頗為嫉妒。英國人對德國搶先經營也抱有敵意。他們還派人到蘭州參觀,說原料和產品質量不及洋貨,價格又高,攻擊德國的技術。德國人不服,還打了一場筆墨官司。
左宗棠於光緒六年底(1880年)離蘭州後,織呢總局和製造局都先後停辦,真所謂“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他離蘭後第二年,還念念不忘一手創辦的織呢局,寫信給護理陝甘總督楊昌?,詢問織呢局的近況,說:“至今猶魂夢難忘。”然而兩年之後,織呢局就停辦了。製造局是同治十年開辦的,到光緒八年也停辦。雖然兩廠的壽命都不長,但卻為我國近代軍事和紡織工業起了先驅作用。它們的一些機器至今還保留了下來。六十五年後(1943年)有一位專門研究左宗棠事跡的學者秦翰才,特地去織呢局舊址尋訪,那時已改名為蘭州織呢廠,廠前門楣依然標著“甘肅織呢總局”赤地金字,看去是左宗棠手筆。廠內還剩下有德製的織毛機、梳毛機等五台機器。經過幾度興衰,現在規模宏大的蘭州通用機器廠和蘭州第二毛紡廠就是在這兩個廠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在甘肅辦的洋務除上述兩宗外,還試辦過機器采金。采金機是由胡光墉捐購的,他還推薦了一名德國技師米海厘,隨身帶了兩件探礦儀器來甘肅。先在肅州文殊山,後到玉門赤金峽勘探,沒有探查出大金礦,但探出了一起石油礦,就是玉門油礦的前身。左宗棠和米海厘談過幾次,認為他不是內行,不久就將他遣送回去。後來左宗棠派人在產金地辦起小規模的人工淘金,他告知楊昌?,辦金礦的目的是養活部分窮人。因為那年甘肅雖豐收,糧雖產多了,但交通不便,運不出去,穀賤傷農,老百姓仍然窮苦。左宗棠辦金礦效果不大,但他提出的辦礦方針在當時卻是很有意義的。他說:“礦務須由官辦,沒有聽任人民私采之理。但官辦弊端很大,防不勝防,又不及包商開辦,耗費少而獲利多。最好是以官辦開其先,而商辦承其後。”後來他在新疆開辦金、鉛、鐵礦,都采用“官本試開”,辦其它工業也同樣倡導“官開其先,商承其後”的方式。處在封建時代末期,他已具有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眼光,也已覺察到官僚資本主義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