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渠鑿井是他在西北舉辦的另一項利民措施。西北黃土高原素缺雨水,農作物全靠渠水灌溉,左宗棠作了一番調查研究,得出結論說:“西北地畝價值高下,在水分之多少;水足則地價貴,水缺則地價賤。治西北者,先宜水利;興水利者,宜先溝洫,不易之理。”所以他安置戰後回民,必選擇有水草之地。他在平涼住了一年多,經常去涇河觀察形勢。涇河與西北多數河流一樣,平時幹涸,一遇暴雨和山洪暴發,又泛濫成災。前人曾修過鄭、白二渠,引涇水灌溉。同治四年,劉典在鄭、白二渠遺址上重修渠,後左宗棠也在“利民渠”遺址修了一條“因民渠”,他還有更大的計劃。平涼西北是涇水發源處,涇水流到涇州,與禭水合流,水勢漸壯,如開渠灌溉,可得肥沃田地數百萬頃。如果節節築壩,作閘蓄水,又可以通小船,可像湖南的湘水、資水,源頭可通舟楫。他聽說外國有開河機器,就命胡光墉買到一套德國機器,又聘了幾位德國技師。光緒六年秋,人和機器到達涇源工地,左宗棠命平涼知府廖溥明主持開渠工程。用機器開河,這在內地還是一個創舉。那年冬天左宗棠奉召進京之前,還親往工地視察,作了指示。不幸次年春涇水暴漲,把渠工衝壞了。接任護理總督的楊昌?借口財政困難,主張停工。左宗棠雖不以為然,還提出速開支渠,以宣泄上遊水勢等意見,但“人亡政息”,終於不了了之。
“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水利建設自古有之。秦渠創於秦,漢伯和漢延兩渠創於漢,到清代仍有幹渠20餘條,支渠140餘條,灌田80餘萬畝。經過10年戰亂,雙方都曾掘堤,用渠水灌阻敵人,破壞很大。左宗棠撥出專款,一一為之修複。他還在河西走廊張掖、肅州以及西寧、河州等處修渠治壩;在最窮荒的安西、敦煌和玉門發給平民賑銀、寒衣,撥款舉辦兵民屯田。他的部將王德榜駐軍在狄道和安定一帶,屯田自給。為了引抹邦河水灌田,王德榜提了一個宏偉的計劃,將一座高三十五六丈,長420丈的山坡,挖低25丈,開成明渠。這個計劃,連左宗棠都為之吃驚,後來還是批準了。王德榜從此不僅是左宗棠手下一員猛將,而且也成為一位開河、水利專家,後來在北京永定河上遊和江蘇六合境內滁河下遊都主持過築壩、開河的工作。
光緒三年西北大旱,河渠幹涸,左宗棠下令各地打井抗旱。一時在西北各省普遍開展了“鑿井運動”。左宗棠采取以工代賑的辦法,既救濟了災民,又獲得永久的水利。費用不夠,他就自己拿出養廉金來,他寫信給陝西巡撫譚鍾麟說:“估計開數萬井,所費不過數萬金,如果經費難籌,可由我一人負擔。”他以養廉金捐助公益事業,是從不吝惜的。如光緒四年修蘭州城垣,清朝廷工部不準報銷,全部費用都由他私人負擔,養廉金就是這麼花掉的。另一個辦法是勸富家出錢,貧者出力,兩得其益。鑿井運動取得了很大效果,僅陝西大荔一縣就開鑿3000餘井。開渠鑿井減輕了當時的災荒,也為發展西北農業起了很大作用。
左宗棠在蘭州還有一件想興辦但未辦成的事,即修建黃河鐵橋。他看到兩岸人民來往十分不便,隻能用羊皮筏渡河,皮筏既小,又很危險。他托胡光墉從上海請來德商泰來洋行福克,到蘭州勘察洽談,福克索價六十萬兩銀子修建這座鐵橋,左宗棠嫌要價太高,甘肅戰後財政拮據,一時拿不出如此巨款,因此未能辦成。直到三十年後,宣統元年,後繼者稟承左宗棠的倡議,終於將蘭州鐵橋建成。
發展農業對西北人來說,是關係到能否吃飽、生存的頭等大事。左宗棠早認識到這點,開渠、鑿井就是為發展農業興辦的一些措施。但是他發現在西北有一大怪事,在興辦農業之前,先必須進行“破壞性”的工作。當他入潼關以後,使他十分吃驚的是,西北田野上開滿了罌粟花,城鄉各處盡是煙民。他作了一些典型調查,如在陝西三原縣,城裏人吸鴉片煙的占十之七,鄉下人吸煙的占十之三。農民不種糧食,卻種罌粟,因為鴉片價錢比糧食貴得多,又可以自己吸用。光緒三年陝甘大旱,餓死了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十之八九是煙民,因為煙民身體本來就虛弱不堪,哪堪再挨餓?寧夏原是西北的糧倉,指望能運些糧來救荒,不想良田也都種滿了罌粟,一片片罌粟花,確實鮮豔美麗,但卻不能充饑,還是毒物。政府也撥了些款子救濟災民,但災民領到賑款後,不去買糧,卻先去買鴉片。這似乎又是一件天大怪事,其實也不奇怪,吸上鴉片成癮,就不能自拔。左宗棠到達西北後,立即下決心禁種罌粟。 罌粟原產於印度,自漢代張騫通西域後,域外植物紛紛移植到中原,如葡萄、蘿卜、胡桃、胡瓜、胡麻、蠶豆、豌豆、玉蜀黍等。據說罌粟早在唐代已來西北,唐人雍陶過斜穀詩雲:“馬頭初見米囊花。”有人認為米囊花就是罌粟花。但是中國人大抽鴉片煙是從清道光年間才開始的,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西北人本來抽的是從廣東運來的洋煙,名為“廣土”,但價格高昂;於是有人從廣東買來罌粟種子,在陝甘試種,產品質量(毒性)癮君子認為不壞,可與“廣土”媲美,於是大量種植,稱為“西土”。西土“物美價廉”,西北吸煙的人越來越多,人民體質越來越壞,農業生產也一蹶不振。原來剛勁的民風,也變得奄奄無生氣。無怪乎左宗棠稱罌粟為“妖卉”。
自鴉片戰爭以來,左宗棠對“妖卉”深惡痛絕,他認為鴉片之禍,既深且烈,人則變為廢物,家則傾家蕩產,國則亡國滅種。林則徐堅決禁絕鴉片,不畏帝國主義強暴和朝內權臣奸佞,不惜犧牲高官厚祿和身家性命,左宗棠十分敬佩他。同治四年,左宗棠在福州看到鴉片在福建流毒很深,十人中幾乎有五個吸鴉片,煙民中窮的淪為盜賊,當官的則貪汙腐化,福建吏治一塌糊塗,他特上奏朝廷,建議對福建政治嚴加整治。但是他在福州的時間很短,還沒有來得及實行整頓,即奉命調赴西北。在西北看到鴉片之烈,甚於東南。通過一番調查研究,他定下了禁絕鴉片的方針和策略,對煙農、煙販和煙民區別對待:對於農民,絕對禁種罌粟;對於煙土販子,禁運而不禁賣;對於煙民,隻勸戒而不禁吸。
為什麼隻禁種、禁運,而不禁吸、禁賣呢?這項政策是根據當時社會的特殊情況而製定的。當時西北吸鴉片者太多,十人中有三四人吸,有些地方高達十之六七。而吸毒者多深藏密室,販毒者也十分隱蔽。如果去捉拿煙民煙販,不僅捉不勝捉,也沒有如此多的戒毒所來收容煙民,而且勢必驚動千家萬戶,官吏衙役本來多數就是品質低劣,必會趁此需索詐騙,而這些官、兵、吏、役本人也多數是吸毒者,彼此又會互相包庇。所以如下令禁吸鴉片、捉拿煙民,結果會成為一紙空文,有令不行,政府威信下降,徒然令閭裏不安,增添一些貪汙索賄的事,以後就更不好辦事了。禁種則容易收效,罌粟長在田野中,一大片罌粟花,一眼就看到。從成苗到開花結果,需要較長時間,煙農無從守秘密,很容易被及時鏟除。低價的“西土”來源斷絕了,外地洋煙又嚴禁運來,市麵上隻有偷運來的或在荒山絕穀內生長的少量煙土,煙價就會猛漲,煙民會自然而然地減少,這比頒布一紙空文的禁吸命令要有實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