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戰事結束後,左宗棠就集中精力來禁種罌粟,他命令各級政府從道、府縣,直到基層,四出檢查,見到種罌粟的整片地畝,一律翻犁灌水,全部鏟除。如果是罌粟和豆麥等雜種的地,隻將罌粟拔除。每月都要彙報,違禁者處以杖責枷號,不論貧富貴賤,一律依法處分。雖然禁種比禁吸好辦些,但也遇到了各種阻撓。貪官汙吏借此向農民敲詐勒索,軍營中本來吸毒成風,也暗中包庇煙農,煙農則公然說:“不許種鴉片,哪來的銀子交錢糧?”各地方官表示:“民間種罌粟,時間已久,早已成為習慣、風氣。西北地方遼闊,要想一時查禁,也是很困難的。”但是左宗棠不為這些阻力所動搖,仍然堅決執行禁種。
寧夏在馬化鴇統治時期,因為穆斯林教規嚴禁鴉片,沒有人敢公開種罌粟,馬化鴇失敗後,因為有厚利可圖,人民就紛紛種起來了。禁煙令在寧夏的阻力也最大。左宗棠毅然將寧夏府大小官員(除個別外)分別革職、撤任、查辦;對違抗禁毒的士紳也一律拿辦。經過如此整頓,寧夏大種罌粟的局麵平息下來了。自從林則徐大禁鴉片以來,三四十年中,在清政府大員中,最痛恨鴉片、禁鴉片決心最大、最嚴格的,當推左宗棠了。
禁種罌粟是為了斷絕鴉片煙的來源,除了禁種還必須禁運。左宗棠對外地煙的政策是:四川、雲南等地土煙入境,一律沒收焚毀;對於洋煙,因為受中英不平等條約限製,不沒收銷毀,但一律不準入境,勒令煙販連同煙土折回。如偷運入境,查出則仍要焚毀。從禁種、禁運開始,後來對開設煙館公開售煙也加以禁絕。
禁種、禁運的政策不久就收到了效果,到光緒六年左宗棠離開西北時,陝甘境內煙苗已基本根絕,隻在深山荒穀可能還有少量種植。新疆境內,南路煙苗已消滅大半,北路則差些。總之,煙土來源大量減少,煙價自然騰貴,每百兩價格由六七十兩銀漲到三四百兩,煙民自然減少了。
禁煙的最後一步是針對煙民。既然禁吸在當時難於實行,對於汪洋大海的煙民隻有勸戒。左宗棠發動各方力量收集戒煙藥方,配製成藥,分送給煙民。同時鼓勵官紳士民捐資合藥,救治煙民較多的,還要上報朝廷請獎。這是積極的方麵,消極的一麵呢,對於廣大煙民無法一一懲治,但對於官吏,則絕不許吸煙。部下有吸煙者,一經發現,就扣上一頂很合適的帽子:“嗜好甚深”,或“頗有嗜好”,這樣就具備了參劾革職的資格。
左宗棠痛恨鴉片煙,厭惡抽煙的人,是始終如一的。有一次他聽說孝威托兩個同年好友,為母親代購藥材,他知道這兩個人煙癮很大,寫信去狠狠批評了兒子一頓,並且命兒子與這兩人斷絕往來。還有一次,不知從哪兒聽到的消息,說他的長孫抽鴉片煙,他勃然大怒,立命家人將孫子拿來,予以處死。家中人都知道他的脾氣,說到真做到,誰都捏一把汗。大家趕緊將孫子藏起來。隻有幾位姑奶奶是在左宗棠前唯一可以說話的人,她們拉住父親苦苦相勸,告知他大孫子並沒有抽煙的嗜好,不過偶爾抽一兩口玩玩的。宗棠才息怒,命將他禁錮在書房內,如果再犯抽煙的毛病,那就非處死不可了。一個月之後,他沒有再抽煙,這才放了他出來。
陝甘的農民不能種罌粟了,怎樣維持生計呢?左宗棠又替他們籌劃,種罌粟獲利很大,因此要找一種同樣獲利大的作物,他認為可用種棉代替。棉花是一種經濟作物,他經過一番核算,認為種棉收利可高於罌粟,在通知下屬推廣試種稻穀桑棉的文中說:
“甘省素來不產絲棉布匹,全靠外省運來,既無舟船運載,因此價格昂貴異常。農民本來很窮,每到隆冬,還隻穿件短布單衣;而我們在上位當官的人都輕裘重茵,實在於心不忍。”“西北人民苦無衣甚於無食,許多老弱婦女衣不蔽體。”他引述唐人韋應物的詩:“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到身為最高地方官,竟未能使老百姓人人有溫暖的衣服穿上禦冬,深為慚疚。
種棉織布,不僅能解決農民生計,也能解決老百姓缺衣問題。他一方麵廣泛宣傳種棉的好處,一方麵又向民間傳授種棉方法。同治十三年,他下令刊行了《棉書》和《種棉十要》等書籍,同時還命各地設立紡織局,教給婦女紡織技術。由於他的積極倡民,甘省東自隴東正寧、寧州,西至河西走廊涼州、甘州、山丹、東樂等地普遍植棉。同治十二年他西征時經過山丹等地,正值田間棉熟,他停車和父老攀談,農民告知他:“一畝棉田收獲較好的,可得二十餘斤,每斤一千文,又省工力。種罌粟還要剝果刮漿,種棉比種罌粟更合算。”當然,種棉代罌粟,主要目的是斷絕毒害人民的煙土來源,同時又解決了人民的衣食問題,是一舉兩得。現在甘肅敦煌、安西一帶已成為盛產棉區。棉區人民的生活也都較為富裕。
左宗棠初到隴東,看到農民所種莊稼品種隻有大麥、小麥、糜子、小米、玉米等,每畝一年隻能收一百餘斤。他於是想到推廣南方的稻穀,在平涼曾教勇丁試種一次,沒有成功。後為平涼知縣王啟春教農民試種,每畝收了四五百斤。宗棠十分高興,於是勸導農民種稻,這是甘肅種稻之始。至今平涼川地仍在種稻穀,寧夏一帶已盛產大米,品質優良,在國內馳名。 除了棉糧以外,左宗棠還鼓勵植桑、養蠶,發展畜牧;在荒山、原野、道旁廣植樹木。除家蠶外,還提倡養山蠶。他考查了有五種樹葉可以飼養山蠶:槲、橡、青杠、柞和椿樹。他將5種樹的形態寫明,公之於眾,叫大家去尋找。他說這是“為甘肅萬年之利”。他還從浙江湖州運來桑秧移植,在蘭州總督衙門後麵,蓮花池小西湖側,種了一千多株桑樹;在東校場、河鉌和總督衙署內後花園,也植了桑樹;還運了幾百株桑秧到肅州栽植。另外,設立了蠶桑專局,教人民養蠶繅絲。
他同時很重視畜牧業,認為:“西北之利,畜牧為大,而牧利又以羊為長,其毛可織,其皮可裘,肉可為糧,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人民不必耕地、種桑,也可以致富。耕田用人力多而收獲少,放牧則需人少而所獲多。”他認為水澆地可耕種,水草豐盛的地可放牧,湖泊草原地帶則可漁可牧,不應耕種,以免破壞草原植被,引起沙漠蔓延。這些看法具有保護生態的遠見。
為發展畜牧業,他提出了一些措施:在有水草的地方,查明戶口,散發羊種,成本分3年歸還,不計利息。他對這項優惠辦法向人解釋說:“這些辦法是以利民為主,地方富裕了,民物蕃盛了,國家也受益了。”有一次在行軍途中,看到安西一帶百姓貧困,就從自己養廉銀中取出兩千兩,分給貧民和兵丁購買羊種。光緒二年,他又撥銀六千八百餘兩,借給皋蘭貧民買羊放牧。
甘省蔬菜品種十分缺乏,左宗棠命人陸續從湖南、江、浙等省帶來各種南方小菜種籽,教人種植。現在甘肅的南方蔬菜幾乎已應有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