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左宗棠對老百姓的生活始終是非常關心的。到蘭州後,看到人民飲水汙濁,就命賴長製造了一具簡易水泵,當時名“吸水龍”。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總督衙門的節園內外開鑿了幾個水池,用吸水龍將黃河水打上來。河水逶迤自西流入,順流經過三池。由於池子麵積比水管大得多,水流速度急緩,河水中挾帶的泥沙就沉積在池底,到達最後一池時,河水已由黃濁變為清瑩澄澈的碧波。池水繞過一個亭子,水澄清了,左宗棠取名為“澄清閣”,並題了一副對聯:

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複見黃河清。

俗話說:“千年難見黃河清”,而今關內已平複,收複新疆失地的戰爭即將開始,他對此是充滿信心的。

池水繞過澄清閣,轉東而南,繞過一個亭子。那年甘省多產瑞穀,被認為是吉祥之兆,左宗棠取名為“瑞穀亭”,寫了一副對聯:

五風十雨歲其有,一莖數穗國之祥。

在澄清閣的北麵,有一座亭子,取名“槎亭”,比擬為天河中擺渡的小舟,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之用。宗棠題聯雲:

八月搓橫天上水,連畦菜長故園春。

流水繞過“瑞穀亭”後,注入一個大池中,名“飲和池”,宗棠題聯雲:

空潭瀉春,若其天放,明漪絕底,飲之太和。

次年又在衙門右側開鑿了一個“挹清池”,從渠道引來五泉山泉水。鑿池花了1.9萬餘工,由兵勇開鑿,所花的錢都由左宗棠養廉金中拿出。兩池的水供給老百姓汲飲,每天約有3000餘人入園汲水。宗棠看到老百姓成群結隊而來,手持盆、桶、瓢、勺各種盛具,老弱婦孺參雜其間,人人笑逐顏開,他也十分高興,寫了一篇“飲和池記”,記中說:

“……靜極明生,黃變為碧,如湘波然。繞澄清閣,供烹飪、汲飲、灌溉。暇遊其上,謀目謀耳者應接靡暇。……褥曰:‘河伯匈我多矣,其有以溉吾人民。’……清流汩汩,注大池中,命曰‘飲和’,用工萬九千餘,皆親軍力,未役一民也。用錢五百餘緡,使者之俸餘也。彌月畢工,役之征繕之暇,未廢事也。呼民取飲,則瓶飠瓢勺罌盎之屬早具,乏者或以織柳之器來,或手掬而飲;老者、弱者、盲者、跛者群熙熙然,知惠之逮我也。” 左宗棠每天都去池上看看,兒童知道是總督,都跑去來圍觀。左宗棠命從人分給他們糖果,兒童高聲歡笑,他也哈哈大笑。

總督署原來是明代肅王府邸,節園是王府的花園,原名“凝熙園”,經過清代200餘年的修葺,園亭之勝,在各省中稱得上數一數二。總督衙門坐北朝南,背靠黃河。飲和池在箭道大門內,池水經過箭道二門,在園內外繞流,回環往複,流入節園,狀似一條小黃河。渠中堆積石塊,形如砥柱,與流水衝擊,園中有肅王妃眆,過此是拂雲樓,樓建在北城垣上,高三層,高拂雲霄,因而得名。當時算是蘭州高層建築了。登樓北望,是雄偉的北山,和由西向東蜿蜒流去的黃河;南麵是有名的五泉山。樓下有兩塊石碑,一是古隸書,已剝落,細認是漢大將霍去病敗匈奴於皋蘭山下,及始建金城(蘭州)之事;另一是大草書,刻的是明肅王《拂雲樓詩》。據傳肅王妃當明亡城破時在此觸碑死,碑上猶有“血跡”,天陰雨時可隱約見到。拂雲樓也名“望河樓”,左宗棠用篆書寫了“大河前橫”的橫額,又題了一副對聯:

積石導流趨大海,崆峒倚劍上重霄。

在後園,他劃了一區菜圃,有水一泓流過。圃內雜種南方的韭菜、蘿卜、瓜薯類,還有湖南家鄉的冬莧菜。他為菜圃題一楹聯:

閉門種菜,開閣延賓。

他常常穿著短衣,提著水桶,在圃中澆水種菜,欣欣然自得其樂。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策略,因為不久將要進攻新疆,敵人必會派密探來蘭州偵察清軍行動。為了防止泄漏出師時機,他所以表麵忙於種菜,口不言兵,使外間莫測動靜。這也有些道理,但是左宗棠素來愛好農業,自幼就是在農田勞動的。

節園規模雖不大,在當時也是蘭州風景勝地。左宗棠聽友人郭嵩燾說過:“西方各國都市中設有公園,供人民遊樂。他於是將節園開放二個月,讓老百姓入園同樂,這恐怕是西北最早的公園了。宣統元年護理總督毛慶藩也仿效左宗棠,將節園開放10日,任人遊覽。遊人感懷往事,還寫了詩作紀念。

左宗棠在肅州也修建了一座公園。他捐出二百兩銀子,將酒泉疏浚為湖,湖中留有三個沙洲,並建了一些亭台樓閣。湖內放養1萬餘尾魚苗。環湖築堤,周圍三裏,種上楊柳和花樹。湖前為清勵樓,南簷懸有左宗棠書聯:

中聖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我亭。

樓後為一方廳,題額“大地醍醐”。廳後明廊可俯瞰酒泉,泉水甘冽如酒,因以得名。廳前宗棠書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