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曆史人物
1、曆史人物主要類型:
英雄豪傑
英明君主
忠義之士
文化名人
反麵人物
2、曆史人物精神品格
忠心耿耿俠肝義膽扶危濟困仗義執言清正廉潔大公無私
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淡泊超然潔身自好豪放不羈
二、反思曆史現象
1、國家治理方麵
2、抵禦外侮方麵
3、文化交流方麵
4、官場爭鬥方麵
5、言論自由方麵
6、倫理道德方麵
7、人際關係方麵
高考作文備考之六:
走進曆史
【說明】
眾所周知,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我們走進曆史,就是要以史為鑒,從中明得失,獲教益,以促進今天的學習和奮鬥,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立足現在,把握好現在,開創美好未來。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曆史觀,站在曆史和時代的高度,客觀評價曆史,積累曆史典故,豐富曆史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養,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作文內容充實厚重,立意高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
下麵的幾則曆史故事和文章涉及到的有關如何對待曆史問題的態度,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借鑒和參考,現在就作為本專題的引言介紹給大家。
{曆史故事}
1、名人教子
(1)家教:包拯為官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尊稱為包青天。他擔心家人子弟利用權勢貪汙腐化,因而自述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疫之後,不得葬與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2)銘教:宋代詩人蘇東坡的長子蘇邁赴任縣太尉時,蘇東坡送給他一個硯台,上有他親手所刻的硯銘:“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若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3)鞭教:嶽雲12歲參軍作戰,一次騎馬下坡,沒注意地形,人也栽進溝裏。嶽飛喝令按軍法鞭打嶽雲,眾將求情不允,責打百鞭。此後嶽雲刻苦訓練,勇猛作戰。1134年攻打隨州時,揮舞80斤重的鐵錘,首當其衝第一個登城。嶽飛教子的原則是:受罪重於士卒,作戰先於士卒,受功後於士卒。
(4)名教:1945年,革命老前輩林伯渠6歲的小兒子要讀書上小學了。林老對兒子說:“上學,該有個地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用三”吧!兒子疑惑不解,林老解釋說:“用三者,三用也,即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足踏實地!”
(5)聯教: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曾撰寫一幅對聯掛在堂前。上聯“創業難,守業亦難,明知物力維艱,事事莫爭虛體麵”,教育子孫後輩要艱苦創業,勤儉持家,切不可鋪張浪費,追求虛榮;下聯:“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以身作則,行行當立好楷模”,指出做長輩的要時時刻刻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處處做出好樣子,成為後輩們效仿的楷模。
(6)章程教:老舍先生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二是不必非上大學不可;三是應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四是要有健全的體魄。總之,老舍先生認為,孩子不必爭做“人上人”,虛榮心絕對不可有。
2、拒絕遺忘
麵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所經曆的許多充滿暴力的政治運動,人們就“回憶還是忘卻”的問題一直有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悲慘痛苦的曆史是不能遺忘的,因為隻有通過時常的回憶才能使人清醒,才能讓人吸取教訓。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隻有忘記不堪回首的曆史,才有可能徹底放下包袱,然後再輕鬆地重新起步,而持後一種觀點的大有人在。
在新著《關於我父母的一生》中,南帆以拒絕遺忘的態度將書寫的對象指向了自己熟悉的父母:“父親”放棄少爺的舒適生活,積極投身於改天換代的革命,可是他卻永遠改變不了血緣的曆史,於是革命的曙光到來之後,所遭受的便是懷疑、排擠、關押、批鬥、下放農村…“母親”因此跟著受牽連,整天擔驚受怕;“我仨兄妹”隨之受連累。而等到噩夢結束時,返城的父母因長年的驚嚇而改變了性格,變得沉默寡言、小心翼翼和謹慎處事,仿佛是自己虧欠了時代或別人什麼東西。
曆史不可能有假如,隻存在如此。問題是我們對人為不正常的“如此一段曆史”,常常缺少足夠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識,甚至還有意無意地將其輕鬆地演義為一個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故事。隻要我們保持記憶和回憶,曆史就不可能重演。但若是存在大麵積的群體性失語和社會性遺忘,那就無法保證曆史不會重演。
故而,麵對沉默的大多數,我們當然需要巴金的《隨想錄》,需要韋君宜的《思痛錄》,需要南帆的《關於我父母的一切》……
3、華盛頓的猶豫
1796年,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在兩屆任期結束後,拒絕競選連任,回歸平民。那個時代聯邦政府官員還是沒有薪金的職位,華盛頓從擔任大陸軍隊司令開始就沒有拿過一分錢報酬,20年下來,已是兩袖清風。為了感謝他對美國的無償服務,家鄉的詹姆斯河運公司決定,贈送一批股票給華盛頓,價值5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大的財產。
華盛頓從來就不曾富有過。他沒有受過完整的學校教育,十幾歲就工作,擔任土地丈量員,用掙來的薪水買下一些那個時代很廉價的土地。但是北美人少地多,土地的收益十分有限。當他結束總統生涯時,需要錢來維持晚年生活,5萬美元的股票,對他來說,不啻是“雪中送炭”。但華盛頓卻在這合法的贈禮麵前猶豫再三,拿不定主意。他去征求老友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的起草者,以後是華盛頓的國務卿,後來是美國第三任總統)的意見。傑斐遜說,這錢雖然合法,但不該拿,因為事關榮譽。怎麼辦呢?最好是捐出去,把它捐給公益事業。
就在這時候,列克星敦的學校陷入財務困境,麵臨倒閉的局麵。華盛頓把這筆詹姆斯河運公司的股票捐給了學校。這是當時全美國私立學校所得到的最大一筆捐款,這筆錢救了這個學校。兩年後,校董會決定把學校改名為華盛頓學院。
{走進曆史}
【參考文章】
一、共產黨如何才能不自己打倒自己
——讀“阿房宮賦”有感
杜牧和李商隱,是齊名的兩位晚唐詩人。由於他們的成就,所以有小李(白)杜(甫)之稱。其實,杜牧不僅以詩章流傳千古,而且文章能夠與韓(愈)、柳(宗元)齊名,也是流芳百世的。收錄在《古文觀止》中的《阿房宮賦》,這表明杜牧在思想性表現方麵是超過了他的前輩的,
杜牧在他的《阿房宮賦》中,通過對“阿房宮”興廢的描述,不但闡明了秦王朝迅速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而且揭示了“後人而複哀後人”這個周而複始的曆史“規律”;也言中了自唐以後直至民國改朝換代的事實,並且這些事實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印證了杜牧所分析的原因。
說起民國,也許許多老人還記憶猶新。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蔣介石先生當初領導的國民政府官員們群體性腐敗。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共和國要千秋萬代,《阿房宮賦》實在應當成為全體中國共產黨人閱讀的曆史“聖典”。
為什麼《阿房宮賦》可以成為“聖典”呢?因為它充分描繪了群體腐敗是導致秦朝隻傳遞到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黨和政府當前最為頭痛的問題。也因為這個問題,是共產黨的領袖們長期沒有足夠重視的特大問題。
曆史上的改朝換代,包括平民或流氓無產者所建立的政權,無一不是群體腐敗導致其滅亡的。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了絕大部份篇幅描述秦王朝的集體腐敗,茲分述如下。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禿,阿房出。”短短十二個字,杜牧便把秦始皇登上帝國寶坐後,急切切窮奢極欲、貪圖享受的狀態,提綱挈領的作了破題交待。
秦朝統治集團,濫用手中的絕對專製權力,首先是掠奪性的占用全民共享的自然資源。他們砍伐光了蜀山的茫茫原始森林,做了多大的供其享樂的阿房宮呢?“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雖然誇張了一點,恐怕阿房宮是空前絕有的的最宏大建築。不僅如此,還有“二川溶溶,流入宮牆”。兩條流淌不息的河流引入宮內建築群中,供統治者專門用以走馬行船取樂用。這個阿房宮有多大、多奢華就真令人難以想象了。文中杜牧怎麼描寫的呢?他隻是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來加以描述。雖然寥寥數語,可已盡訴了統治者的奢侈。
秦朝統治集團,濫用手中的絕對專製權力,龜藏在阿房宮中過著怎麼樣的腐朽生活呢?“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閑,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輩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最高統治者占有多少女人呢?“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雖然杜牧沒有說有多少,如此形容,可見是美女如雲的,美女的哀歎之聲也是幾十年連綿不絕的。
秦朝統治集團及其既得利益者,對他們掠殺強奪、橫征暴斂、巧取豪奪、侵吞強占來的他國他人之物、民脂民膏以至於人才是什麼態度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取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閑。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見之,亦不甚惜”。而且,秦人對財富,“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真叫揮金如土啊!於是,杜牧感慨道,一個人的心應當與千萬人的心是一樣的啊!秦人為什麼就不是這樣呢?
唐朝詩人杜牧,對秦王朝腐敗的總結與描述,難道說不像是在對我們今天社會腐敗現象的數落嗎?如果我們對比一下,今天的腐敗與曆史上的腐敗,在本質上有什麼不一樣嗎?沒有,隻是今天的腐敗發展了曆史上的腐敗,今天的腐敗比曆史上的腐敗更為腐敗。
群體腐敗必然堵塞言路,上下不通,假象虛浮。久而久之,於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於是,統治集團和百姓之間距離日大,“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於是,“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於是,獨夫民賊亡矣。
杜牧鶴立雞群,以六國與秦王朝滅亡的史實,發出了前無古人的感歎:“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緊接著,杜牧從獨具慧眼的感歎中轉而感悟到:“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用現在最流行的說法翻譯上麵的感歎和感悟很簡單:是自己打倒自己的;民為幫本,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杜牧並沒有停留在感歎與感悟上,而是像一個思想家一樣,高瞻遠矚的作出了進一步的邏輯分析。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杜牧指出了要防止和走出‘後人而複哀後人’這個怪圈,必須是以前朝為“鑒”,而不能不“鑒”。杜牧的這個總結和預見,顯然沒有被他的後人和今人重視。唐宋元明清太久遠了,不去說它,隻說今人。
從延安整風開始算起,我們黨就沒有重視過反對和防止腐敗的問題。過去的運動中曾經有過反貪汙等內容,但那主要不是針對當權者的,而是針對被領導者的。就是文化革命中,反對貪汙腐敗也隻是個極為次要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是極其重視“忠不忠”的問題。
對腐敗問題,毛主席曾經說過:“貪汙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全黨同誌務必充分注意----’,從來沒有把腐敗提高到會亡黨亡國的高度上來。對許多腐敗問題,隻是當做了小節來處理,以致於形成了所謂小節無害論”。至今,是如何看待“小節無害論”的,老百姓心中自有評論。
在和平時期,“忠不忠”的問題同曆史上一樣,是最容易隱藏假象的,最容易以最廉價的耍嘴皮子代價騙取最高領導人信任的,最容易欺下瞞上、人造星雲、瞞天過海讓領袖隔離天日的。我們最偉大的領袖把他一生想要做成功的第二件事情搞得虎頭蛇尾,吃虧就吃虧在這個問題上。
杜牧所作的邏輯分析,不僅有前麵秦漢以來的朝代更替作史實基礎,更在於他有當朝的親身感受。杜牧生長在唐朝的晚期,他不僅知道唐朝中期由於唐明皇的荒淫和朝臣的腐敗導致了安史之亂;而且對晚唐統治集團的腐敗,導致國力的衰敗如夕陽西下有親身的感受。
杜牧是一個熱愛國家、熱愛山河的文人,他研究治亂興邦,希望他所生存的國土和朝代能夠遞萬世而不衰。他寫《阿房宮賦》,不是在表現個人才華,而是在向當朝傾吐肺腑之言,發出他也知道是不足以讓朝廷能聽得見的大聲呼喊,發出冒殺頭危險的警言。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有識之士所具有的忠貞情懷。在人民共和國的高級公仆中,有多少人做到了像杜牧這樣“袒心露肝”的呢!
我從報紙上曾經看到過廖沫沙先生寫的兩句詩,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那兩句詩曰:從來奸佞能誤國,豈有文章傾社稷。這兩句詩得來真不容易啊!那是廖沫沙先生用血和淚換來的啊!這兩句詩不容易在於,他以親身的經曆和感受道出了一個既是曆史的又是現實的真理。他也是在用自己的肺腑之言發出呼喊:我們必須從此以後停止以言獲罪啊!停止以言獲罪啊!
一個可能曾經整過人的人,能從磨難中獲得一次認識的飛躍,也是難能可貴的。這同樣也是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可貴精神。
杜牧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自己也在宦海摸爬滾打風風雨雨幾十年,自然嚐盡酸甜苦辣沉浮飄流。可是他的愛國愛民之心始終未變,他的作品《阿房宮賦》就是證明。然而,對這樣有超越時代思想性的人,我們總是以其是封建文人的先天性而加以漠視。我們曾經以階級成份劃分人的政治待遇的作法,不僅扼殺了許許多多現時可能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才,而且更是深深的人為埋藏了許多悠久的曆史文化。
對這樣不朽的作品,幾十年來,隻是在近幾年才在媒體上聽到過兩次與它有關的聲音。一次是李默然先生把“阿房宮賦”作為朗誦節目在電視文藝頻道播出;一次是前幾天新年文藝晚會上幾位扮演成領袖的著名明星群口朗誦詞中有“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台詞。新年晚會上明星們在中央台的這個表演,真讓人為之一振。興奮之餘,又讀了兩遍《阿房宮賦》,形成了本文構思。
一個一千一、二百年前的古人,能夠從阿房宮的興廢中,看到改朝換代的根本原因和應當吸取的基本教訓,而且言中了後世,這還不夠偉大,還不夠值得稱頌嗎?他的文章還不值得作為教科書的文章來讀嗎?
其實,腐敗不是某個階級所獨有的。封建王朝中,漢高祖、明太祖的個人出身都算不上封建地主,明太祖不還是勞苦出身嗎?資產階級政黨中,從外國到中國,從執政黨到在野黨,能夠廉潔奉公、愛國愛民的領袖和要員們不也很多很多嗎?而我們發生的許多腐敗案例更是說明,腐敗是不分階級出身的,甚至是沒有地位極限的。腐敗是任何社會人共有的人性弱點,沒有優良的自我修養,沒有有效的製約機製,任何階級中的毅誌薄弱者都可能發生腐敗。
然而,有權力的執政者最容易獲得產生腐敗的土壤條件,我們的同胞陳水扁及其某些追隨者就是有代表性的例子。他們同當初敗走台灣的國民黨一樣,因為腐敗而丟失了執政權力,還要吃上官司。這個警鍾難道說還不夠響、不夠近嗎?當然,我們大陸的陳希同、陳良宇、成克傑等等一大批高官的腐敗,在本質上與陳水扁的腐敗並沒有兩樣,他們都是首先濫用了手中的權力所致。